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生改善”的涓涓细流汇入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管,当经济发展的活力重新激荡在街头巷尾,一种更为宏大、更具象的变化,开始呈现在清州的整体形象与气质之上。这,便是“城市新貌”。它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数据增长或民生项目落地,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官可触的、精神可感的城市形态与内涵的整体跃升。清州,这座曾因腐败阴霾而显得灰暗、滞重的工业老城,正如同经历了一场透彻的洗礼,从肌体到灵魂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与活力。
这场“城市新貌”的塑造,并非大兴土木的形象工程,而是根植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发展高质量和人文精神重塑的自然结果,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气质的全方位升级。
维度一:空间格局的“优化重构”与“功能提升”
城市的空间布局,决定着其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过去的清州,规划滞后于发展,功能分区混乱,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相互交织,既影响生活,也制约产业。
· “多规合一”与“一张蓝图干到底”: 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清州启动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统一,形成引领城市发展的“一张蓝图”。严格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管理,杜绝了过去因领导更替或利益驱动而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规划突出了“组团式发展、绿楔渗透”的理念,明确了中心城区、功能组团、生态涵养区的空间结构,使城市发展从“摊大饼”走向“有机疏散”。
· “城市更新”的有机与人文: 对老城区的改造,摒弃了推倒重来的粗暴模式,转向以提升功能、改善环境、保护文脉为核心的“有机更新”。在保留城市记忆和街区肌理的前提下,对建筑立面进行整饬,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引入新业态。曾经破败的工业遗产,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博物馆或城市公园,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活力节点。例如,废弃的清州纺织厂老厂房,经过精心设计,变身成为集设计工作室、艺术展厅、特色书店、咖啡馆于一体的“纺缘文创园”,既留住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又注入了时尚创新的元素,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游客。
· “交通脉络”的畅通与融合: 大力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陆续开通,与优化后的地面公交网络无缝衔接,极大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同时,高标准建设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网络,打造“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休闲的路”。过去被机动车挤占的滨水空间、公园绿地,如今成为市民散步、骑行、健身的线性乐园。这种对“慢行交通”的尊重,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变。
维度二: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与“绿水青山”
曾经,清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背负着沉重的环境历史包袱。一些高污染企业在“保护伞”下肆意排污,使得天空灰蒙、河水浑浊。“清风”行动不仅打掉了政治上的“保护伞”,也清除了环境监管的“保护伞”。
·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决胜: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散乱污”企业。对保留的工业企业,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实时联网。开展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生态护坡、湿地净化等措施,让昔日“龙须沟”般的城市内河重现水清岸绿。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土地开发利用安全。经过持续努力,清州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大幅增加,主要河流水质全面消除劣V类,市民直观地感受到了“清州蓝”和“生态绿”的回归。
· “公园城市”理念的实践: 不再将公园绿地视为城市的“点缀”,而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福祉,致力于构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格局。除了大型综合性公园,更注重建设贴近社区的“口袋公园”、“邮票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微绿地,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
·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完善的设施配套和严格的执法监督,促使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从前端分类、中端收运到末端处理,构建起全链条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不仅改善了环境卫生,也提升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是城市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提升的缩影。
维度三:经济活力的“空间呈现”与“产业地标”
经济的复苏与企业的新生,必然在城市空间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形成新的产业地标和活力区域。
· “创新集聚区”的崛起: 清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纺缘文创园等创新载体,经过提质升级,吸引了大量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入驻。这些区域规划先进、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充满了现代感和创新活力,成为清州经济动能转换的策源地和展示窗口。夜晚,高新区研发大楼里亮起的灯火,成为了清州追求创新、拥抱未来的象征。
· “楼宇经济”与“总部经济”的繁荣: 中心城区的商务楼宇入驻率显着提高,金融、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聚集。一些有实力的本地企业和引进的区域总部,选择在清州设立办公地点,带动了高端人才流入和周边商业繁荣。城市的天际线,因这些充满活力的商务楼宇而变得更加错落有致、富有现代气息。
· “消费场景”的迭代与升级: 传统的商业街区通过业态调整、环境提升,重新焕发魅力。同时,涌现出许多融合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消费场景,如特色商业步行街、沉浸式体验商场、夜间经济集聚区等。这些地方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市民和游客社交、体验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清州古城的保护性开发,就成功地将历史风貌与现代商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了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维度四:文化气质的“自信彰显”与“文明新风”
城市新貌,最深层的是精神气质的变化。清州在祛除了腐败文化的毒瘤后,正在重建一种健康、向上、自信的城市文化。
· “城市精神”的重塑与弘扬: 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崇德守信、开放创新、务实奋进”的新时代清州精神。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典型选树等多种形式,使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凝聚市民共识、引领城市发展的精神旗帜。
· “公共文明”程度的显着提升: 随着社会信任的重建和民生福祉的改善,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排队礼让、友善待人等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志愿者群体的壮大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更是城市文明温度的体现。赵晓颖在街头采访时,一位外地游客由衷地赞叹:“清州人现在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热情但不纠缠,自信但不傲慢,城市干净有序,在这里旅行体验很好。”
· “文化自信”的对外展示: 清州开始更加主动地策划和举办有影响力的文化、体育、会展活动,如清州国际马拉松、清州文化艺术节、智能制造博览会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向外界展示了清州浴火重生后的崭新形象和开放包容的胸襟。
“城市新貌”,是清州系统性变革成果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它是一座城市的“面子”,更是其治理效能、经济活力和文明程度的“里子”的综合反映。李正峰在一次城市建设工作观摩会上指出:“我们追求的城市新貌,不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内在品质的提升;不是少数人的‘盆景’,而是全体市民共享的‘风景’。它应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幸福,让外来的人感到向往。”
行走在今天的清州,赵晓颖用镜头和笔记录着这一切:是晨曦中在生态公园跑步的市民脸上健康的光泽;是黄昏时分古城墙上欣赏落日的游客满足的笑容;是深夜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的身影;是整洁的街巷、有序的车流、盎然的绿意;是空气中弥漫的活力与希望……这座曾经被阴霾笼罩的城市,如今正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自信地走向未来。这新貌,源于一场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成于持之以恒的砥砺前行,它见证着清州的过去,更昭示着清州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