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有织席贩履的刘备,有卖枣的关羽,有杀猪的张飞,还有倒卖粮食的曹操……但在这群“草根逆袭”的选手里,有这么一位老兄,一出场就自带“高富帅”光环,家里世代当官,老爹袁逢是朝廷三公之一的司空,叔叔袁隗后来也当过太尉,妥妥的“四世三公”豪门(翻译:祖上连续四代都有人当国家高层领导)。
这位老兄,就是袁术,字公路(这名字起得……怎么听都像“公路上开车要稳当”的寓意?)。按理说,生在这么个家庭,袁术应该是个温文尔雅、饱读诗书的贵族公子,可他偏不!从小就是个“嚣张跋扈+贪图享乐”的熊孩子,仗着家里有权有势,在洛阳城里横着走,连当朝权臣董卓都得给他三分面子——毕竟,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惹了袁术,等于得罪半个官场。
不过,袁术年轻时也不是完全没亮点。当年孙坚(对,就是孙权的爹,后来被写进《三国演义》里“江东猛虎”的那位)还是个小军官时,袁术就敢把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他,还偷偷给他塞兵马粮草,俩人一度组成了“东汉合伙人”。后来孙坚替袁术打下了荆州,袁术还美滋滋地占了人家胜利果实,活脱脱一个“我出钱你出力,成果归我”的资本家做派。
但谁能想到,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官二代,后来竟成了三国前期最“离谱”的男人——放着好好的诸侯不当,非要强行称帝,结果成了全天下讨伐的活靶子,最后饿死在逃亡路上,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壕”与“坑”并存的袁术,那些让人笑掉大牙又唏嘘不已的趣闻轶事。
一、“我的地盘我做主”——袁术的“土皇帝”日常
袁术的发家史,堪称一部“啃老+捡漏”的传奇。
早年他哥袁绍因“庶出”身份(非正妻所生)被家族边缘化,自己跑去冀州创业,而袁术作为嫡次子(正妻生的第二个儿子),直接继承了家族在淮南(今安徽一带)的地盘。这地方当时是东汉的“粮仓”,土地肥沃,老百姓能种地,商人能经商,袁术往这一坐,每天就是收税、喝酒、看歌舞,活得比现代土豪还滋润。
更绝的是,袁术特别会“捡漏”。比如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后来的“小霸王”)还年轻,袁术直接把孙坚的旧部收编了,还美其名曰“照顾老战友后代”,实际上就是白嫖了一支精锐军队。再比如,他趁着天下大乱,先后占了扬州、豫州、徐州的一部分,地盘一度比曹操还大,手底下文有尚书令杨弘、丹阳太守周昕,武有孙策、纪灵等猛将,妥妥的“东南一霸”。
按理说,袁术要是好好经营,说不定真能成一方诸侯。可这哥们儿有个致命缺点——膨胀! 尤其是手里有了兵、有了地,他开始琢磨:“我这么牛,为啥不能当皇帝?”
这时候,他的“神逻辑”上线了:
- 论出身:“我袁家四世三公,天下谁比我更有名望?”(潜台词:我家祖上阔过,当皇帝天经地义。)
- 论祥瑞:有人给他献了一块刻着“代汉者,当涂高也”的石头(东汉末年流行的谶语,意思是“取代汉朝的人,是‘当涂高’”,至于“当涂高”是啥,没人能解释清楚),袁术硬说“当涂高”就是在说自己(因为“涂”通“途”,他觉得自己名字里的“术”有“道路”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当途高”——我袁术就是那个要取代汉朝的人!)。
- 论时机:当时汉献帝被董卓劫持到长安,后来又被李傕、郭汜撵得到处跑,天下大乱,皇帝权威跌到谷底,袁术觉得:“现在没人管我了,我称帝正好!”
于是,在公元197年,袁术正式宣布称帝,国号“仲家”(这国号……怎么听都像“二家”?可能是想表达“我比汉朝高一级”?),建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还学着皇帝的样子搞了一套礼仪制度,天天穿龙袍、坐龙椅,让手下喊自己“陛下”,活脱脱一个“山寨版汉献帝”。
二、“称帝一时爽,全家火葬场”——袁术的作死之路
袁术称帝的消息一传出去,全天下瞬间炸锅。
曹操第一个跳脚:“好你个袁术!我还在努力匡扶汉室呢,你居然自己当皇帝?!”(曹操当时虽然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表面上还尊奉汉献帝。)
刘备冷笑:“你袁术算什么东西?我中山靖王之后还没称帝呢,你一个靠啃老起家的纨绔子弟倒先称帝了?”
孙策(袁术曾经的“小弟”)直接写信绝交:“我老爹孙坚替你打天下,你却拿我当工具人!现在你称帝?我跟你一刀两断!”(后来孙策靠着江东地盘自立门户,成了“吴侯”。)
更惨的是,袁术的“称帝行为”直接成了全天下诸侯的“靶子”。以前大家还能表面和气,现在好了,曹操、刘备、吕布、孙策……谁不想打着“讨伐逆贼”的旗号揍他一顿?
