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的椒房殿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织锦帷幔上。樊姬身着素色襦裙,正对着铜镜梳理长发,青丝如瀑,在她指尖流淌。一旁的侍女捧着妆匣,里面的珠翠在晨光下闪烁着温润光泽,却不见樊姬取用。
“王后,今日早朝,大王要接见各国使臣,您还是佩戴些珠翠,也好彰显楚国威仪。”侍女轻声劝道。
樊姬停下手中动作,目光透过铜镜,望向殿外随风摇曳的翠竹,轻声说道:“威仪不在珠翠之间,在于人心所向,德行所聚。如今楚国虽日渐强盛,但百姓仍有饥寒,我若奢靡,如何让后宫众人效仿节俭?”言罢,她取过一支木簪,将长发挽起,简单束成发髻。
此时,熊旅已处理完早朝事务,步入椒房殿。他身着玄色王袍,神色略显疲惫。樊姬见状,立刻起身相迎,亲手为熊旅递上一盏香茗。
“大王今日早朝,可是遇到烦心事了?”樊姬关切地问道。
熊旅接过茶盏,轻抿一口,叹息道:“楚国疆域渐广,各地事务繁杂,治理起来颇为棘手。近日又有邻国来使,提出诸多要求,让人头疼。”
樊姬在熊旅身旁坐下,思索片刻后说道:“臣妾虽身处后宫,但也听闻治理国家如同打理后宫,需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大王不妨选派贤能之士,前往各地巡查,了解民情,对于治理有方者予以奖赏,昏庸无能者则严惩不贷。如此一来,既能激励臣子,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熊旅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握住樊姬的手说道:“爱妻所言甚是。你虽身处后宫,却心系国家,总能为寡人提供良策。有你在,寡人如得臂膀。”
在樊姬的倡导下,后宫节俭之风盛行。妃嫔们不再攀比服饰珠宝,而是以品德和才华相互切磋。一日,樊姬召集后宫妃嫔,在御花园中举办了一场花艺比赛。妃嫔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有的娇艳夺目,有的淡雅清新。樊姬在欣赏完所有作品后,微笑着说道:“今日举办这场比赛,并非单纯为了赏花,而是希望姐妹们明白,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涵。就如同这花艺,每一朵花都需精心呵护,每一个造型都需用心构思,才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我们身处后宫,更应如此,以善良和智慧,为后宫营造和谐氛围,为楚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后宫并非总是风平浪静。一日,樊姬接到宫女禀报,说两位妃嫔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樊姬得知后,立刻前往事发地。只见两位妃嫔面红耳赤,周围的宫女们都吓得不敢出声。
樊姬走上前去,轻声说道:“姐妹们都是侍奉大王之人,理应相互扶持,和睦相处。今日因这点小事争吵,不仅伤了和气,也有损后宫的声誉。”
两位妃嫔见樊姬到来,都低下头,面露羞愧之色。樊姬拉过她们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后宫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后宫安定,让大王安心治理国家。如果我们总是为了一点私利勾心斗角,不仅会让大王分心,也会让楚国陷入危机。”
在樊姬的劝解下,两位妃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相互道歉,握手言和。从此,后宫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片和谐安宁。
樊姬的贤德和智慧,不仅赢得了后宫众人的尊重,也在楚国上下传颂开来。百姓们听闻王后的事迹,对楚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而熊旅在樊姬的支持下,更加专注于国家的治理,楚国在他的领导下,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夜幕降临,郢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椒房殿内,樊姬和熊旅并肩坐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熊旅感慨地说道:“爱妻,有你在,楚国之幸,寡人之情。”樊姬微笑着靠在熊旅肩上,轻声说道:“大王,臣妾愿与您携手,共创楚国的美好未来。”
在这宁静的夜晚,两人的身影在星光下显得格外温馨,仿佛预示着楚国即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