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寒夜深沉,万籁俱寂,唯有墙角蟋蟀时断时续的鸣叫,更添几分凄凉。沈府西北角的芷兰院里,一盏孤灯如豆,在秋风中摇曳不定,将人影拉得忽长忽短。
沈寒酥躺在床上,已是第三日水米未进。她只觉得浑身滚烫,仿佛置身于熊熊烈火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痛。恍惚间,她看见已故的母亲站在床前,温柔地朝她招手;转眼又见父亲沉着脸,指责她未能守住家业。
“水…”她艰难地发出一个音节,声音嘶哑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门外守夜的丫鬟翠儿早已睡熟,鼾声轻微起伏。沈寒酥不愿叫醒她,这丫头跟着自己,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她勉强撑起身子,伸手去够床头的茶壶,却一个不稳,将整个茶壶打翻在地。
“啪嚓”一声,瓷片四溅。
翠儿猛地惊醒,见状急忙上前:“小姐,您怎么自己动手了?都是奴婢不好,睡得太沉…”说着,眼圈已经红了。
沈寒酥摇摇头,想说什么,却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慌忙用帕子捂住嘴。待咳嗽稍停,她瞥见帕子上赫然一抹鲜红,忙攥紧了手,将帕子藏入袖中。
“不过是打翻个茶壶,值得你这样?”她强扯出一丝笑意,“去睡吧,我没事。”
翠儿抹着眼泪:“小姐都病成这样了,还惦记着奴婢。药应该快煎好了,我去看看。”
小丫鬟推门出去,一阵冷风趁机钻进屋内,吹得沈寒酥又是一阵咳嗽。她望着窗外那轮残月,心中涌起一阵悲凉。不过月余时间,沈家就从江南首富沦落到变卖祖产的地步。父亲猝然离世,兄长经商被骗,百万家财付诸东流。如今,连这座祖宅也保不住了,下个月就得搬出去。
“人生在世,争名逐利,究竟为了什么?”她喃喃自语。
不过二十三年的人生,她见证了沈家从鼎盛到衰败的全过程。记得十岁那年,父亲做寿,宾客从府门一直排到街尾,贺礼堆积如山;她十五岁及笄礼上,戴的那支珍珠钗价值千两,却不过是她众多首饰中的一件;十八岁拒婚王府,只因父亲舍不得她做小,那时沈家权势,连王府也不放在眼里。
可如今呢?兄长四处奔走借债,受尽白眼;嫂嫂整日以泪洗面,埋怨命运;母亲一病不起,已卧床半月;那些平日巴结逢迎的亲戚,如今避之不及。
“繁华如梦境,转眼成空。”她轻叹一声。
“小姐,药来了。”翠儿端着一碗漆黑的药汁走进来,小心地吹了吹,“大夫说了,这药得趁热喝才有效。”
沈儿接过药碗,看着碗中自己憔悴的倒影,忽然问道:“翠儿,你说人活着,到底图个什么?”
