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治恶别只靠罚”,给“生路”比“堵死路”更能断恶
广济县的蔡河从县境流过,河边有些游手好闲的人,不搞正经生计,专门靠威胁过往船夫、抢夺钱财过活。为了立威,他们每年必定烧掉十几艘船,当地船夫苦不堪言。
程颢(号明道)刚到这里任职,就抓到了一个作恶的人,让他供出同伙,一下子揪出了几十人。但程颢没追究他们过去的恶行,反而给这些人划分了固定区域,让他们以拉纤撑船为业,同时暗中观察有没有人再作恶。从那以后,广济县再也没有发生过烧船的事。
冯梦龙点评:让劫船的人去拉船,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程颢真道学的厉害之处!
程颢没用“关起来、重处罚”的简单办法,反而让恶徒干“拉船”的活——他们自己成了靠船吃饭的人,自然明白烧船、劫船会断了自己的生路,这就是用“换位思考”的道理让他们主动弃恶从善。比起强硬打压,这种“给活路、树正业”的方式,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程颢的智慧,在于看透“恶徒作乱多是因没正经活干”,不纠结于“清算旧账”,反而给他们找正当职业,让他们从“靠害船为生”变成“靠护船吃饭”。很多时候,对待顽疾,光靠“惩罚威慑”只能治标;给对方一个能安身立命的“正向出口”,才能让他们主动放弃作恶,实现真正的根治。
【管理智慧】
一、程颢的“疏堵逻辑”:不是纵容,是“堵死歪路,给条正路”
程颢不硬抓混子、不翻旧账,反而给他们安排“挽舟”的活,核心算透了“恶的根源”——这群混子不是天生坏,是没正经生计,只能靠讹钱活命;要是硬抓硬罚,关几天放出来,他们还是没活干,照样拦船烧船;但给他们一条“能赚钱的正路”,再加上监管,他们自然不会再走歪路。
放到现代生活或管理中,这个逻辑就是“治‘问题人群’(比如社区闲散青年、企业刺头员工、校园捣蛋鬼),别只靠‘堵’(抓、罚、开除),更要靠‘疏’(给工作、给机会、给方向)——堵死歪路只能管一时,疏导出正路才能管长久”。
1.先“找根源”:问题人群的“恶”,往往是“没活路逼的”
程颢知道,混子拦船讹钱,是因为“没别的办法赚钱”;要是有安稳的活计,谁也不想冒着火烧船、被抓的风险。这就像社区里的闲散青年,总在楼下喝酒闹事、蹭网蹭电,不是他们爱惹事,是没工作、没目标;要是给他们找个正经活,比如社区巡逻、快递分拣,他们反而会踏实下来。
比如某社区,之前总有几个20多岁的青年在楼下聚众喝酒,吵得居民睡不着,物业赶了几次,他们换个地方接着喝。后来社区主任了解到,这些青年是附近村里的,没学历没技能,找不到稳定工作。主任就联系了附近的快递站,给他们安排“夜间分拣员”的工作,还帮他们申请了“技能培训补贴”。没两个月,这些青年天天忙着上班、培训,再也没在楼下聚众喝酒——这就是“找对根源”:不是人坏,是没活路,给条正路,人自然会变规矩。
2.再“疏堵结合”:给正路的同时,别忘“盯紧坏苗头”
程颢没只给混子安排活就不管了,还“察为恶者”——盯着谁再敢犯浑,这是“堵”的部分;给“挽舟”的活计,是“疏”的部分。光疏不堵,容易有人“得寸进尺”;光堵不疏,只会把人逼到更歪的路。
这就像企业里的“刺头员工”:某销售团队的小李,业绩不错但爱挑事,总跟同事吵架、抢客户,经理没直接开除他,反而做了两件事——“疏”:让小李当“新人带教导师”,负责带3个新销售,给他加“带教奖金”;“堵”:定规矩“要是再抢同事客户、吵架,就取消带教资格,扣当月奖金”。结果小李不仅没再挑事,还把新销售带得很好,团队业绩涨了15%——这就是“疏堵结合”的妙处:给机会让他发挥价值,定规矩让他不敢越界,比硬开除更能留住人、用好人才。
二、当代“程颢式疏堵”案例:不硬罚、给正路,问题人群变有用的人
不管是社区治理、企业管理,还是校园教育,像程颢一样“疏堵结合”的人,总能把“问题人群”变成“有用的人”;而那些“只堵不疏”的,往往越管越乱。
