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太和殿的龙旗尚未在风中飘满一月,北方传来的急报便打破了收复京师的喜悦——多尔衮并未病逝,此前“咳血而亡”的消息不过是他故意放出的烟雾弹,实则已在山海关重整十万大军,亲任主帅,誓要夺回北京,生擒朱慈兴。
消息传到南京,郑成功正与朱慈兴商议北伐大计,案上的《百战奇略》还摊开在“坚壁清野”的篇章。朱慈兴手指按在书页上,眉头微蹙:“多尔衮此举,是想趁我们根基未稳,打个措手不及。他久掌兵权,麾下八旗兵战力极强,不可小觑。”
洪承畴站在一旁,面色凝重地补充:“多尔衮用兵素来狠辣,当年松锦大战,他便是以诱敌深入之策击败明军。如今他亲征,必是倾尽全力,我们需在通州至北京的沿线布下防线,层层阻击。”
三人当即定下对策:郑成功留守北京,整顿城内防务,安抚百姓;洪承畴率领两万降兵,前往通州构筑防御工事,利用《百战奇略》中的“城防之术”加固城墙,挖掘护城河;朱慈兴则带着五千精锐,与马库斯、塔卡汇合,前往顺义一带,利用地形设置伏兵,拖延多尔衮大军的行军速度。
临行前,朱慈兴再次取出那只洪武讨饭碗,将碗底的七星定位盘嵌入腰间的皮鞘——这既是刘伯温机关术的信物,也是他预判战局的利器。他望着北京城外连绵的群山,对郑成功道:“若我十日未归,便是陷入重围,将军无需发兵救援,只需坚守北京,待马库斯从海路调兵来援,再图反击。”
三日后,朱慈兴抵达顺义。此时的顺义城外,塔卡已带领少数民族勇士,按照玛雅人的“星阵防御”理念,在山间布下了密密麻麻的陷阱:陡峭的山坡上铺满了带刺的藤蔓,狭窄的山道旁隐藏着可触发的滚石,河谷中则埋下了裹着火油的陶罐——这些陷阱与《百战奇略》中“山地阻敌”的计策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立体的防御网。
马库斯则带着黑奴士兵,将从福建运来的红衣大炮架在山顶的隐蔽处,炮口对准了多尔衮大军必经的山道。“朱先生,这些大炮的射程可达三里,只要清军进入射程,我们便能给他们迎头痛击!”马库斯拍着炮身,信心十足地说道。朱慈兴点了点头,取出七星定位盘,根据星象变化调整炮口角度:“明日午时,会有一阵东南风,届时炮弹出膛,射程可再增半里,正好能覆盖山道的狭窄处。”
次日清晨,多尔衮的大军果然抵达顺义城外。他骑着战马,看着前方连绵的群山,眼中闪过一丝不屑:“朱慈兴不过是个靠奇术哗众取宠之辈,这点伎俩,也想挡住我八旗大军?”说完,他下令让先锋部队发起进攻,试图强行突破山道。
清军士兵手持盾牌,沿着山道缓缓前进。可刚走到半山腰,便踩中了塔卡布置的陷阱——脚下的泥土突然塌陷,数十名士兵掉进了布满尖刺的深坑,惨叫声响彻山谷。后续的士兵见状,纷纷停下脚步,不敢再贸然前进。
“废物!”多尔衮怒喝一声,下令让弓箭手压制山顶的明军,同时派重甲步兵清理陷阱。可就在此时,山顶的红衣大炮突然轰鸣,一颗颗炮弹呼啸着飞向山道,清军士兵来不及躲闪,瞬间被炸得血肉模糊。东南风如期而至,炮弹的射程果然增加,不少清军的粮草车也被炮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
多尔衮见状,心中大惊——他没想到朱慈兴不仅会用陷阱,还能精准预判风向,调整炮位。他立刻下令大军后撤,暂时驻扎在山道外,商议对策。
当晚,多尔衮在营中召开军事会议。一名将领提议:“顺义山道狭窄,易守难攻,不如我们绕道密云,从侧翼突袭北京,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多尔衮沉吟片刻,觉得此计可行,当即下令大军连夜拔营,向密云方向移动。
可他不知道的是,朱慈兴早已通过七星定位盘,预判到他会绕道密云。“多尔衮生性多疑,正面受阻,必然会选择侧翼迂回。”朱慈兴指着地图上的密云水库,“此处是密云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水库大坝年久失修,我们可在此处设伏,待清军通过时,炸毁大坝,用洪水阻断他们的退路。”
马库斯和塔卡立刻率领士兵,连夜赶往密云水库。他们在大坝上埋下了大量的震天雷,又在水库下游的河道旁布置了伏兵,只待清军进入包围圈。
次日拂晓,多尔衮的大军果然来到密云水库旁。清军士兵见大坝完好无损,河道畅通,便毫无防备地沿着河道前进。当清军的中军部队全部进入河道时,朱慈兴下令点燃震天雷。
“轰隆”一声巨响,大坝瞬间崩塌,汹涌的洪水顺着河道奔涌而下,清军士兵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不少人被卷入水中,溺亡无数。此时,马库斯和塔卡率领伏兵从河道两侧冲出,手中的长刀挥舞,清军阵脚大乱。
多尔衮骑着战马,在亲兵的护卫下,勉强冲出洪水的包围。他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又怒又急,却又无可奈何——短短两日,他的十万大军便损失了三万余人,粮草也被洪水冲走大半。
“朱慈兴!我与你不共戴天!”多尔衮对着洪水咆哮,随即下令大军撤回山海关,休整后再图进攻。
可朱慈兴并未给多尔衮喘息的机会。他率领大军一路追击,同时派人联络洪承畴,让他从通州出兵,截断多尔衮的退路。洪承畴接到消息后,立刻率领两万降兵,日夜兼程,赶到山海关外的一片平原上,布下了《百战奇略》中记载的“八卦阵”——八个方阵相互呼应,每个方阵中都配备了弓箭手和长枪兵,可攻可守。
当多尔衮的大军退到平原时,洪承畴下令发起进攻。清军士兵本就士气低落,面对整齐划一的八卦阵,根本无力抵抗。方阵中的弓箭手射出密集的箭雨,清军士兵纷纷倒地;长枪兵则组成枪阵,一步步向前推进,将清军逼得节节败退。
就在此时,朱慈兴率领大军从后方赶来,与洪承畴的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多尔衮见大势已去,却仍不甘心,他拔出腰间的佩刀,对着身边的亲兵喊道:“今日便是死,我也要拉朱慈兴陪葬!”说完,他率领数百名精锐亲兵,向朱慈兴冲来。
朱慈兴见状,也催马迎了上去。两人的战马在平原上相遇,多尔衮挥刀便向朱慈兴砍来,刀风凌厉,带着一股狠劲。朱慈兴早有准备,按照《百战奇略》中“以巧破拙”的招式,避开多尔衮的刀锋,同时将手中的佩剑斜刺,直指多尔衮的胸口。
