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谭笑七最喜欢的【基督山伯爵】就有决斗的情节,也是这本名着中非常精彩的篇章,涉及基督山伯爵和阿尔贝.德.莫尔塞福子爵之间的冲突和其后的化解。
决斗的直接导火索是阿贝尔子爵认为基督山伯爵在罗马绑架了他,这件事其实是基督山伯爵利用被他操纵的强盗绑架了阿贝尔,然后基督山伯爵“恰巧”出现,救出了阿贝尔,由此进入巴黎社交界,然后基督山伯爵在法国【大公报】刊登了一篇匿名报道,揭露了阿贝尔的父亲费尔南.德.莫尔塞夫伯爵在希腊阿里帕夏手下服役时,不仅背叛并杀害了恩主阿里帕夏,还将阿里帕夏的妻女卖做奴隶以获取金钱,这篇报道在巴黎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贵族院就此事进行的质询中,基督山伯爵作为证人出席,并带来了关键人证——阿里帕夏的女儿海黛,不是海带哈,其实叫海蒂比较合适,海黛在贵族院里当面指责费尔南,使得费尔南身败名裂,被上流社会的所有人唾弃。
年轻的阿贝尔并不知道父亲的过去,他坚信父亲的清白,认为这一切都是基督山伯爵处心积虑的污蔑于陷害,在巨大的愤怒和屈辱下,阿贝尔认为只有通过决斗,用鲜血才能洗刷家族名誉所受到的玷污,他在歌剧院的公开场合,当着所有上流人士的面,把手套扔向基督山伯爵,正式提出决斗。
基督山伯爵挑选的助手是老莫雷尔船长的儿子小莫雷尔,他本想协商一个相对温和的条件,例如选用手枪,只一轮射击。但是基督山伯爵坚持用剑,进行一场“至死方休”的决斗,就是一方被杀死为止。
但是决斗清晨,戏剧性的一幕发生,阿贝尔子爵走上前,公开对基督山伯爵道歉,“伯爵先生,我来此地向您表示歉意,我承认我行事鲁莽,我请您原谅。如果说您愿意与我决斗,我自然不会拒绝,但我已经明白,我父亲苏遭受的一切,是他罪有应得。”
基督山伯爵不仅立刻接受了道歉,还对阿贝尔说,“您这种高尚的心声,让我预感到您的前程不可限量,在您这样的对手面前,任何人都不会不感到自己渺小。”
欧洲决斗的历史是跨越几百年的社会风俗史,它深刻地反映了欧洲贵族和绅士阶层关于荣誉,勇气和社会地位的观念演变。从其作为司法程序的起源,到其作为私人荣誉仲裁的鼎盛,再到最终的衰落,决斗的历史充满了仪式,法律和文化的变迁。
第一,起源于早期形态:司法决斗。
首先是日耳曼传统,决斗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耳曼部落的习俗,他们认为神明会介入战斗,并且让有理的一方获胜,这是一种“神判法”的形式。
大约从十一世纪起,司法决斗在欧洲很多地区成为一种正式的法律程序,当一个案件的判决缺乏证据或者证人的时候,诉讼双方可以通过战斗来裁决案件的结果,败者不仅输掉官司,还会因为“神已做出判决”而被处以刑罚。
随着罗马法的复兴,理性证据制度(书面文件,证人证言)的发展,以及教会对此的反对(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会议严格禁止神职人员参与神判),所以司法决斗在十三世纪后逐渐退出正式的司法体系。
第二,过度转型,骑士决斗。
在中世纪晚期,随着骑士制度的兴起,决斗的性质开始从“向上帝寻求正义”转向“为个人荣誉而战。”
骑士精神强调勇气,忠诚和个人荣誉,对骑士而言,被侮辱是难以忍受的,通过战斗来洗刷耻辱成为其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上帝站在正义一边!”,此时的决斗仍然带有一定的神圣色彩,但焦点已经从法律裁决转向了个人品质的证明。
第三就是决斗的黄金时代,从十六到十八世纪,这个时期见证了荣誉决斗的兴起与鼎盛。
“文艺复兴”和近代早期是荣誉决斗的黄金时代,它从意大利兴起,随后风靡法国,英国,德国到整个欧洲。
在合格时期,国王试图垄断暴力,但是贵族阶层仍然保留着强大的军事传统和强烈的荣誉感。
文艺复兴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荣誉,价值和尊严。
荣誉不仅仅与出身和血统相关,更与个人的勇气,行为举止和公众评价紧密相连,任何公开的侮辱(如骂你“撒谎”,“懦夫”,“你老婆出轨了”等等),都会被视为对荣誉的致命打击。
在决斗的规则和仪式方面,决斗发展出一套极其复杂,精细的“荣誉准则”。
首先是挑战,受到侮辱的一方会向对方发出挑战,通常通过书面形式或者口头传达。
决斗中助手的角色不可或缺,双方会各自挑选一至两名助手,助手是地位相等的朋友,他们的角色至关重要,负责协商,试图调解以避免流血,如果调解失败,则安排决斗的所有细节(使劲,地点,武器),并确保决斗公平进行。
