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三月朔日,子夜的山风裹着雨腥味掠过余杭古道。方腊军衔枚疾进,铁蹄碾碎春夜的寂静,如墨潮漫过苍青的山岭。前锋营的火把将天目山染成暗红,却在距杭州城门五里处骤遇伏兵——宋军的床弩从芦苇荡里冲天而起,三十六具弩臂同时震颤,箭矢如铁雨倾盆,将最前排的三千方腊军钉死在泥泞中。新任左将军张猛被七尺长箭贯穿肩胛骨,喉管发出破风箱般的嘶响,临死前手指城头攒动的宋字大旗,指甲缝里嵌着半片带朱砂印记的宣纸碎屑,那是昨夜探子冒死拓下的城防图残片。
与此同时,歙州城破的消息随信鸽而至,歙州城头的喊杀声穿透雨幕。杨可世,刘镇部的云梯搭上女墙时,守城方腊军的滚木礌石早已耗尽,幸存者抓起碎瓦片扑向登城宋军,指缝间渗出的血珠在青砖上开出妖异的红梅。更北的睦州城下,王禀的攻城塔如移动的山峦撞向城门,塔身木板被箭矢插成刺猬,每一块木板下都嵌着义军射空的弩弦。城破当日恰逢暴雨,血腥味混着雨水灌进鼻腔,护城河成了流动的血池,漂浮的尸体顺着富春江漂流三日,竟堵塞了严州鱼梁,渔民用竹篙推开尸体时,惊起的腐臭熏得群鸦盘旋不去。
四月初二,衢州城的郑魔王被叛徒从暗巷拖出时,身上的铜铃战袍已被刀砍得褴褛不堪。他的三千铁军在巷战中流尽最后一滴血,断刀插在豆腐坊的门槛上,凝固的血线沿着刀柄爬向街心。宋军押解他穿过辕门时,两侧跪满被割去耳鼻的附逆百姓,刀刃上的黑锈蹭过他染血的衣襟,恍若为这位自称九天杀童的猛将,提前披上了冥府的殓衣。刑场立柱上悬挂的旗被夜风吹得裂成布条,恰似他破碎的英雄梦。
十七日申时,婺州陷落的捷报送至童贯案头。这位枢密使正用狼毫笔蘸着朱砂在舆图上圈画帮源峒的位置。笔尖落下的力道太重,竟将宣纸戳出破洞,宛如方腊军此刻千疮百孔的防线。十九日卯时,王禀部的字大旗插上青溪城头,守城的老弱妇孺在县衙前堆起柴薪,大火烧了三日三夜,将县志馆里的典籍烧作飞灰——那些记载着方腊年号的文书,终究没能敌过宋军的火把,在火中蜷曲成黑色的蝴蝶,纷纷扬扬落在攻城宋军的甲胄上。
致命的疏漏早在起义之初便已埋下:当方腊坐在僭越的龙椅上接受朝贺,谋主朱严的先取金陵,控长江天险谏言却被直下苏杭的呼声在丝竹声中淹没。此刻退至帮源峒的残军俯瞰新安江,只见宋军楼船横截江面,铁索连舟如黑色的锁链。昔日划江而守的蓝图,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峒外的抛石机每日轰鸣,裹着义兵尸体的招降书砸进山谷,尸体上的指甲深深抠进泥土,拖出的血痕在山道上织成猩红的网,滋养着漫山遍野的杜鹃,每一朵花都开得如泣血般艳丽。
童贯的黄绫帅令在各营辕门猎猎作响,斩方腊者封节度使的字迹被鲜血洇染。于是乎,往来行商的头颅成了官军邀功的筹码,草绳串起的首级在临安府衙前排成肉串,眼窝里还凝着未干的惊恐。更有甚者夜闯山民茅屋,将睡梦中的老人剁作肉酱,用戥子称量血肉时,秤杆上的星点沾满脑浆。帮源峒百里之内,刀刃砍卷了就用农具砸,农具断折了就用石头碾,哀嚎声震得猿猱攀着枯藤流涕,唯有杜鹃鸟的啼血,与溪水中漂浮的白头翁花,共同染透了宣和三年的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