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位大名鼎鼎的“熊大老板”——楚厉王熊眴(这名字念“熊炫”,但因为他干了些不太炫酷的事儿,后人更习惯叫他楚厉王)。这位老兄堪称楚国版的“矛盾综合体”:一边穿着破衣烂衫亲自开荒种地,一边又喝着美酒瞎敲警鼓逗老百姓玩;一边开拓疆土为子孙打江山,一边又因为看走眼把稀世珍宝当石头,害得献宝人白白丢了只脚。
咱们今天就唠唠这位“熊大老板”的奇葩轶事,保准让你觉得古代君王的生活比八点档连续剧还精彩!
一、草根逆袭的“破烂王”
楚厉王上任时的楚国,大概相当于今天城乡结合部的规模。他爷爷楚若敖和他爹楚霄敖两代人省吃俭用,才攒下点家业。轮到熊眴当家时,这位新老板不走寻常路——放着华丽王袍不穿,偏要穿着打补丁的破衣裳;放着豪华马车不坐,偏要坐着吱呀作响的柴车去开荒。不知道的还以为楚国闹饥荒,国王都穷得穿不起新衣服了呢!
不过你还真别说,这位“破烂王”硬是靠着这身行头,带着百姓开垦山林,把楚国版图扩大了好几圈。尤其是征服了陉隰地区(大概在今天的河南郾城附近),相当于给楚国开了家“分店”,让楚国从“小卖部”升级成了“连锁超市”。所以后来晋国大夫栾书提起他时都竖大拇指:“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话翻译成现代语就是:“瞧瞧人家楚厉王,穿着破衣拉着破车,硬是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醉酒敲鼓的“狼来了”
要说楚厉王最出名的糗事,莫过于那场轰动全国的“击鼓戏民”闹剧。话说某天熊老板突发奇想,在宫门口架了面大鼓,兴冲冲地宣布:“乡亲们注意啦!以后要是敌人打过来,本王就敲这面鼓。你们听到鼓声,抄起家伙就来护驾,迟到的人全家烧烤伺候!”
老百姓哪敢怠慢,天天竖起耳朵待命,连上厕所都带着武器。可等了几个月连个土匪影儿都没见着,警戒心就慢慢松懈了。楚厉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是急敌人不来,是急这鼓一直派不上用场,白瞎了这么帅的创意!
机会终于来了。某天团建聚餐,熊老板喝得五迷三道,晃晃悠悠溜达到宫门口。看见那面崭新的大鼓,酒劲上头突发奇想:“这鼓质量到底咋样?不如...试试?”说时迟那时快,抄起鼓槌就来了段激情四射的即兴演奏!
好家伙!老百姓以为匈奴人打到家门口了,抄起菜刀、扛着锄头就往王宫冲。等乌泱泱的人群把王宫围得水泄不通时,守卫慌慌张张来报告:“大王!百姓把王宫围了!”楚厉王醉眼朦胧地嘿嘿一笑:“这鼓...嗝...真带劲!”旁边大臣急得直跺脚:“大王!现在咋整啊?”
楚厉王这才酒醒三分,赶紧派人去解释:“散了吧散了吧!本王喝高了跟侍卫闹着玩呢!”百姓们气得直翻白眼——合着大伙儿是您酒后的娱乐项目?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几个月后真敌人打来了,楚厉王赶紧命人“咚咚咚”狂敲警鼓。结果您猜怎么着?老百姓该吃饭吃饭,该遛弯遛弯:“别理他,熊老板准是又喝高了!”急得楚厉王差点表演原地爆炸。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取消原计划,重新发布警报信号,还赔着笑脸向百姓保证:“这次是真的!骗人是小狗!”(韩非子记载这事时估计边写边笑:让你作!玩脱了吧?)
三、有眼无珠的“鉴宝大师”
如果说击鼓闹剧只是让楚厉王丢了面子,那接下来这事直接把他钉在“鉴宝界”耻辱柱上了。话说某天,有个叫卞和的耿直boy,捧着块刚从荆山挖出来的璞玉(就是裹着石头外衣的宝玉)来献宝。楚厉王瞅着这灰不溜秋的石头疙瘩,满脸写着“你逗我玩呢?”
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主要是怕错过真宝贝),楚厉王喊来御用鉴宝师。这专家拿着放大镜装模作样研究半天,结论是:“大王,这玩意儿路边捡的吧?顶多算高级点的铺路石!”楚厉王当场暴怒:“好你个卞和!竟敢糊弄本王?来人!给他左脚安排个‘截肢套餐’!”可怜卞和捂着血淋淋的腿,一蹦一跳回了家。
等楚厉王去世,他弟弟楚武王篡位上岗。卞和这个死心眼又捧着石头来了:“新老板!这回真是宝贝!”结果历史总是惊人相似——鉴宝师依然说是石头,武王依然砍人脚丫子,只不过这次轮到右脚。卞和彻底成了“人肉不倒翁”。
直到第三代领导楚文王上任,失去双脚的卞和趴在荆山下哭得昏天黑地,眼泪流干后直接飙血泪。文王好奇派人询问:“天下残疾人多了去了,你哭得跟死了爱豆似的干啥?”卞和抽泣着说:“我哭的不是脚!是宝玉被当石头,忠臣被当骗子啊!”楚文王将信将疑让人剖开石头——好家伙!光芒四射的和氏璧惊艳亮相!(后来这块玉成了传国玉玺原材料,秦始皇都抢着盖章)
四、养虎为患的“好大哥”
楚厉王这辈子最大的错误,恐怕是对弟弟熊通太厚道。这位熊老弟表面兄友弟恭,实则暗藏野心。尤其在楚厉王搞出“击鼓戏民”和“乱砍人脚”等迷惑行为后,熊通暗地里没少翻白眼:“我大哥这管理水平,简直是给敌国送助攻啊!”
公元前741年,操劳过度的楚厉王终于歇菜了。尸骨未寒之际,熊通突然化身“权游”主角,带兵冲进皇宫把侄子们砍瓜切菜般收拾了,美其名曰“为了楚国未来”。完事后还厚着脸皮给自己加封“楚武王”——没错,就是那位首创“我蛮夷也”神句、第一个敢公开称王的叛逆老王。
最讽刺的是,这位造反上位的武王哥哥,执政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大哥当年当石头的那块玉给...(此处卞和发出灵魂呐喊:你们熊家跟我的脚有仇是吧?!)
五、历史留名的“梗王”
纵观楚厉王的一生,简直是行走的成语制造机:他“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被写进教材;他“击鼓戏民”的操作成了古代版“狼来了”;他错失和氏璧的故事更让后人总结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的金句。连韩非子都忍不住在《外储说左上》给他开专栏吐槽。
这位看似荒唐的君主,其实给楚国攒足了发展资本。他征服的土地成为楚国粮仓,他错过的宝玉最终照耀楚宫。甚至他那个篡位的弟弟,也是踩着他的肩膀才够着王冠。无怪乎史书对他评价两极分化——夸他的人点赞“开疆拓土真汉子”,骂他的人狂刷“失信虐民铁憨憨”。
所以啊,当我们笑话楚厉王醉酒击鼓时,不妨想想现代版“烽火戏诸侯”:某些领导拍脑袋决策朝令夕改,某些专家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历史哪是什么故纸堆?分明是循环播放的8K高清连续剧!而楚厉王用血泪教训告诉我们:千万别在重要事情上开玩笑——除非你想体验被全民放鸽子的尴尬;更别把耿直人当骗子——否则可能错过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还白送人一双拐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