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
万籁俱寂!
大臣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举在手里的酒杯,纷纷悬在半空。
整个御花园,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许多大臣的心,在这一刻猛地沉了下去。
尤其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为首的重臣,彼此交换眼神,眼底尽是无奈。
又来了!
陛下又来了!
他们这位陛下,哪哪都好,勤政爱民,虚心纳谏,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可偏偏就有一个毛病,极度渴望成为超越历代帝王的……“圣主”!
故而在陛下心中,只有恢复上古三代的“井田制”与“封建制”,才能赢得流传千古的圣君之名。
贞观二年。
陛下就曾兴致勃勃地提出过“复封建”之议,当时便遭到了全体大臣的激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贞观三年,陛下多次在不同场合旧事重提。
结果依旧是群臣泼冷水,只能再次搁置。
这才消停了没多久,在这七夕佳节的宴会上,陛下竟然又提了出来。
房玄龄暗暗叹息一声,只觉得心力交瘁。
陛下显然是想借着今日七夕佳节的气氛和酒意,或许能减少一些阻力。
但这可能吗?
李恪默默喝了口酒,心里暗暗惊奇。
前世他就听闻过,李世民这个人,对“复封建”的痴迷不一般,果然如此!
李恪依稀记得,贞观十年,贞观十三年,李二曾多次提出过此事。
尤其贞观十三年那次,李世民铁了心要复封建,群臣的反对根本无效。
最后还是长孙无忌请出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进行劝说,李二才作罢。
其实,站在李恪的角度,他能理解李二。
李世民终究不是穿越者,更非来自21世纪。
李世民所看到的世界,所认知的历史规律,与21世纪是截然不同的!
从三皇五帝传说开始,一直到隋朝轰然倒塌,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
真正称得上国祚绵长的,只有一个王朝:
以分封制作为国本,立国八百年的周朝!
八百年!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周朝就像是一个‘超长待机’的完美样板。
证明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套模式,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反观其他朝代。
自从秦始皇一扫六合,废分封,行郡县,将天下权柄尽收于中央之后,一直到大唐的这一千年里。
诸多王朝的命运,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国祚能延续超过两百年的,只有一个西汉。
能勉强撑过一百年大关的,再加上东汉、晋和北魏,就这么几个了。
而且这其中:东汉实则是另起炉灶,中间经历了王莽篡汉的巨大断层;
晋朝更是丢人地被分成了西晋、东晋,衣冠南渡,偏安一隅,狼狈不堪。
至于北魏,那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而且从未真正统一过天下,在许多汉人士大夫心中根本不算数!
最后掐指一算。
除西汉、东汉、晋朝和北魏这四个外,竟然再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过百年!
尤其是离得最近的前朝隋朝,何等强盛?
开皇之治富庶甲天下,大业年间万国来朝。
结果呢?
短短三十八年便灰飞烟灭!二世而亡!
这血淋淋的教训,就发生在眼前,对李二的冲击,显然是颠覆性的。
因此。
以李世民自身的认知来判断,结论显而易见:分封制要远远优于郡县制!
周朝八百年江山,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此之外。
其实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国家疆域太大了!
大唐的版图远超秦汉,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难度是无与伦比的。
天高皇帝远,中央政令传到边疆需要多久?
地方若有叛乱,中央调兵遣将又需要多久?
若是将一些土地,分封给绝对忠诚的宗室子弟,以及功勋卓着的老臣。
让他们世代镇守,既减轻了中央直接管理的负担,又能形成坚实屏障。
一举两得!
所以李二的提议,并非单纯的“复古癖”发作。
而是基于他所认知的历史教训、现实统治需求,结合而成的复杂产物。
然而理解归理解,李恪心里却并不认同。
分封制已经落后了,现在是郡县制的时代!
眼见满园文武尽皆沉默,李世民脸上的笑容收敛,眉头微微蹙起:
“诸位爱卿,皆是朕之股肱,国之栋梁。”
“对此复古封建之议,皆是何种意见?”
“今日佳节,但说无妨,朕想听听诸位的肺腑之言,不妨各抒己见!”
这几乎是点名要求,诸位大臣赶紧表态了。
短暂的沉默后,终于有一位大臣站起身来。
众人看去,乃是礼部侍郎李百药,一位为人耿直,直言上谏的老臣。
出身博陵李氏,初仕隋朝,曾辅佐太子杨勇。
贞观二年,征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承乾。
李百药走到御前,恭敬地拱手行礼,道:
“陛下,臣以为,爵位若非世袭,百姓若无固定之主上,或可保朝廷安宁,避免尾大不掉之患!”
李世民听完,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目光扫向其他人,显然对这个不痛不痒的回答,不是很满意。
就在这时,一个清瘦挺拔的身影霍然站起,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正是以犯颜直谏而闻名的郑国公魏征!
“陛下!臣有本奏!”魏征的声音铿锵有力。
李世民目光一凝。
对于这位净臣,他是又恨又敬,知道魏征要说的,绝不会是顺耳的话。
“玄成有何高见?莫非也认为此议不妥?”
魏征迎接着皇帝的目光,斩钉截铁道:
“陛下!臣……并非全然否定古制!”
“分封之制,于上古或有其善!然则,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陛下此时欲复行此制,其心或可嘉,然其策却大大不合时宜!”
“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至少有五大不可!”
“哦?”
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眼中闪过一丝锐芒,冷声道:
“玄成啊玄成,你总是能说出些道理来!”
“好!朕便听听你这‘五不可’!”
“若是言之有理,朕,自然从善如流!”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