翠儿一愣,挠头道:“小姐怎么问这个?奴婢没念过书,不懂大道理。但奴婢的娘说过,人活着,就图个心安。对得起天地良心,睡得踏实,就够了。”
“心安…”沈寒酥重复着这两个字,若有所思。
她慢慢喝着药,药汁极苦,却不及她心中苦涩的万分之一。喝罢药,翠儿为她掖好被角,熄了灯,轻轻退了出去。
黑暗中,沈寒酥睁着眼睛,毫无睡意。父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曾是那样意气风发,在商场上呼风唤雨,朝中官员见了他也要礼让三分。可临终前,他却紧握着她的手说:“酥儿,爹这一生,错了,全都错了…”
那时她不懂,如今卧病在床,生死一线间,忽然明白了父亲的悔恨。
他悔的不是家道中落,不是财富尽失,而是这一生为名利所困,错过了太多真正重要的东西——错过了儿女成长的陪伴,错过了与妻子相守的时光,错过了欣赏春花秋月的心境。
“爹,您现在明白,也不算太晚。”她在心中默念。
不知过了多久,窗纸渐渐泛白,天快亮了。沈寒酥只觉得浑身疼痛加剧,意识又开始模糊。恍惚中,她仿佛看见了自己短暂一生的走马灯。
五岁那年,她因贪玩打碎了御赐的白玉观音,父亲大怒,罚她跪在祠堂一夜。是母亲偷偷来看她,塞给她一块桂花糕;
十二岁时,她发高烧,父亲正为一批重要的货物奔走,无暇顾及。是奶娘整夜不睡,用冷水为她擦身降温;
十五岁及笄礼后,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她却一个也看不上,只因心中早已暗许那位在诗会上有一面之缘的青衣书生;
十八岁,听说那书生家道中落,被迫娶了富商之女,她心痛之余,撕毁了所有诗稿,发誓终身不嫁;
二十岁,父亲欲将她许配给巡抚之子,她以死相抗,最终父亲妥协,从此父女之间生出隔阂;
二十三岁,父亲猝死,她才从管家口中得知,为了保住沈家产业,父亲早已心力交瘁,却从未在她面前表露半分…
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沈寒酥忽然发现,自己这一生,竟也活成了父亲的翻版——固执、要强、为了一口气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可这些坚持,这些执念,在生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小姐!小姐!您怎么了?”翠儿惊慌的声音由远及近。
沈寒酥勉强睁开眼,才发现自己泪流满面。她握住翠儿的手,轻声道:“去请老夫人过来,我有话要说。”
母亲来得很快,不过半月时间,她已苍老了许多,步履蹒跚,需要两个丫鬟搀扶。
“酥儿,你感觉怎么样?”母亲坐在床边,伸手探她的额头,眉头紧锁,“还是这么烫。”
“娘,我想通了。”沈寒酥声音微弱,却异常坚定,“咱们搬出沈府后,不必再去租那处宅子了。”
“那去哪儿?”
“去城西那处小院吧,虽然只有三间房,但足够我们母女和翠儿住了。”
母亲愣住了:“那处院落年久失修,如何住得?”
“修修补补,总能住人。”沈寒酥喘息片刻,继续道,“至于哥哥嫂嫂,他们年轻,自有他们的出路,不必再为我们拖累。”
“可是…”
“娘,爹在世时,咱们家何等风光,可您快乐吗?”沈寒酥直视母亲的眼睛,“您整日操心父亲纳妾,担心家产被夺,何曾有过一日安宁?”
母亲沉默了,眼中泛起泪光。
沈寒酥继续道:“女儿这场病,倒是想明白了。富贵如浮云,强求不得。咱们母女相依为命,粗茶淡饭,但求心安,岂不胜过从前担惊受怕的日子?”
母亲抚摸着她的头发,泪如雨下:“我的儿,你若早这般想,何至于病成这样?”
“现在明白,也不算晚。”沈寒酥微微一笑,这是一个月来,她第一次真心露出笑容。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管家福伯慌慌张张地进来:“老夫人,小姐,不好了!大少爷…大少爷他把城南那处铺子也抵押了!”
母亲猛地站起,又颓然坐下:“罢了,随他去吧。”
福伯一愣,没想到老夫人是这个反应。
沈寒酥轻声道:“福伯,这些年来,辛苦你了。下个月我们就要搬去城西小院,你若有好去处,不必跟着我们。”
福伯老泪纵横:“老奴伺候沈家四十年,哪有什么别的好去处。小姐去哪,老奴就去哪!”
沈寒酥心中感动,却摇头道:“城西小院只有三间房,住不下这么多人。我知你忠心,但你也该为自己打算。我这里有些体己钱,你拿去养老吧。”
她从枕下摸出一个小布袋,递给福伯。这是她最后的一点私房钱,原本是留着应急的。
福伯跪地不起,泣不成声。
打发走福伯后,沈寒酥觉得浑身力气耗尽,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等她再次醒来,已是次日黄昏。朦胧中,她听见大夫对母亲说:“沈小姐这是忧思过度,又染了风寒,本不是什么大病。但若自己无求生之念,再好的药也无用。如今既然肯服药了,好生调养,半月便可痊愈。”
母亲连连道谢。
沈寒酥缓缓睁开眼,轻唤一声:“娘。”
母亲惊喜地回头,握住她的手:“酥儿,你醒了!感觉如何?”
