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大多有些怪癖。有的爱美女,有的爱打仗,有的爱写诗,有的爱炼丹。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汉文帝刘恒,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抠门”皇帝。不过别误会,这位皇帝的“抠门”可不是小气,而是一种近乎艺术的生活态度。
一、天上掉下个皇帝位
刘恒原本是个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皇子,他的母亲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妾室,后来被刘邦收编。后宫中美女如云,薄姬并不受宠,据说刘邦临幸她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倒成全了母子俩,远离了吕后的嫉妒视线,在代国过着相对平静的日子。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诸吕被铲除。朝中大佬们一合计,得找个好控制的皇帝。一看刘恒母子没啥背景,性格温和,简直就是理想人选。于是使者浩浩荡荡来到代国,请刘恒进京登基。
听说朝廷来使,刘恒心里直打鼓:这是真要让我当皇帝,还是设局要我的命?他召集幕僚开会讨论,大家意见分歧。有的说这是鸿门宴,去不得;有的说这是天赐良机,错过就没了。
刘恒拿不定主意,便去找母亲商量。薄姬说:“儿啊,咱们娘俩在代国过得挺好,何必去冒这个险?”但刘恒心里又有点痒痒——毕竟那是皇位啊!
最后他决定先派舅舅薄昭去长安探探虚实。薄昭回来后确认情况属实,刘恒这才放心进京。这一路他小心翼翼,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打听长安最新动态,生怕中了圈套。
到了长安城外,他又停住了,再次派心腹进城确认安全。群臣等得着急,只好带着玉玺出城迎接。看见传国玉玺,刘恒这才相信:好家伙,这皇帝位真是白给的!
二、抠门皇帝的省钱大法
登基后的刘恒,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就大手大脚。相反,他把自己在代国养成的节俭习惯带到了皇宫。
先说穿衣打扮。按照汉朝制度,皇帝应该穿绫罗绸缎,戴金银珠宝。可刘恒偏不,他让后宫妃嫔亲自织布,给他做家常衣服。有一次,窦皇后给他做了件新袍子,他穿上后在朝堂上得意地炫耀:“众爱卿看朕这新衣服如何?皇后亲手织的布,一针一线都是自己缝的!”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里嘀咕:皇上这是唱的哪出戏?后来才发现,皇帝是真的喜欢穿家常衣服,觉得比龙袍舒服自在。
再说吃饭。汉文帝的餐桌上很少见山珍海味。他特别喜欢吃粗粮,觉得精米白面没滋味。有一次,御厨特意做了道精致的点心,刘恒尝了一口就说:“这得费多少工夫?以后别做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了。”吓得御厨再也不敢搞创新。
最让大臣们头疼的是皇帝的出行安排。按照礼制,皇帝出巡要大队人马,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可刘恒嫌这太浪费,总是轻车简从。有一次他去视察灞桥,只带了几个随从,守桥的士兵愣是没认出这是皇帝,差点把他拦在外面。
后宫的开销也被大幅削减。刘恒把许多宫女遣散回家,让她们嫁人过日子。他还规定妃嫔们的首饰不能超过一定数量,把省下的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
三、皇帝的“碰瓷”事件
刘恒的节俭朝野皆知,但也闹出过笑话。
话说有一天,刘恒在花园里散步,心里盘算着如何再削减些开支。走着走着,没注意脚下,被一块松动的石板绊了个趔趄,差点摔倒。侍从们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地请罪,说要严惩负责园艺的官吏。
刘恒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不但没生气,反而眼睛一亮:“等等,这石板松动有多久了?”
侍从战战兢兢地回答:“大概有几个月了,园艺官已经报修,但工部说需要拨专款...”
“专款?”刘恒打断他,“不就是块石头吗?何必兴师动众?来人,把这块石板挪到边上不就行了?”
于是皇帝亲自指挥,和侍从们一起把石板挪开,省下了一笔维修费。后来这事传出去,百姓们笑称:“皇上这是故意‘碰瓷’省钱的吧?”
还有一次,刘恒发现皇宫屋顶的瓦片有些破损。工部上报说需要全面检修,预计要花费大量资金。刘恒绕着宫殿转了几圈,想出个主意:只在漏雨的地方放几个接水的盆桶,雨天接水还能用来浇花洗地,一举两得。
大臣们哭笑不得:“陛下,这...这未免太寒酸了吧?”
刘恒却理直气壮:“房子能住就行,何必追求完美?你们啊,就是不懂得生活的艺术!”