多尔衮没想到朱慈兴的剑法如此灵活,慌忙侧身躲避,却还是被佩剑划伤了手臂,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战袍。他心中一惊,手中的刀势顿时弱了几分。朱慈兴趁机发起猛攻,佩剑如流星般划过,招招直指多尔衮的要害。
十几个回合下来,多尔衮渐渐体力不支,手臂上的伤口越来越痛,手中的刀也开始有些握不稳。朱慈兴看出了他的破绽,突然虚晃一招,将佩剑收回,随即又猛地刺出,一剑击中了多尔衮的肩膀。
多尔衮惨叫一声,手中的佩刀脱手而出,重重地摔在地上。他的战马受惊,扬起前蹄,将他摔落马下。朱慈兴催马上前,一脚踩在多尔衮的胸口,手中的佩剑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多尔衮,你横行多年,今日终于落在我的手中!”朱慈兴的声音冰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愤怒。多尔衮躺在地上,看着天空,眼中满是不甘和绝望。他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征战,想起自己为清廷付出的一切,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心中五味杂陈。
“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多尔衮咬着牙,不甘地说道。朱慈兴看着他,沉默了片刻,说道:“我不杀你,但你需签下降书,命令山海关的清军全部投降,否则,我便将你押往北京,当着百姓的面,治你的罪!”
多尔衮看着周围投降的清军士兵,又想起自己的家人,最终长叹一声,缓缓点了点头:“我降……”
山海关一战,明军大获全胜,不仅生擒多尔衮,还收降了剩余的七万清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消息传到北京,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场胜利。郑成功站在太和殿的台阶上,看着下方欢庆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收复大明河山的梦想,终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几日后,朱慈兴押着多尔衮回到北京。他将多尔衮关押在大牢中,随后便与郑成功、洪承畴一同商议后续的计划。“如今多尔衮已降,山海关的清军也已归顺,北方的威胁暂时解除。”朱慈兴看着地图,说道,“接下来,我们应先整顿军队,安抚百姓,然后再出兵收复东北、西北等地,彻底肃清清军的残余势力。”
郑成功和洪承畴纷纷表示赞同。洪承畴说道:“东北是清军的发源地,那里还有不少清军的残余势力,我们若要收复东北,需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建议先派使者前往东北,劝说那些清军将领归降,若他们不肯,再出兵征讨。”
朱慈兴点了点头,补充道:“我们还可利用玛雅星图,预测东北的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兵。同时,将《百战奇略》中的兵法传授给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力,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几个月,明军一边整顿军队,一边安抚百姓。朱慈兴将玛雅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北方各地,教百姓们种植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马库斯则负责训练士兵,将非洲部落的格斗术与《百战奇略》中的兵法相结合,编写出一套新的练兵手册,让明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塔卡则前往西北,联络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争取他们的支持。
半年后,明军兵分三路,分别向东北、西北、西南方向进军。朱慈兴亲自率领一路大军,向东北进发。他利用玛雅星图预测的天气变化,避开了东北的暴雨和暴雪,顺利抵达沈阳城外。
沈阳的清军守将见明军来势汹汹,又得知多尔衮已降,心中早已没了斗志。朱慈兴派人劝降,清军守将当即打开城门,归顺明军。随后,明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三个月,便收复了东北全境。
与此同时,郑成功和洪承畴率领的另外两路大军也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至此,大明的疆域基本恢复,百姓们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在南京的明孝陵前,朱慈兴将那只洪武讨饭碗和《百战奇略》一同供奉在朱元璋的陵前。他望着陵前的石碑,心中满是感慨:“太祖皇帝,您当年打下的江山,如今终于回来了。我们定会好好守护这片土地,让大明的基业永世传承。”
夕阳下,明孝陵的松柏郁郁葱葱,仿佛在为这场胜利欢呼。朱慈兴握紧手中的蓝色晶石碎片,碎片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跨越时空的传奇——从玛雅秘藏的发现,到刘伯温机关术的指引,再到无数人的坚守与抗争,最终让大明的火种得以延续,让华夏的文明得以传承。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朱慈兴知道,只要有《百战奇略》的指引,有团结一心的同胞,有跨越文明的智慧,大明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