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鲁庄公,那可是春秋时期的宝藏男孩。历史课本上把他写得一本正经,实际上这位老兄的人生简直能拍成八十集宫廷喜剧。您要是觉得春秋战国都是打打杀杀的严肃戏码,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且听我给您细细道来这位鲁国第一段子手的传奇人生。
一、倒霉孩子登基记
公元前693年,鲁国都城曲阜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我们的主人公——当时还叫姬同的鲁庄公,正跪在父亲鲁桓公的灵前,脸上挂着两行清泪,心里却翻江倒海:老爹啊老爹,您这死得也太不体面了!
事情是这样的:鲁桓公带着夫人文姜(也就是姬同的亲娘)去齐国走亲戚,结果齐襄公(文姜的亲哥哥)看上了自己妹妹,两人旧情复燃。鲁桓公发现后大怒,结果被齐襄公安排人给了,对外宣称是饮酒过度,暴毙而亡。
当时才十二岁的姬同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宫里啃鸡腿,差点没被鸡骨头噎死。他抹了抹油乎乎的嘴,心想:这下可好,爹死了,娘跟舅舅跑了,王位砸我头上了?
登基大典那天,小姬同穿着宽大的礼服,活像个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底下大臣们窃窃私语:这娃娃能行吗?齐国那边虎视眈眈,咱们鲁国怕是要完。姬同坐在王座上,腿都够不着地,却硬是摆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心里却在盘算:先装几天乖,等长大了再收拾你们。
二、与狼共舞的婚姻外交
转眼间,鲁庄公(现在该这么称呼他了)长到了二十岁。这些年他过得那叫一个憋屈——北边的齐国像头饿狼似的盯着鲁国这块肥肉,动不动就找茬;国内那帮老臣又各个不是省油的灯,整天嚷嚷着先王之道。
这天,大夫曹刿(就是后来曹刿论战那位)神秘兮兮地凑过来:主公,有个好消息和坏消息,您先听哪个?
鲁庄公翻了个白眼:先说坏的。
齐国又来找茬了,说我们边境的农民偷了他们三亩地的萝卜。
......那好的呢?
齐襄公说愿意把他女儿哀姜嫁给您,从此两国结为秦晋之好!
鲁庄公一口茶喷出老远:这算哪门子好消息?!那齐襄公杀了我爹,抢了我娘,现在还要把女儿塞给我?这是要当我爹的节奏啊!
但政治就是这么无奈。经过三天三夜的闭门思考(主要是抱着枕头哭),鲁庄公终于认命了:娶就娶吧,就当为国家献身了。
婚礼当天,齐国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曲阜。哀姜从轿子里走出来时,鲁庄公眼前一亮——这姑娘长得还真不赖!但转念一想:完了,美人计!果然,新婚之夜,哀姜就娇滴滴地说:夫君啊,我爹说了,你要是敢对我不好,他就...
就怎样?
就再杀你一次爹!
鲁庄公:......我爹已经死了好吗!
三、长勺之战:曹刿的三板斧
婚姻没能完全化解齐国的野心。公元前684年,齐桓公(这时齐襄公已经被杀了,他弟弟上位)找了个借口,派大军压境。
鲁庄公急得团团转:曹刿!曹刿呢?快把那个整天叨叨肉食者鄙的家伙找来!
曹刿慢悠悠地来了,手里还拿着根牙签剔牙:主公别急,我有个妙计。
什么妙计?
咱们假装打不过,引诱齐军深入,然后...曹刿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鲁庄公将信将疑:你确定这招管用?
管用!我研究过齐军将领,那家伙贪功冒进,肯定上当。
长勺之战打响了。鲁军按照曹刿的计划,先假装溃败。齐军果然中计,嗷嗷叫着追了上来。跑到一处狭窄地带时,曹刿突然大喊:放箭!
埋伏的鲁军万箭齐发,齐军顿时乱作一团。曹刿又喊:第二招,倒火油!山坡上滚下无数火罐,烧得齐军哭爹喊娘。最后曹刿举起斧头:兄弟们,跟我冲啊!——这就是着名的曹刿三板斧。
战后,鲁庄公拍着曹刿的肩膀:爱卿啊,你这三板斧真厉害!
曹刿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主要是齐军配合得好。
四、后院起火的宫廷生活
打了胜仗的鲁庄公刚高兴没几天,后院就起火了。先是听说哀姜跟自己的庶兄庆父眉来眼去,后来又发现庆父在朝中结党营私。
这天,鲁庄公故意装病,想看看这些人要搞什么幺蛾子。果然,哀姜偷偷溜出宫,去了庆父府上。鲁庄公派去的密探回报:主公,夫人和庆父公子在...在...
在下棋?
在...研究兵法。
什么兵法要在床上研究?!
鲁庄公气得直跺脚,但碍于齐国势力,又不敢直接发作。他找来心腹大臣商量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不如毒死庆父?
太明显了。
派刺客?
风险太大。
那就...让他去修水利?
最后鲁庄公一拍大腿:有了!我给他找个媳妇!于是把另一个妹妹嫁给庆父,想用婚姻拴住他。谁知道庆父更来劲了,天天带着新媳妇和哀姜一起研究兵法,搞得鲁庄公头大如斗。
五、临终托孤的无奈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太子般。
这天,他把庆父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哥啊,我快不行了...
庆父假惺惺地抹眼泪:主公别这么说...
我死后,太子般就拜托你了。
庆父心里乐开了花,表面却装得悲痛欲绝:臣一定尽心辅佐!
鲁庄公突然死死盯着他:你要是敢动太子一根汗毛...
庆父吓得一哆嗦:怎...怎么会呢?
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鲁庄公用尽最后力气说完,咽气了。
庆父擦擦冷汗,心想:吓死我了,还以为他知道了我的计划...转头就派人去杀太子般。
六、庆父之乱与历史评价
鲁庄公死后,庆父果然开始兴风作浪。他先杀了太子般,立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启方为君(即鲁闵公),后来又杀了鲁闵公,想自己上位。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庆父之乱,也留下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
最终,在齐国干预下,庆父被迫自杀,哀姜也被处死。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申被立为君,即鲁僖公,政局才稳定下来。
纵观鲁庄公一生,虽非雄才大略之君,但在强邻环伺的困境中,他通过灵活的外交和有限度的军事行动,基本维护了鲁国的独立与稳定。他重用的曹刿等贤臣,也为鲁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他在农业上的政策,使鲁国在灾荒年间能够自给自足,被后人称为庄公之治。
最有趣的是,这位憋屈了一辈子的君主,死后却因为《左传》的生动记载而名垂青史。那些他生前无可奈何的窝囊事,反倒成了后人了解春秋政治生态的鲜活案例。正如孔子后来评价的:庄公之智,在于知不可为而不强为;庄公之愚,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