最先动手的是吕布。袁术想拉拢吕布结盟,结果派去的使者被吕布砍了脑袋,还送回一封信:“你袁术算老几?敢跟我称兄道弟?”接着,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和刘备一起在盱眙(今江苏盱眙)、淮阴(今江苏淮安)一带和袁术干架,袁术的军队被揍得丢盔弃甲,连粮草都被抢光了。
但袁术这哥们儿有个特点——脸皮厚! 被揍了一顿后,他非但不反思,反而觉得:“可能是我运气不好,换个地方再称帝!” 于是,他又跑到江淮一带继续当他的“仲家皇帝”,还想着去抢刘备的徐州(毕竟徐州是产粮大区)。
结果,他刚出兵,就被吕布抄了后路——吕布和刘备联手,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把袁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袁术的“御驾亲征”变成了“御驾逃亡”,灰溜溜地跑回了寿春。
这时候的袁术,终于有点慌了。他看着仓库里见底的粮食,再看看手下饿得皮包骨头的士兵,终于意识到:“我好像……玩脱了?”
三、“从土皇帝到流浪汉”——袁术的末路悲喜剧
称帝后的第五年(公元199年),袁术的“帝国”彻底崩盘。
他的地盘被曹操、吕布、刘备瓜分得七零八落,手下的将领要么投降,要么跑路,连孙策都成了他的死对头。更要命的是,天灾人祸一起来——淮南那几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啃树皮,袁术的军队更是连饭都吃不上。
有一天,袁术坐在空荡荡的宫殿里,看着桌上最后一碗稀粥(还是掺了野菜的),终于崩溃了。他对着身边的侍从哭诉:“我袁术当年要是乖乖当个诸侯,现在说不定还能吃香喝辣……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侍从安慰他:“主公,要不咱们去投奔袁绍吧?您和他毕竟是兄弟(袁绍和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肯定能收留您。”
袁术一听,眼睛一亮:“对啊!我哥袁绍现在占据河北,兵多粮广,我去找他!” 于是,他强撑着病体,带着几百残兵败将,踏上了去河北的逃亡之路。
可还没走到地方,袁术就先病倒了——长期营养不良+心理压力过大,他直接躺在了半路上。据《三国志》记载,袁术临死前,找手下要蜂蜜水喝,手下哭着说:“主公,现在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哪来的蜂蜜啊?” 袁术听完,仰天长叹:“我袁术怎么落到这个地步!” 然后……然后就吐血身亡了,年仅46岁(也有说是50岁,反正没活到寿终正寝)。
更讽刺的是,袁术死后,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他的堂弟袁胤(也是个没出息的货)带着他的灵柩和残部,想去投奔庐江太守刘勋,结果半路上被庐江的土匪抢了,袁术的尸体差点被扔在荒郊野外喂野狗(后来还是刘勋念在同宗的份上,给袁术草草下葬了)。
番外篇:袁术的那些“奇葩操作”
袁术的一生,除了称帝这桩“史诗级作死”外,还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
1. “抢孙坚的棺材本”:孙坚死后,袁术不仅占了孙坚的军队,还派人去孙坚的墓里挖宝藏(据说孙坚当年在洛阳城下挖到过传国玉玺,袁术怀疑玉玺在孙坚棺材里)。后来孙策为了脱离袁术,直接拿玉玺换了孙坚的旧部和地盘——袁术折腾半天,最后便宜了孙策。
2. “吃货的自我修养”:袁术特别爱吃甜食,尤其是蜂蜜。据《江表传》记载,他每次打仗都要带一大箱蜂蜜,打仗间隙就蹲在营帐里吃蜜饯(后来称帝时,他仓库里最不缺的就是蜂蜜,可惜饿死前连一碗蜂蜜水都喝不上,真是造化弄人)。
3. “迷信大师”:袁术称帝后,特别迷信方士。有个叫张炯的骗子跟他说:“陛下,您是真命天子,寿命能活到八十!” 袁术信以为真,更加嚣张。结果后来张炯跑了,袁术才反应过来:“这骗子!我连明年都活不过去!”
4. “兄弟情深?不存在的!”:袁术和袁绍虽然是亲兄弟,但俩人一辈子不对付。袁绍支持汉献帝,袁术要自己当皇帝;袁绍拉拢曹操,袁术骂曹操是“宦官之后”(曹操他爹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俩人后来还打过仗,结果袁术被袁绍和曹操联手揍得找不着北。
结语:袁术,一个“反面教材”的启示
袁术的故事告诉我们:
- 出身好≠能力强:再牛的家族背景,也经不起自己瞎折腾。
- 膨胀要不得:手里有点资源就飘,迟早要翻车。
- 顺势而为才是王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真正能活下来的(比如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懂得“夹缝中求生存”的人,而袁术这种“逆势而为”的,注定成为炮灰。
如今再看袁术,这位曾经的“东南一霸”,最后的结局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笑话。但换个角度想,他的一生也挺“精彩”——当过土皇帝,挨过揍,饿过肚子,甚至临死前还想喝口蜂蜜水……这剧本,连现在的网络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所以啊,朋友们,做人还是脚踏实地点好。毕竟,不是谁都能像袁术一样,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还能成为后世茶余饭后的笑料——当然,我们最好别学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