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云山雾隐”茶馆所在的仿古街区游人如织,喧嚣掩盖了暗处的波澜。
“隐客”穿着低调的定制中式服装,气质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商人的精明,又不失几分文雅。
他指尖夹着那张冰冷的黑色卡片,如同握着一枚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
在街区外围,“暗刃”小组的支援单位已就位,伪装成游客、摊贩和维修工,监控着所有出入口和异常动静。
林晚远程连接着“隐客”身上隐藏的多光谱传感器和生命体征监测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隐客”从容地走向“云山雾隐”那扇不起眼的木门。
门前并无招牌,只有一个不起眼的古篆“隐”字浮雕。
他将黑色卡片贴近门侧一个毫无标识的光滑石面。
一阵微不可察的震动从卡片传来,石面泛起水波般的涟漪,无声地滑开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
门内并非预想中的茶馆大堂,而是一条向下延伸、光线幽暗的甬道,墙壁是冰冷的合金,散发着淡淡的臭氧味。
“已进入,内部结构与预设模型基本一致,但能量读数远超预期。”
“隐客”通过皮下骨传导麦克风低声汇报,步伐稳定地向下走去。
微型“混沌谐振”发生器已在他进入的瞬间悄然启动,在他周围形成一层无形的干扰场。
甬道尽头,是一扇更具科技感的气密门。
再次刷卡验证后,门后景象豁然开朗——
一个巨大的环形空间映入眼帘。这里不像茶馆,更像一个高科技指挥中心与奢华会所的混合体。
环壁是由无数块曲面屏幕组成,上面流动着全球金融市场数据、新闻热点、甚至是一些经过处理的、看似随机实则可疑的个人行为片段。
空间中央散布着一些舒适的沙发和独立隔间,少数几个衣着不凡的人或低声交谈,或独自凝视屏幕,神情大多专注而……
缺乏明显的情绪波动。
【情感觉醒系统】(远程连接版)反馈回一片压抑的“理性”氛围,如同进入了楚风的放大版领域。
“隐客”被一位面容姣好、但眼神空洞如同人偶的侍者引导至一个空闲隔间。
侍者的动作精准得毫厘不差,情绪反馈几乎为零。
“请稍候,您的引路人很快便到。”
侍者用毫无起伏的语调说完,躬身退下。
“隐客”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他发现,这里的人似乎都在被动或主动地接收着环壁上那些经过筛选和引导的信息流,他们的决策,乃至细微的情绪反应,都可能被某种系统监控和记录。
这就是“镜考”的预演场?
还是“镜像傀儡”的日常维护空间?
他悄悄调整了传感器角度,开始记录环境细节和人员特征,特别是他们与屏幕信息交互时的微表情和生理参数变化。
与此同时,远郊废弃指挥所。
代偿在“暗刃”精锐的护卫下,穿过锈蚀的铁门和布满灰尘的通道,来到了地下深处。
根据“星图九章”破解出的坐标,他们找到了一个隐藏在一面厚重混凝土墙后的秘密电梯井。
电梯早已停运,他们利用绳索下降至更深的地下。
底部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实验室,风格与旧机床厂陈景安的密室类似,但规模更大,设备也更完整。
这里似乎是陈景安早期进行“意识场”研究的核心基地之一。
在实验室中央的操作台上,他们找到了一个密封的合金箱。
经过谨慎处理打开后,里面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武器,而是几本厚厚的、写满复杂公式和实验记录的手写笔记,以及一个造型奇特的、类似老式头盔但连接着许多精密线缆的装置。
代偿快速翻阅着笔记,瞳孔微微收缩。
笔记中,陈景安不仅详细记录了他对“意识映射”技术的早期探索和后来的警惕,更关键的是,他提出并部分验证了一个理论:
“镜像”系统的控制并非绝对,其依赖于一个核心的“共识锚点”——
即所有“镜像傀儡”所遵循的“源模板”必须基于某个被所有傀儡潜意识认可的、看似“绝对理性”或“至高效率”的底层逻辑。
只要能找到这个“共识锚点”的逻辑漏洞,或者用更强的“混沌变量”冲击它,就有可能从内部瓦解整个“镜像”网络!
而这个头盔装置,笔记中称之为“初心镜”,是陈景安试图用来帮助被“映射”个体唤醒自我意识、对抗“源模板”覆盖的原型机!
这就是“龙门之钥”的真正含义!
不是打开某扇门的物理钥匙,而是对抗“镜像”控制的理论武器和技术原型!
就在这时,林晚的紧急通讯同时接入代偿和“隐客”。
“代偿,指挥所信号屏蔽强度异常!
有不明身份小队正在快速接近!
可能是‘烛龙’的人!”
“隐客,你的‘引路人’出现了……
是楚风!”
两边同时遭遇危机!
代偿眼神一凛,果断下令:
“保护所有资料和设备,准备按预案c路线撤离!”
而在“云山雾隐”,“隐客”看着楚风面无表情地走向自己,体内的“混沌谐振”发生器功率被悄然提升至最大。
第一阶段最后的较量,在废弃实验室与奢华镜窟同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