“好多了。”她微笑道,“方才做了一个梦,梦见爹了。他说,他错了,希望我们不要步他的后尘。”
母亲拭泪道:“你爹一辈子要强,临终前才幡然醒悟。若是早十年明白这个道理,何至于此?”
正说着,翠儿端药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小姐,您猜谁来了?是表小姐婉清,特地来看您了!”
沈寒酥一愣。林婉清是她的表妹,家境贫寒,从前常来沈府走动。但自沈家败落,便再未登门。
母亲皱眉道:“她来做什么?莫不是听说咱们还有余财,来打秋风的?”
沈寒酥却道:“请她进来吧。”
林婉清进来时,手中提着一个食盒,衣着朴素,却浆洗得干干净净。她行过礼,轻声道:“听说表姐病了,特意熬了些清粥,望表姐不要嫌弃。”
母亲冷淡道:“难为你有心了。”
沈寒酥却示意她坐下:“多谢你还惦记着我。”
林婉清坐下后,看着沈寒酥憔悴的面容,眼圈微红:“表姐瘦多了。”她顿了顿,继续道,“不瞒表姐,我家的情况你也知道,一向清贫。但若表姐不嫌弃,我愿意接表姐去我家住几日,换换环境,或许对养病有益。”
母亲愣住了,没想到她是这个意思。
沈寒酥也颇感意外:“你家也不宽敞,如何好打扰?”
“表姐从前待我极好,送我衣裳首饰,我都记在心里。”林婉清诚恳道,“如今表姐有难,我虽力薄,但一片真心,还望表姐不要推辞。”
沈寒酥望着表妹真诚的目光,忽然觉得从前那个势利眼的印象,或许是自己偏见所致。人在顺境时,往往分不清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唯有落魄时,才能看清人心。
“多谢你好意。”她柔声道,“待我病好些,一定去拜访。”
送走林婉清后,母亲感慨道:“没想到,最后肯来看我们的,竟是她。”
沈寒酥微笑道:“患难见真情。从前围在我们身边的,不过是看中沈家的权势财富;如今肯伸手的,才是真心相待。”
深夜,沈寒酥睡得格外安稳。第二天醒来,热度退了大半,也能吃些清粥了。
翠儿高兴得什么似的,一边喂粥一边道:“小姐真是吉人天相,这场大病总算熬过来了。”
沈寒酥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轻声道:“是啊,熬过来了。”
她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前的她,只知往前冲,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如今才明白,有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十日后,沈寒酥已能下床走动。她让翠儿扶着,在院子里慢慢散步。
秋意已深,满园落叶,一片萧瑟。假山上的亭台楼阁,依旧精致,却蒙上了一层灰尘。荷塘里的残荷耷拉着脑袋,再无往日风采。
“小姐,大少爷又来了,说要见您。”福伯前来通报。
沈寒酥点点头:“请他到花厅等候。”
沈寒酥到花厅时,见兄长沈寒松焦急地踱步。不过月余,他已两鬓斑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岁。
“妹妹,你总算肯见我了!”沈寒松急切道,“如今家里这个情况,你得帮哥哥想个法子啊!”
沈寒酥平静地问:“哥哥有什么打算?”
“我打听到,京城来的赵大人对你有意,若是你肯…”
“哥哥!”沈寒酥打断他,“你还记得爹临终前说的话吗?”
沈寒松一愣:“什么?”
“爹说,他错了,全都错了。”沈寒酥直视兄长的眼睛,“他错在把名利看得太重,错在为了家业不择手段,错在忘了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沈寒松皱眉道:“你这是何意?”
“我的意思是,沈家已经败了,我们就认命吧。”沈寒酥平静道,“不必再做无谓的挣扎,不必再牺牲任何人的幸福来换取可能的转机。”
“可这是我们沈家几代人的心血啊!”
