张咏&柳仲途:古代“侠客型狠人”!路见不平痛宰恶仆,比《水浒传》还敢玩
张咏和柳仲途,一个未成名时学剑游荡,一个赶考途中路见不平,两人都凭着一身侠气和狠劲,出手惩治作恶的恶仆,干出了堪比《水浒传》好汉的传奇事,妥妥的古代“侠义狠人”代表。
张咏:学剑少年的“硬核救美”,袖中藏椎秒掉恶仆
张咏年轻时学过剑术,有一次在长安的客栈住宿,半夜听到邻居家传来哭声。他敲门询问缘由,原来是这家男主人在外地做官,曾私下挪用了官银,被家里的仆人抓住把柄,仆人趁机要挟,强迫他把大女儿嫁给自己。
第二天,张咏来到这户人家,假装要借这个仆人去探望一个亲戚。仆人磨磨蹭蹭不愿去,张咏强行拉着他上路,牵着马出了城,走到山林深处,就当场数落他的罪状。仆人吓得惊慌失措,张咏趁机从袖子里掏出铁椎,一椎把他打落山崖摔死了。
回去后,张咏对男主人说:“你的仆人不会再回来了!赶紧回你的家乡去吧,以后做事一定要谨慎!”
柳仲途:赶考书生的“狠辣复仇”,杀恶仆烹肉震慑贪官
柳仲途去参加科举考试时,住在驿站里,半夜听到一个女人在哭,一问才知道是临淮县令的女儿。原来县令在任时贪污受贿,让一个仆人负责打理钱财往来,等到任满离职,仆人抓住他贪污的把柄,逼迫他把女儿嫁给自己。
柳仲途摸清情况后,第二天去拜见县令,借口有事借这个仆人用一天。仆人到了柳仲途的房间,柳仲途就让他去买酒和水果。到了深夜,柳仲途叫来仆人,厉声质问他的恶行,随即拔出匕首杀了他,还把尸体煮了。
第二天,柳仲途召集县令和驿站里同住的考生一起喝酒,说“咱们一起吃点‘卫肉’(暗指恶仆之肉)”。喝完酒柳仲途就赶紧动身赶路,县令追上来道谢,问他仆人在哪儿。柳仲途说:“刚才咱们一起吃的就是他啊!”
冯梦龙点评:亦智亦侠,玩的就是心跳,比水浒好汉还生猛
张咏和柳仲途干的这些事,又聪明又有侠气,简直和《水浒传》里的奇人奇事一模一样。
张咏未成名时的“孤店绝杀”,一人屠满门够胆够狠
张咏还没考中功名时,曾在阴地游荡,当地县令送给他一万钱的丝绸财物,张咏背着就往家走。有人劝他:“这一路要走夜路,山坡沼泽又深又险,路上没多少人家,还是等找个同伴一起走更安全。”
张咏说:“都深秋了,我父母年纪大了,还没换上过冬的衣服,我等不及了。”说完就只带了一把短剑上路了。走了三十多里路,他在一家孤零零的小店住宿,店里只有一个老头和他两个儿子。
到了半夜,老头的儿子喊他:“鸡都叫了,秀才可以上路了!”张咏没应声。接着对方就来推门,张咏赶紧用床顶住左边的门,用手抵住右边的门。那儿子喊了几声没回应,就用力撞门。张咏突然往后退,那儿子闪身进来,张咏一下揪住他的头,把他打死了。
没过多久,老头的二儿子又来叫门,和之前一样,也被张咏杀了。张咏拿着剑看向老头,老头正坐在火边挠痒,张咏上去又砍了他的头。店里老老少少几个人全被张咏杀了,之后他放火烧了小店。
又走了二十多里路,天才亮。后面赶路的人互相转告:“前面那家小店失火了,一家人都被烧死了!”这事也够离奇的,所以顺便记在这里。
【管理智慧】
张咏借仆人探亲,把人骗到深山再动手,既报了仇又不连累别人,够聪明;柳仲途借仆人办事,杀了人还煮成肉让贪官一起吃,用最狠的方式震慑对方,够狠辣。他们不像普通书生那样只会读书,遇到不公事敢出手,还懂得用计谋掩护自己,这种“智勇双全+路见不平”的做派,比很多水浒好汉都更有看点。
