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风域湖基地却亮如白昼。指挥中心内,气氛比湖底最深处的寒意还要凝重几分。巨大的环形屏幕上,那个隐藏在玛瑙岩壁深处的模糊八角形轮廓,以及短暂的能量脉冲和像素级位移的对比图,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所有研究人员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
一位材料学家扶了扶眼镜,紧盯着增强处理后的雷达图像,“这边缘的锐利度,这规则的几何形态……这竟然是自然界中的存在?……”
“自然界中规则晶体结构比比皆是,”一位资深地质学家,陈老,沉声说道,他指着屏幕上八角形结构周边的岩层脉络,“看这里,玛瑙本身是隐晶质石英,但其内部纹理、条带,甚至在某些极端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晶洞,都可能呈现近似规则的几何形态。关键是成分和形成机制。”
林夕已经下令暂停了所有可能对“阴眼”区域造成扰动的探测活动。三艘AUV和“萤火虫”RoV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利用被动传感模式持续监测该区域的能量波动和物理环境变化。数据流依旧在源源不断地汇入超级计算机,试图从噪声中剥离出有用的信号。
“能量脉冲分析报告出来了。”能量物理团队的负责人语速飞快,“脉冲持续时间极短,仅3微秒,峰值能量极高,但总能量释放很小。频率……不属于我们已知的任何自然或人工灵能振荡模式,但其波形分析显示,它与玛瑙晶体本身的压电效应频谱存在部分重叠,但被某种机制极度放大和锐化了。”
“压电效应?”羊羽若有所思。他虽非物理专业,但对天地能量流转的原理有着直觉般的理解,“玛瑙受到应力时,会产生微弱电场……难道?”
“很有可能。”陈老接过话头,眼神熠熠生辉,“这片区域位于活跃的地质断裂带边缘,微小的地壳应力调整持续不断。如果这片玛瑙矿脉的晶体结构在亿万年形成过程中,恰好构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压电共振腔’,那么,在特定应力条件下,产生这种高度集中的能量脉冲是理论上可能的。”
“那像素位移怎么解释?”林夕追问,这是最挑战常识的一点。
陈老沉吟片刻,走到交互式屏幕前,调出了“阴眼”区域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模型。“大家看,异常反射体所在的岩壁,并非垂直平整,而是有一个微小的倾角,并且表面覆盖着不同色泽、不同微观结构的玛瑙层。地下暗河的水流常年冲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表面形态。”
他放大一处细节:“注意这些区域的折射率差异。玛瑙的主要成分是Sio?,但不同微量元素掺杂会导致其光学性质微变。如果……我是说如果,这里存在一种我们尚未识别的、具有特殊光学各向异性的玛瑙晶体群,它们像无数个微小的棱镜阵列。当那个异常能量脉冲发生时,瞬间改变了周围局域的电场或应力场,从而导致这些‘微棱镜’的光学性质发生纳米级的瞬时变化……”
“光的折射路径被集体微调,导致了整体成像的像素级位移!”一位光学专家恍然大悟,“这并非主动伪装,而是一种被动的、由能量脉冲触发的复杂光学现象!就像……就像高温空气扰动导致的海市蜃楼,但发生在固体表面,且机制更为精妙!”
这个基于现实物质科学的解释,虽然依旧充满了巧合与不可思议,指挥中心内紧绷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但探索的欲望却更加炽烈。
“所以,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由特殊地质构造、特定晶体排列和持续地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仪器’?”林夕总结道。
就在这时,超级计算机发出了低沉的嗡鸣。对持续监测数据的最新分析有了突破性发现。
“检测到周期性微震信号!”地震监测小组报告,“源深度约一点五公里,与推测的地下暗河网络主干道深度吻合。震级极其微弱,需用仪器才能识别,但……周期稳定,与‘阳眼’能量波动周期存在数学关联!”
屏幕上显示出两条曲线。一条是“阳眼”硒玉矩阵那12.7秒的能量呼吸波动,另一条是来自地底深处、周期约为3小时一次的微震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和相关性分析,计算机提示:微震信号的某些谐波分量,与能量呼吸波动的主频率存在锁相关系!