案例1:社区“流浪人员占道”,给临时活+盯监管,难题解决
某城中村的路口,总有些流浪人员在那铺席子睡觉、捡垃圾,不仅影响通行,还滋生细菌。之前城管硬赶,他们白天走了,晚上又回来,甚至跟城管起冲突。
后来新社区书记学程颢“疏堵”:
1.“疏”:联系附近的环卫公司,给流浪人员安排“临时保洁”的活——负责清扫城中村的两条街,管三餐,每月给800元补贴;还联系了公益组织,帮有意愿的流浪人员找长期工作、回老家。
2.“堵”:跟流浪人员约定“要是再在路口睡觉、乱堆垃圾,就取消保洁工作和补贴”,还让环卫工帮忙盯着。
结果不到一周,路口再也没流浪人员占道了——有活干、有饭吃,谁也不想再睡马路;加上有监管,没人再犯浑,一举两得。
案例2:校园“捣蛋学生逃课”,给责任+定规矩,学生变积极
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小宇,总逃课去网吧,老师批评、家长打骂都没用,反而越逃越频繁。
班主任学程颢“疏堵”:
1.“疏”:发现小宇喜欢玩电脑,就让他当“班级电脑管理员”——负责课间修坏了的电脑、帮老师做课件ppt,还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计算机兴趣班”;
2.“堵”:跟小宇约定“要是再逃课去网吧,就取消电脑管理员资格,兴趣班也不能参加”,还让同桌帮忙“盯他上课”。
结果小宇不仅没再逃课,还成了兴趣班的“尖子生”,甚至帮老师修好了办公室的打印机——这和程颢“治混子”的逻辑一样: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给个能发挥价值的“正路”,再定个小规矩,比硬批评、硬打骂管用多了。
三、反面案例:只堵不疏,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很多人处理“问题人群”时,总想着“先堵死再说”,结果反而让问题更难解决:比如某小区,有群老人总在绿化带里种菜,物业没问原因就硬拔,老人反而跟物业对着干,拔了种、种了拔,绿化带被折腾得不成样;后来新物业了解到,老人是“闲得慌,想找点事做”,就划了块“社区菜园”,让老人轮流种,结果老人不仅没再乱种菜,还把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种的菜分给其他居民。
再比如某企业,有个员工总“摸鱼打游戏”,经理没问原因就扣绩效、开警告,员工反而更抵触,上班偷偷玩、下班就走,一点活不带动;后来经理了解到,员工是“觉得手头的活太简单,没挑战”,就给他安排了“新系统测试”的任务,员工不仅没再摸鱼,还主动加班优化测试方案——这就是“只堵不疏”的坑:不找根源、不给正路,只会把人逼得更叛逆,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四、核心启示:治“问题人群”,记住程颢的2个“不犯傻”
1.不犯“只堵不疏”的傻:别一上来就“抓、罚、开除”,先花5分钟想“他们为啥这么做?是不是没活路、没机会?” 给条正路(比如一份活、一个岗位、一个兴趣点),比硬堵更能让他们回头。
2.不犯“只疏不堵”的傻:给正路的同时,别忘定“小规矩”、安排人“盯苗头”——比如程颢“察为恶者”、班主任“盯逃课”,没规矩的“疏”会变成“纵容”,只有疏堵结合,才能让问题人群“走得稳、不回头”。
【原文】程颢
广济蔡河出县境,濒河不逞之民,不复治生业,专以胁取舟人钱物为事,岁必焚舟十数以立威。明道始至,捕得一人,使引其类,得数十人。不复根治旧恶,分地而处之,使以挽舟为业,且察为恶者。自是境无焚舟之患。
评:胁舟者业挽舟,使之悟絜矩之道,此大程先生所以为真道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