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拍大腿可惜”的公子,扶苏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位大秦帝国的法定继承人,明明手握“仁政学霸”“颜值担当”“百姓好感度天花板”三buff,却因为爹太暴躁、队友太坑爹、自己太实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碎,最后还成了“被矫诏坑死”的千古冤种。今天咱就扒一扒这位“大秦白月光”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看看这位本该改写秦朝命运的公子,到底有多“可爱又可气”。
一、出生自带“祥瑞梗”,名字里藏着爹的“少女心”
扶苏这名字,一听就跟他那铁血老爹秦始皇不是一个画风。嬴政给儿子取名“扶苏”,搁现在相当于给娃叫“小牡丹”“小芍药”,反差萌直接拉满。为啥铁血帝王会选这么柔美的名?这里头藏着个冷知识:“扶苏”是古书上一种树木的名字,《诗经》里写“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翻译过来就是“山上有棵美美的扶苏树,池里有朵艳艳的荷花”,妥妥的写景小清新。
有野史说,嬴政给儿子取名时,正赶上统一六国的关键期,天天跟李斯、王翦这帮糙老爷们开会,要么讨论“怎么拆六国城墙”,要么研究“怎么统一度量衡”,脑壳都快炸了。某天夜里批阅奏折到三更,窗外飘进来一阵槐花香,嬴政突然想起年轻时在赵国当质子,见过郊外成片的扶苏树,风一吹叶子沙沙响,那是他少有的轻松记忆。刚好这时内侍来报“大公子降生”,嬴政一拍案:“就叫扶苏!”
这名字一取,直接给扶苏定了“温柔学霸”的初始人设。别的皇子学兵法是为了“砍人”,扶苏学兵法是为了“止戈”;别的皇子跟老爹汇报工作是“爹,我能打十个”,扶苏汇报工作是“爹,能不能少打两个,老百姓太苦了”。后来嬴政派扶苏去北方监军,蒙恬见这位公子第一次来军营,还以为是来“镀金”的,结果扶苏一到营地,先跟士兵一起啃了三天干饼,又跟着蒙恬巡了半个月边境,最后还跟蒙恬辩论“修长城该不该给民夫加口粮”,把蒙恬整得直挠头:“这公子跟陛下咋一点都不像?”
二、朝堂“怼爹专业户”,句句扎心却句句在理
扶苏这辈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实诚,尤其在老爹面前,从来不知道“拐弯抹角”。秦始皇晚年痴迷修仙,又是派徐福出海找仙药,又是在咸阳建仙台,还动不动就“焚书坑儒”,大臣们谁都不敢劝,就扶苏敢站出来“硬刚”。
最出名的一次,是秦始皇因为方士骗了他,一气之下要把咸阳城里的儒生全抓起来砍了。朝堂上没人敢说话,扶苏直接站出来:“爹,儒生虽然有不对的,但他们大多是读孔孟的,讲究忠孝节义,您把他们全杀了,天下人该说您不爱惜人才了。再说,咱们刚统一六国,老百姓还没完全归顺,要是因为杀儒生失了民心,以后谁还肯跟咱们大秦走?”
这话一出口,朝堂上掉根针都能听见响。嬴政本来就因为仙药的事窝着火,被儿子这么一怼,当场就炸了:“你懂个屁!这帮儒生天天嚼舌根,说朕的坏话,不杀他们留着过年?你要是再敢替他们求情,就给朕滚去北方跟蒙恬修长城!”
结果扶苏还真就“滚”了——不是赌气,是真的收拾行李去了北方。走之前,李斯偷偷劝他:“大公子,陛下正在气头上,您服个软不行吗?”扶苏却摇头:“丞相,我要是服软,那天下的儒生就真没活路了。我去北方监军也好,既能看看边境的情况,也能让爹消消气。”就这么着,大秦未来的继承人,成了“北漂打工人”,还是跟蒙恬一起搬砖的那种。
不过扶苏这“怼爹”也不是没好处。后来刘邦、项羽起义时,都拿扶苏说事:“咱们不是反大秦,是反赵高、胡亥,要为扶苏公子报仇!”连陈胜吴广起义都喊“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把扶苏当成了“反抗暴政的精神图腾”。要是扶苏泉下有知,估计得哭笑不得:“我就是劝我爹少杀几个人,咋还成起义军的‘吉祥物’了?”
三、北方监军“欢乐多”,跟蒙恬组“反差萌cp”
扶苏去北方监军的日子,堪称“大秦版变形计”。蒙恬一开始对这位“文弱公子”没抱啥期望,觉得他顶多就是在军营里待几天,写写报告就走,结果扶苏用实际行动打了他的脸。
首先是“吃饭篇”。蒙恬为了照顾扶苏,特意让炊事班每天做两荤一素,结果扶苏第一天就把菜端到了士兵食堂,跟士兵一起蹲在地上啃馒头。士兵们吓得直哆嗦,蒙恬也急了:“公子,您是陛下的儿子,哪能跟士兵一起吃这个?”扶苏却笑着说:“蒙将军,士兵们天天扛着石头修长城,比我辛苦多了,我凭啥搞特殊?再说,这馒头就咸菜挺香的,比咸阳宫里的山珍海味接地气。”后来这事传到嬴政耳朵里,嬴政嘴上没说啥,却偷偷让内侍给扶苏送了两箱蜜饯,算是“爹式关心”。
然后是“巡逻篇”。北方边境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蒙恬本来想让扶苏在帐篷里待着,自己去巡逻,结果扶苏天天跟着他一起骑马跑。有一次遇到匈奴小股骑兵,蒙恬让扶苏躲在后面,自己带人冲上去,结果扶苏居然拿起弓箭,还射中了一个匈奴兵的马。蒙恬惊呆了:“公子,您还会射箭?”扶苏挠挠头:“在咸阳时跟着师傅学过,就是好久没练了,有点手生。”后来蒙恬跟人吹牛:“咱们大公子,文能提笔劝陛下,武能骑马射匈奴,比那些只会吃喝玩乐的皇子强多了!”