四、与邓通的“深情厚谊”
虽说刘恒以节俭着称,但他对一个人却异常大方——那就是邓通。
邓通何许人也?他原本只是个划船的黄头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文帝宠幸。据说刘恒做梦想要上天,却总差一点,这时有个黄头郎推了他一把。第二天刘恒看见邓通,发现他与梦中人打扮相似,从此宠幸有加。
刘恒对邓通好到什么程度?不仅赐他亿万钱财,还允许他开采铜矿自己铸钱。于是有了“邓通钱半天下”的说法。这看起来与文帝的节俭作风大相径庭,引得朝野议论纷纷。
有一次,刘恒生了个疮,邓通竟然用嘴为皇帝吸吮脓水。刘恒很是感动,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朕?”邓通答:“当然是太子。”后来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前来探病,文帝也要他吸脓。太子面有难色,后来听说邓通经常这么做,便对邓通怀恨在心。
为什么刘恒对邓通如此特别?有人说这是因为邓通毫无政治野心,只是单纯地侍奉皇帝;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邓通满足了文帝内心深处对奢侈生活的向往——自己节俭,但通过宠臣间接享受一掷千金的快感。
不管怎样,这段关系最终以悲剧收场。文帝去世后,景帝立即抄了邓通的家,邓通最终饿死街头。这倒应了相士当初说邓通“终将饿死”的预言。
五、废除肉刑的人道主义改革
刘恒最为后人称道的功绩之一就是废除肉刑。这项改革的起因,竟与一个小姑娘有关。
话说齐国有个名医叫淳于意,因为不愿巴结权贵被诬告。按照法律应当受肉刑(刺字、割鼻或断足)。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进京,上书文帝: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这封信深深打动了刘恒。他想到肉刑的残酷——一旦受刑,终身残疾,即使改过自新也难以重新做人。于是召开御前会议,与大臣们商讨废除肉刑。
大臣们争论激烈。有的说:“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说:“没有严刑峻法,如何震慑犯罪?”
刘恒反驳道:“《诗经》有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现在百姓有过错,未施教化而先用刑,断人肢体,刻人肌肤,终身不能恢复,这是为民父母应该做的吗?”
最终,刘恒力排众议,下诏废除肉刑,改用杖责和劳役。这一改革是中国刑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开创了刑罚人道化的先河。
有趣的是,改革推行后出现了新问题:有些官员杖责时下手太重,本来该打一百杖的,往往没打完人就死了。后来景帝时期又进一步改革,规定竹杖的尺寸和打法,避免杖刑致死。这说明任何改革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六、与贾谊的“爱恨情仇”
刘恒是历史上着名的文艺皇帝,他与才子贾谊的关系颇为微妙。
贾谊十八岁就以文采闻名,二十一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顾问官。贾谊确实有才,每次讨论政事,他都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其他老博士都自愧不如。刘恒十分欣赏,一年内就将贾谊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等。文帝本想进一步提拔他为公卿,却遭到周勃、灌婴等老臣的强烈反对。
这些开国功臣看不起这个年轻气盛的书生,说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刘恒迫于压力,只好疏远贾谊,将他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怀着郁闷的心情南下,途经湘江时写下着名的《吊屈原赋》,借屈原的遭遇抒发自己的不平。
几年后,文帝思念贾谊,又召他回京。两人长谈至深夜,文帝感叹道:“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不过这次谈话后,文帝还是没有给贾谊重要职位,而是派他去做自己最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
后来梁怀王不幸坠马身亡,贾谊自责没有尽到老师责任,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后人常为此惋惜,认为文帝若能重用贾谊,汉朝可能会更早迎来盛世。但换个角度看,文帝身处老臣与新锐之间,需要平衡各方势力,他的谨慎或许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七、临终前的“终极节俭”
公元前157年,刘恒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这位节俭一生的皇帝,连葬礼都要省之又省。
他在遗诏中写道:“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他具体规定:葬礼从简,不要用贵重物品陪葬;全国服丧期从三年缩短为三十六天;期间不要禁止百姓婚嫁、祭祀、饮酒食肉;宫中夫人以下的妃嫔都遣散回家嫁人。
最后他还幽了一默:“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意思是我的陵墓就保持原样,别劳民伤财地改建。据说后来赤眉军攻入长安,挖了许多皇帝陵墓,唯独见霸陵简朴,没好意思下手。
刘恒去世后,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景帝延续了父亲的休养生息政策,父子两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回顾汉文帝的一生,他的“抠门”其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作为皇帝,他本可以穷奢极欲,但他却选择节俭,为的是减轻百姓负担。他的许多做法看似可笑,实则蕴含深意:皇帝率先节俭,百官才不敢奢侈;宫廷减少开支,百姓赋税才能减轻。
刘恒或许不是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的仁政和节俭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看来有时候,“抠门”也不是什么坏事,关键看是谁在“抠门”,为了什么而“抠门”。
这位被皇位“耽误”的节俭艺术家,用他特殊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