“若是用迷失自我换来的心血,不要也罢。”
沈寒松愕然地看着妹妹,仿佛不认识她一般:“你…你变了。”
沈寒酥微微一笑:“是,我变了。这场大病让我明白,人生在世,除了功名利禄,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
她走到窗前,指着院中那棵老梅树:“你看那梅树,寒冬将至,它褪尽绿叶,看似枯死。但来年春天,它又会发芽开花,焕发生机。人生也是如此,有起有落,本是常态。何必执着于永驻巅峰?”
沈寒松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或许你说得对。这些日子,我四处奔走,受尽屈辱,却一无所获。也许…也许真是天意如此。”
“不是天意,是爹和我们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沈寒酥转身,目光清澈,“如今我们该做的,不是垂死挣扎,而是坦然接受,从头再来。”
“如何从头再来?”
“放下身段,找一份正经活计。我听说城南的书院缺一位教书先生,哥哥饱读诗书,可以去试试。我也可以接些绣活,贴补家用。”
沈寒松怔住了:“我们…我们怎能做这些?”
“为何不能?”沈寒酥反问,“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有什么丢人的?比起低声下气去求人施舍,不知强了多少倍。”
沈寒松看着妹妹,忽然觉得她比从前更加耀眼。那种光芒不是来自华服美饰,而是源自内心的通透与坚定。
“让我想想。”他最终说道,转身离去。但步伐不再像来时那般慌乱,多了几分沉稳。
翠儿扶着沈寒酥回房,不解地问:“小姐,您真的要去接绣活吗?”
“当然。”沈寒酥笑道,“从前我的绣工在江南也是数一数二的,荒废了可惜。”
“可是…”
“翠儿,人这一生,能倚仗的从来不是家世财富,而是自己的双手和本事。”沈寒酥望着远方,目光悠远,“爹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教养和才华。这些,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
又过了半月,沈寒酥已痊愈。她指挥着翠儿和福伯,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搬去城西小院。
翻箱倒柜时,她找出许多旧物——儿时的玩具,少女时代的情诗,父亲送的及笄礼,母亲给的玉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回忆。
从前的她,舍不得丢弃任何一件;如今却只挑了几件有意义的打包,其余的都让福伯拿去变卖。
“小姐,这支珍珠钗也要卖吗?”翠儿拿起一支精致的发钗,不舍地问。这是沈寒酥十五岁及笄时戴的,价值不菲。
沈寒酥接过发钗,端详片刻,轻轻插在翠儿发间:“送你了。”
翠儿惊呆了:“这、这太贵重了,奴婢不敢要!”
“再贵重的东西,若不用,也废废物。”沈寒酥微笑道,“你跟我一场,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翠儿摸着发钗,泪眼汪汪:“小姐…”
“别哭了,快去收拾吧。”沈寒酥拍拍她的肩,“明天就要搬家了。”
傍晚时分,沈寒酥独自一人来到沈家祠堂。这里供奉着沈家列祖列宗的牌位,烛火长明,香烟缭绕。
她跪在蒲团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孙女寒酥今日来辞行。沈家遭此大难,实乃天数,亦是人祸。子孙不肖,未能守住家业,愧对先祖。”
她抬起头,目光坚定:“但请先祖放心,沈家血脉未绝,风骨犹存。寒酥虽为女子,亦会谨记家训,清白做人,踏实度日。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唯有德行可传后世。他日九泉之下,无愧相见。”
说完,她又磕了三个头,起身离去。
走出祠堂时,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庭院。沈寒酥站在廊下,看着这座生活了二十三年的府邸,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
明日,她就要离开这里,去往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前路漫漫,吉凶未卜。
但她心中并无恐惧,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这场大病,如同一场洗礼,洗去了她身上的浮躁与执念,让她看清了生命的本质。人这一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何必为外物所累?
“小姐,晚饭准备好了。”翠儿远远唤道。
沈寒酥转身,微微一笑:“来了。”
月光下,她的身影单薄却挺拔,如同一株经历风霜的寒梅,虽褪尽铅华,却更显风骨。
药炉寂寂伴寒更,病中悟道始通明。
放下执念方自在,云开月现天地清。
这一夜,沈寒酥睡得格外香甜。梦中,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沈家大小姐,而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在城西小院里,种梅养鹤,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满人间,照尽浮华,也照彻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