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基地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研究氛围如同无形的气压,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陈醒几乎完全泡在了他的理论物理区和计算中心,试图将苏青竹提供的天文关联参数整合进他那备受质疑的“灵子场扰动模型”中。而苏青竹,则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古物分析室,与那沉默的龙纹仪和浩瀚如烟的“万法之源”数字档案为伴。
破译工作,尤其是面对“万法之源”这种体系独特、词汇专精的文本,其过程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充满戏剧性的“顿悟”。它更像是一场在无边黑暗中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的、极其耐心的摸索。每一天,苏青竹都要面对成千上万个形态各异的字符,比对、猜测、否定、再尝试。她带领的古文字小组已经扩充到五人,皆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但进展依然缓慢,如同用最精细的镊子,一点一点地剥离覆盖在真相之上的厚重锈层。
她的工作重心,除了继续解读《商代观测年鉴》的系统性记录外,更多地放在了龙纹仪本体上那些微观符号上。她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些几乎被忽略的刻痕,才是理解龙纹仪具体功能的“操作说明书”。
她利用分析室里的高精度可变焦数码显微镜,将那些微米级的符号放大到整个屏幕,仔细审视每一道刻痕的起笔、转承、收势。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多为铸造而成,但这些微观符号,根据边缘形态判断,极可能是在器物铸成后,由极其锋利的工具手工刻划上去的。刻划者拥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对空间的感知力。
她将拍摄下的符号图像与她个人数据库中的数万个甲骨文、金文字形进行自动化比对,同时也进行最传统的人工目检。大多数符号依旧无法匹配,如同迷失在字符的海洋里。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饿了,就用营养膏和压缩饼干简单应付;困了,就在分析室角落的行军床上和衣小憩。外界的天明与天黑,在这地下深处毫无意义,只有终端上跳动的计时器提醒着她时间的流逝。
这天深夜(或者说,是基地计时系统定义的“休息时段”),古物分析室里只剩下苏青竹一人。其他小组成员已轮换去休息,室内只剩下仪器运行的低沉嗡鸣和她自己清晰的呼吸声。她正对着一组反复出现、结构相对简单的符号组合苦思冥想。这组符号由三个基础元素构成:一个类似“口”字的方形,内部有一个小点;一个形似波浪的曲线;还有一个如同树枝分叉的短竖线。
“口”内含点,在甲骨文中可表示“日”、“星”,或泛指发光体、能量源?
波浪曲线,常与“水”、“气”、“流动”相关。
树枝分叉,可能代表“生长”、“显现”、“发散”?
她尝试了多种组合解读,但放在龙纹仪的上下文里,都显得牵强。疲惫如同潮水般阵阵涌来,她揉了揉发涩的双眼,决定暂时休息片刻。她站起身,走到龙纹仪的保护罩前,静静地凝视着那幽深的碧色。仿佛想从这跨越三千年的造物中,直接汲取一丝灵感。
就在这时,基地的公共广播系统里,传来了陈醒的声音,他正在主持一次跨部门的夜间理论研讨会,声音通过内部信道传到各工作区,显得有些失真,但那份专注与热情却清晰可辨:
“……所以,我们必须考虑,‘灵子’的激发或传播,并非各向同性,它可能存在特定的‘偏振’方向,或者说,其场矢量的振荡存在一个优势取向……这与我们观测到的信号强度空间分布各向异性是吻合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
“偏振……方向……优势取向……” 这几个物理学术语,如同几颗石子,投入苏青竹几乎停滞的思维湖面,漾开了圈圈涟漪。
她猛地转身,快步回到控制台前,目光死死锁定在那组三个符号上!
一个大胆的、前所未有的解读方式,如同闪电般劈开了她脑海中的迷雾!
那个“口”含点,或许不是“星”,而是代表一个源点,一个发射中心!
那个波浪曲线,或许不是“水”,而是代表一种波动的、有方向的能量传递!
那个树枝分叉,或许不是“生长”,而是代表能量的扩散、覆盖范围,或者说……场的方向性!
这三个符号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或许不是一个具体物体或自然现象,而是一个物理过程——能量从源点发出,以波动形式,沿特定方向传播和扩散!
这个解读,与陈醒刚刚提到的“偏振”、“方向”、“优势取向”等概念,在抽象层面上形成了惊人的呼应!古人用他们所能理解和描绘的符号,记录了与现代物理学概念本质相似的观测结果!
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起来。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进行验证。她迅速在数据库中搜寻所有出现这组符号的龙纹仪部位图像。果然,这组符号几乎都刻划在龙纹仪表面那些主要几何纹路的起始点或能量流转路径发生明显方向改变的节点附近!
这绝非偶然!这分明就是功能性的标注!是在指示能量在该处的“行为模式”!
她立刻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记录下来,并尝试用这种新的“过程解读法”去审视其他几组之前无法理解的微观符号。思路一旦打开,许多原本僵死的字符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生命。她识别出了可能表示“汇聚”、“屏蔽”、“谐振增强”、“状态切换”等一系列功能描述的符号组合。
这不再是零散的字符,这是一套隐藏在宏观几何纹路之下的、精密的“操作指令集”!
她看了一眼时间,已是凌晨四点。但她毫无睡意,兴奋驱散了所有疲惫。她需要立刻与陈醒分享这个发现!这不仅能印证他的一些理论猜想,更重要的是,它为主动、精确地操控龙纹仪,而非像上次“共鸣”实验那样进行盲目的能量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她接通了通往理论物理区的内部通讯。几秒钟后,陈醒略带沙哑的声音传来:“苏博士?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背景里还能听到他敲击键盘和 whiteboard(电子白板)被划动的声音,显然他也在熬夜工作。
“陈博士,我可能……破译了第一道关键的‘刻痕’。”苏青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那份激动依然难以完全掩饰。她快速地将自己的发现,关于那组符号的“过程解读法”以及识别出的功能指令集,清晰地阐述了一遍。
通讯另一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苏青竹几乎能想象出陈醒在屏幕那头,眼镜片后那双眼睛骤然亮起的模样。
“源点…方向性传播…汇聚…状态切换……”陈醒低声重复着这些关键词,语速越来越快,“这太关键了,苏博士!这完全印证了我刚刚在会上关于场矢量方向的推测!而且,如果龙纹仪真的内置了这样的‘操作指令’,那意味着我们可以尝试进行‘模式选择’式的激发实验!比如,只激发‘定向传播’模式,观察远程信号是否也呈现出更强的方向性!”
他的声音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我立刻调整模型参数!不,我直接根据你提供的指令集符号位置,反推龙纹仪内部可能的能量导引结构!这能极大优化我们的激发效率!”
“我需要一些时间,把目前已破译的指令集整理成更直观的图谱,并与龙纹仪的三维结构模型对应标注出来。”苏青竹说道。
“太好了!我等你的图谱!”陈醒毫不犹豫地说,“这绝对是里程碑式的进展!苏博士,你立了大功!”
结束通讯后,苏青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混合着巨大成就感、兴奋以及些许不确定性的复杂情绪包裹着她。这第一道“刻痕”的破译,仿佛在紧闭的大门上撬开了一道缝隙,让她得以窥见门后那庞大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
她望向保护罩中的龙纹仪,那些曾经冰冷陌生的几何纹路,此刻在她眼中,仿佛活了过来,按照某种深邃的法则缓缓流转。先民的智慧,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再次展现了它的光芒。
而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刻痕”,等待着她去解读,去理解。通往“万法之源”真相的道路,依然漫长,但至少,第一盏灯,已经被她点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