而张咏在孤店杀满门的事,虽然看着残忍,但大概率是察觉了店家不怀好意,想对他谋财害命,才先下手为强。那种身处险境、当机立断的狠劲,也印证了他骨子里的侠客本色——要么不动手,动手就绝不留后患。
一、核心逻辑:侠客式出手,靠的是“敢担当+懂谋略”
张咏和柳仲途能办成这些“侠义大事”,核心靠两个关键点:
1.“路见不平敢出头”的侠气是前提:面对他人被要挟、被逼迫的困境,他们没有袖手旁观,哪怕对方是贪官的仆人,哪怕自己只是路过的书生或游士,也敢主动站出来,这份担当是普通人没有的;
2.“用计谋掩人耳目”是关键:他们不盲目硬拼,而是先借故把恶仆调离,再找机会下手,事后还能巧妙脱身,不被人察觉。要是直接硬刚,不仅可能救不了人,还会把自己搭进去,正是靠计谋,才让“行侠仗义”变得可行。
这就像现在遇到不公之事,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冲动行事,得有敢站出来的勇气,还要有保护自己、达成目标的智慧,本质是“勇气+谋略”的结合。
二、核心启示:遇“不公\/险境”,别怂也别莽,用““智+勇””破局
张咏和柳仲途的行事风格,抛开其中的极端手段,对现在应对不公、处理险境有借鉴意义:
- 面对“他人被欺压”:如果看到有人被恶意要挟、欺负,别一味逃避,要是有能力,就想办法巧妙介入(比如借助第三方力量、用智慧化解矛盾),既帮别人解围,也保护好自己;
- 身处“潜在危险环境”:比如独自出行遇到可疑的人或环境,要提前提高警惕,像张咏那样做好防备,一旦察觉危险,要果断采取行动,不能犹豫不决,避免陷入被动;
- 处理“需要隐藏的行动”:如果要做一些不想被人察觉的事(比如揭露不公、惩治恶人),要提前规划,用合理的借口掩护自己的行动,避免过早暴露目标,确保事情办成后能安全脱身。
简单说就是:“遇到不公或险境,别胆小逃避,也别盲目冲动。要有站出来的勇气,更要懂用计谋保护自己、达成目标,智勇双全才能把事办成,还不连累自己。”
【原文】张咏 柳仲途
张咏少学剑,客长安旅次,闻邻家夜哭。叩其故,此人游宦远郡,尝私用官钱,为仆夫所持,强要其长女为妻。咏明日至其门,阳假仆往探一亲。仆迟迟,强之而去,导马出城,至林麓中,即疏其罪。仆仓惶间,咏以袖椎挥之,坠崖而死。归曰:“盛价已不复来矣!速归汝乡,后当谨于事也!”
柳仲途赴举时,宿驿中,夜闻妇人哭声,乃临淮令之女。令在任贪墨,委一仆主献纳,及代还,为仆所持,逼娶其女。柳访知之,明日谒令,假此仆一日。仆至柳室,即令往市酒果。夜阑,呼仆叱问,即奋匕首杀而烹之。翌日,召令及同舍饮,云“共食卫肉”。饮散亟行,令追谢,问仆安在?曰:“适共食者是也!”
亦智亦侠,绝似《水浒传》中奇事。张咏未第时,尝游荡阴,县令馈与束帛万钱,咏即负之而归。或谓此去遇夜,坡泽深奥,人烟疏阔,可俟徒伴偕行。咏曰:“秋暮矣,亲老未授衣。”但捽一短剑去。行三十余里,止一孤店,唯一翁洎二子。夜始分,其子呼曰:“鸡已鸣,秀才可去矣!”咏不答。即推户,咏先以床拒左扉,以手拒右扉。其子既呼不应,即排闼。咏忽退立,其子闪身入。咏擿其首毙之。少时,次子又至,如前,复杀之。咏持剑视翁,翁方燎火爬痒,复断其首。老幼数人,并命于室,乃纵火。行二十余里,始晓。后来者相告曰:“前店失火,举家被焚也!”事亦奇,因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