有关武器,最常见的武器就是剑,尤其是短剑和佩剑,以及手枪。16-17世纪以剑为主,到了18世纪随着手枪技术的进步和决斗的\/“民主化”,(不再仅限于用剑高手),手枪决斗变得非常普遍。
关于决斗形式,决斗的目的并非总是要杀死对方,就是说用剑可以在一方受伤后终止,手枪决斗时常见双方故意射偏(deloping),借此表明自己不畏牺牲,从而保全了荣誉。
再说一下各国的决斗风潮吧。法国的决斗之风最盛,尽管历代国王(黎塞留,路易十四)严令禁止决斗,甚至会处决决斗者,但是法国的决斗之风依然无法遏制。据统计,仅仅在1589-1607这十八年间,就有数千名贵族在决斗中丧生。
在英国,决斗文化同样深厚,尤其在政界和军队,小威廉.皮特,乔治.坎宁等首相都参与过决斗,最着名的是1809年,外交大臣乔治.坎宁和陆军大臣卡斯尔雷子爵的决斗,卡斯尔雷击伤了坎宁。
在德国,大学生决斗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更侧重于仪式性的面部击剑,以在脸上留下刀疤为荣,是勇气和所属学生社团的象征。
决斗的衰落和消亡在19-20世纪。
19世纪是决斗文化最后的辉煌,也是迅速衰落的时期。这是因为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兴起,务实,法制,注重商业利益,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开始挑战贵族的“虚荣荣誉”。
还有国家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备,明确将决斗定为谋杀或者过失杀人罪,并加强了执法力度。
还有就是公众舆论的转变,公众和新闻媒体将决斗视为一种愚蠢的,野蛮的,和反社会行为,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基于出身的“荣誉”观念收到质疑。
再就是军队的军事职业化,军队强调纪律和服从,不赞成个人主义的决斗行为。
在整个19世纪,决斗行为仍在欧洲大陆和北美频繁发生。有一些着名的决斗案例,例如1836年俄国诗人普希金于丹特斯的决斗,结果是普希金身亡,引发了社会对决斗的深刻反思。
进入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彻底改变了社会的荣誉观念,大规模的,每个人的屠杀使得一对一的决斗显得毫无意义并且过时。
其实现代体育的击剑和射击运动都直接源于决斗传统,剥离了其致命的本质,转化为竞技运动。法律上,名誉侵权,诽谤法等法律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解决荣誉纠纷的文明化替代方案。最后决斗成为西方文学,戏剧和电影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决斗象征着浪漫,勇气,悲剧和哪个旧时代的终结。
总之欧洲决斗历史是一条从公共司法走向私人荣誉,再从社会风尚走向法律禁区的发展轨道,它始于法庭,盛于沙龙和荒野,最终在现代化。法制化,和理性化的浪潮中,走进了博物馆,成为理解欧洲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窗口。
想不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期,谭笑七又被重新拉回到一百多年前曾经最兴盛的决斗文化之中,而且最邪门的是,面对这个比自己身高多出27公分的对手,谭笑七居然答应了马克的决斗请求,虽然双方不带武器,采取的是没啥规则的自由搏击方式,其实就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那种,谭笑七和许林泽在一起的时候,许林泽经常挥舞“王八拳”对谭笑七虎虎生风。
如果许林泽知道七哥答应了,一定会拖着虚弱的身体找到马克,大骂那厮一顿。
如果孙农,堂姐,邬总,林江亭,还有李瑞华和虞和弦知道了,肯定是喜忧参半,所谓参半不是每个人又喜又忧,而是一半人会喜悦,另一半人忧虑的意思。
只有见过谭笑七大蜈蚣产生过程的灵芸会拍双手赞成,更会答应谭总赢了,她会红果果的跳一段“喜刷刷”给谭笑七观赏,嗯,喜刷刷喜刷刷喜刷刷,one,two,three,four!
Go,马克,准备挨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