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城提供的“暗账”名单,如同精准的导航图,让审计风暴瞬间拥有了明确的打击坐标。
代偿没有直接抛出名单,而是将其作为“参考答案”,引导审计组对名单上的专家、学者及其关联机构进行定向核查。
结果一查一个准,大量以“课题经费”、“学术赞助”为名,实则附带特定政策倾向要求的异常资金往来浮出水面。
几乎同时,在苏文瑾的巧妙运作下,几篇引述“匿名专家”观点、深度剖析“某些跨国资本借慈善之名行渗透之实”的重磅文章,在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内部刊物上刊发。
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光明基金会”及其“社会基因”理论。
审计利剑与舆论匕首双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
名单上的几位核心“专家”被相关部门约谈,与基金会有密切往来的个别媒体人噤若寒蝉。
基金会多年来精心编织的舆论影响网络,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和裂痕。
省城上空的空气仿佛凝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笼罩着所有知情者。
基金会的反击,不再是绑架威胁那种下三滥的手段,而是同样在规则层面发起的凶猛攻势。
首先发难的是省政协的一位老资格副主席,他在一次重要的协商会议上,突然抛出“警惕审计工作扩大化,影响科研创新环境和民营企业信心”的论调,言辞激烈,得到了几位同样与赵家关系匪浅的委员的附和。
紧接着,一份由十余家看似不相关的商会、行业协会联名的“情况反映”,被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案头,内容直指近期审计和舆论环境“不正常”,可能导致“资本外流”、“扼杀经济活力”,措辞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施压意味明显。
更凌厉的一击来自京城。
某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一位知名专家(其名字赫然在顾倾城的名单上,但地位超然)在接受权威媒体采访时,公开为“社会基因”理论辩护,称其是“利用大数据优化公共决策的有益探索”,并隐晦批评某些地方“固步自封”,“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这一套组合拳,试图将代偿和苏文瑾的行动定性为“破坏环境”、“阻碍发展”、“打击创新”的政治错误,压力从地方一直传导到中央层面。
若是一般人,面对这来自多方、看似“顾全大局”的强大压力,恐怕早已心生怯意。
但代偿和苏文瑾早已料到对方会有此一招。
代偿迅速起草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情况说明,以省委办公厅的名义,直接报送赵书记并抄送相关领导。
他在说明中,以审计发现的确凿证据为基础,明确指出某些资金往来“远超正常学术范畴,涉嫌利益输送,并附带不当政策干预条件”,强调“防范金融风险和数据安全风险,净化科研环境,正是优化营商环境、保护真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他将对方的指控,巧妙地化解为对自身工作的正当辩护和进一步深化。
苏文瑾则利用其统战部长的身份,召集了那些联名商协会中的爱国企业家代表,进行内部沟通,揭露基金会某些行为的真实目的,成功分化了联名阵营,使得那份“情况反映”的效力大打折扣。
同时,代授意林枫,动用海外媒体资源,将基金会操控专家、影响舆论的部分证据(经过脱敏处理)有选择地释放出去,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了小范围关注,这反过来又对国内施加了反向压力。
一时间,双方在规则内短兵相接,刀光剑影,你来我往。
代偿和苏文瑾凭借确凿证据、精准反击和赵书记的默许支持,硬生生顶住了这波凶猛的反扑,甚至隐隐占据了上风。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出现了。
那位在京城为基金会辩护的知名专家,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内部,一位长期受其打压的年轻研究员,通过匿名渠道,向审计组提供了该专家与基金会之间更隐秘、金额更大的资金往来记录,以及该专家利用影响力为其亲属公司牟利的证据。
这些证据,比顾倾城提供的名单更为具体、致命!
显然是基金会内部的倾轧和这位专家平日的跋扈,导致了这“堡垒从内部攻破”的一幕。
得到这份关键证据的代偿,知道决胜的时刻到了。
他联合苏文瑾,准备向赵书记做一次最终汇报,呈上所有铁证,建议对“光明基金会”及相关人员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
深夜,代偿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灯火通明的城市。这场惊心动魄的攻防战,已接近尾声。
铁幕,即将破晓。
他拨通了苏文瑾的电话,只说了四个字:
“准备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