最有意思的是“辩论篇”。扶苏和蒙恬经常在帐篷里讨论“治国之道”,蒙恬是“武力派”,觉得“要想天下太平,就得有强大的军队”;扶苏是“仁政派”,觉得“军队再强,要是老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会造反”。俩人经常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蒙恬让步:“公子说得有道理,以后我跟陛下汇报工作,也帮您提提民生的事。”结果俩人吵着吵着,还吵出了“革命友谊”,蒙恬后来成了扶苏最忠实的支持者,甚至愿意为他去死——当然,这是后话了。
四、“矫诏赐死”的千古冤屈,实诚人栽在“信息差”上
扶苏这辈子最冤的,就是死在“假圣旨”上。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突然病逝,赵高和李斯为了让胡亥继位,偷偷改了遗诏,还伪造了一份“赐死扶苏”的诏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到北方。
诏书里写得特别狠:“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简单说就是“你扶苏不孝顺,赶紧自杀;蒙恬你不劝扶苏,也一起自杀”。
使者到了军营,扶苏看完诏书,当场就哭了。蒙恬觉得不对劲,劝他:“公子,陛下现在还在巡游,没立太子,怎么会突然赐死您?这诏书说不定是假的,咱们先派人去咸阳问问,再死也不迟啊!”
结果扶苏太实诚,愣是没听进去:“爹让我死,我怎么能不死?要是我活着,爹肯定会更生气,到时候说不定还要连累更多人。”蒙恬还想再劝,扶苏已经拿起剑,说了句“我对得起大秦,也对得起爹”,就自刎了。
扶苏一死,蒙恬也心灰意冷,后来被赵高囚禁在阳周,最后也服毒自尽了。直到胡亥继位后,赵高倒行逆施,天下大乱,人们才知道扶苏是被冤枉的。有个老儒生在咸阳街头哭着说:“要是扶苏公子在,咱们老百姓哪会这么苦啊!”
更讽刺的是,后来刘邦攻入咸阳,还特意派人去祭祀扶苏,把他当成“贤君的象征”。要是扶苏知道自己死后成了“政治符号”,估计得无奈叹气:“我就是想好好当个仁君,咋就这么难呢?”
五、历史上的“扶苏热”,从汉朝火到现在
扶苏虽然死得冤,但他的“仁政形象”却火了两千多年。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证明自己“得民心”,特意下旨给扶苏修了祠堂,还让地方官每年祭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把扶苏当成“儒道治国”的典范,说他“仁而不暴,孝而不愚”。
到了唐朝,李白还写过诗怀念扶苏:“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里虽然没直接提扶苏,但字里行间都在说“要是扶苏继位,哪会有刘邦项羽起义”。杜甫也在《秦州杂诗》里写“扶苏墓上草,犹自怨秦人”,把扶苏的冤屈写得淋漓尽致。
宋朝更夸张,文人墨客几乎把扶苏当成了“理想君主”的模板。苏轼在《始皇论》里说:“扶苏仁厚,若得继位,秦必不亡。”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特意把扶苏劝嬴政“勿坑儒”的对话详细写了进去,还加了句评语:“扶苏之贤,足以救秦。”
到了现代,扶苏更是成了“历史意难平”的代表。网上有个段子:“秦始皇:我让扶苏去北方锻炼,是为了让他以后当皇帝;赵高:不,你不想;扶苏:爹让我死,我就死。”还有人调侃扶苏是“大秦第一实诚人”,要是他当时听蒙恬的话,去咸阳问清楚,秦朝说不定能传个百十年,就没汉朝啥事了。
甚至还有网友开脑洞,写了“扶苏没死”的同人故事:“扶苏其实没自杀,是蒙恬偷偷把他救了,后来他隐姓埋名,在民间教老百姓种地,刘邦起义时还帮过刘邦,最后刘邦想让他当皇帝,他却摇摇头说‘我只想当个普通人’。”虽然是虚构的,但也能看出大家对扶苏的喜爱。
六、扶苏的“启示录”:实诚是优点,但别太“轴”
聊了这么多扶苏的趣闻轶事,其实不难发现,扶苏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有仁心,有才华,也有老百姓的支持,但他太实诚,太“轴”,不懂变通,也不懂人心险恶。
比如他劝嬴政“勿坑儒”,虽然道理没错,但方式太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怼老爹,不给嬴政留面子,结果被派去北方;比如他接到“赐死诏书”,虽然蒙恬已经提醒他“诏书可能是假的”,但他还是因为“孝顺”和“怕连累别人”,选择了自杀,错过了验证真相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扶苏的“不完美”,才让他更真实,更让人同情。要是他像胡亥那样阴险,像赵高那样狡诈,估计也成不了“历史白月光”。就像现在网上有人说:“扶苏不是输在能力上,是输在了太善良。”
最后,咱们用一句通俗的话总结一下扶苏的一生:“明明是大秦的‘潜力股’,却因为爹太凶、队友太坑、自己太实诚,最后成了‘历史第一意难平’。要是有下辈子,希望他能学聪明点,别再这么‘轴’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