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东晋“极致节约达人”!锯末当防滑垫、竹头做船钉,细节里藏着大智慧
陶侃性格节俭又勤勉,做事特别细致。他担任荆州刺史时,曾下令负责造船的官员,把所有锯木头剩下的木屑都收集起来,不管多少都要存好。当时没人明白他为啥要这么做。
后来到了正月初一百官朝会,刚好遇到积雪刚化,厅堂前的台阶扫雪后还是又湿又滑。陶侃让人把之前收集的木屑全铺在台阶上,台阶立刻不滑了,朝会一点没受影响。
此外,官府用竹子时,陶侃也让手下把截下来的竹头(竹子根部较粗的部分)都收集起来,慢慢堆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率军讨伐蜀地,造船时正好缺钉子,这些竹头就全被加工成了船钉,派上了大用场。
陶侃还曾下令征用各地的竹篙。有个官员为了方便,把竹子连根拔起,用竹根当竹篙的底座(边批:竹根坚硬,能代替铁底座)。陶侃知道后,立刻把这个官员连升两级,重用了他。
把“废料”变“宝”,还懂赏罚,这才是会过日子的实干家
陶侃的厉害,不在于做了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能把别人眼里的“废料”(木屑、竹头)提前存起来,等需要时派上大用场——既节省了开支,又避免了浪费。更难得的是,他还能看到下属“连竹根用”的巧思,及时升职奖励,这不仅鼓励了手下办实事,更让“节约、创新”的风气慢慢传开。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资源浪费、应急无措”,别只看“大处”,要“积小用”
不管是存木屑、留竹头,还是赏竹根,陶侃的核心思路都是“不浪费每一点可用资源,提前为意外做准备”:
1.提前储备“小废料”:别人觉得没用的木屑、竹头,他知道“总有一天能用上”,提前收集,避免需要时手忙脚乱;
2.善用“非常规用法”:看到竹根能当底座,不墨守成规,认可下属的灵活变通,让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3.用赏罚强化理念:升官员两级,不是因为多大功劳,而是为了鼓励“节约、巧思”,让手下都养成“惜物、动脑”的习惯。
这就像现在家里存快递纸箱、旧报纸,平时看着占地方,等需要打包、垫东西时,就不用再花钱买,还能减少垃圾,和陶侃存木屑的逻辑一模一样。
二、核心启示:遇“资源闲置、突发需求”,别嫌“事小”,要“提前筹、灵活用”
陶侃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家庭生活:平时别随便扔快递盒、旧衣物,快递盒攒着用来收纳、打包,旧衣物改成抹布、购物袋——既省钱又环保,遇到需要时不用临时买;
- 企业管理:公司别随便扔废弃的纸箱、旧电脑配件,纸箱存着备用,旧配件拆零件维修设备;遇到员工用“旧物改造”解决小问题(比如用旧文件夹做收纳架),及时表扬、奖励,鼓励大家养成节约习惯;
- 社区治理:社区别让旧家具、废木料随便堆着,组织居民把旧家具修修送给有需要的人,废木料做成社区花坛的围栏、休闲区的板凳——既清理了垃圾,又给社区添了实用设施,还能凝聚居民感情。
简单说就是:“别觉得‘小事’‘废料’没用,提前存、灵活用,不仅能应对突发需求,还能养成‘节约、动脑’的习惯,时间久了,就能省出大价值。”
【原文】陶侃
陶侃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边批:根坚可代铁足。公即超两阶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