“地脉回响……”陈老喃喃道,“是了!湖底的太极循环,并非孤立系统。阳眼的能量释放节律,可能通过水体压力、热传导等方式,影响了更深层的地下水系或脆弱岩层,触发了周期性的微小滑动。而反过来,这种深部的微震,又像是一个调节器,通过应力波的传递,影响着‘阴眼’区域那个‘压电共振腔’的状态!”
一个更大尺度的图景开始浮现:湖底的灵能太极循环,仅仅是冰山一角。它向下延伸,与活跃的地质构造、深部的水文系统紧密耦合,形成了一个跨越水体、岩石、能量多个圈层的、动态平衡的超大系统!
那个八角形结构,很可能就是这个超大系统的一个关键“节点”或“界面”。它并非被“建造”,而是在亿万年地质演化中,由物质、能量、力场共同“雕琢”而成的奇观。
“我们需要更深的眼睛。”林夕果断下令,“启动‘烛龙之眼’第二阶段——‘深潜’计划。投放宽频带海底地震仪(obS)阵列和深部地热探针,我要直接监测湖床以下的岩层活动和热流变化。”
“同时,”她转向材料和分析团队,“设法获取‘阴眼’裂隙边缘的玛瑙和菌群样本,注意绝对不要靠近异常反射体核心区。我们需要最直接的物证来分析其矿物学和生物学特征。”
命令迅速被传达下去。基地的资源再次被高效调动起来。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风域湖上的薄雾时,数艘作业船驶向指定点位,将一台台昂贵的obS设备缓缓沉入湖底。这些设备将像钉子一样牢牢抓住湖床,监听来自大地深处最细微的脉搏。
同时,一台专门设计的、带有精密机械臂和采样管的RoV(代号“探骊”)被吊放入水,它的目标是“阴眼”裂隙区外围那些相对容易触及的玛瑙岩壁和附着其上的“风域灵螺菌”生物膜。
基地实验室里,各种分析仪器已经预热完毕,科学家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可能改写教科书的新发现。
“探骊”号的操作进行得异常谨慎。强大的水下照明灯照亮了幽红色的岩壁,机械臂缓缓伸出,金刚石钻头开始在一处远离异常区域、但菌群覆盖密集的玛瑙表面进行微创取样。
过程很顺利。一块拳头大小、带着幽蓝色菌丝荧光的玛瑙岩芯被成功采集并存入密闭样本舱。同时,机械臂上的微吸管也采集了多处菌群样本。
然而,就在“探骊”号完成采样任务,准备撤离时,异变再生!
指挥中心的实时监控画面上,代表“阴眼”区域背景灵能辐射水平的曲线,突然开始缓慢而稳定地上升!不是脉冲,而是持续性的抬升!
“能量场强度正在增强!速率每分钟0.3个标准单位!”监测员的声音带着紧张。
“所有水下单位,报告情况!”林夕立刻通讯。
“‘探骊’号采样完成,正在上浮,未触碰异常区域。”
“obS阵列部署正常,未检测到显着地震事件。”
“AUV网络监测显示,湖底水体温度、流速未见明显变化。”
能量场的增强,似乎并非由外部扰动直接引起。
羊羽猛地抬头,望向湖面的方向,他的灵觉捕捉到了一种极其微弱但范围极广的变化:“是太阳……日照增强了。”
气象数据同步传来:笼罩风域湖地区多日的云层正在快速消散,阳光直射湖面,湖表水温监测点显示温度开始略有上升。
“光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了阴眼的能量输出?”一位能量物理学家感到不可思议。阴眼关联的是地下暗河,理应不受表层光照影响。
“是耦合效应。”陈老目光锐利,“阳眼因光照增强,能量输出微增,导致整个太极循环的驱动力加强。这种加强通过水流和能量场传递,最终影响到阴眼区域的平衡……就像拉动一根链条,末端也会动。”
但能量场的增强幅度,似乎略微超出了模型预测。
就在这时,刚刚投放的obS阵列传回了第一批实时数据。数据显示,在能量场开始增强的同时,湖床基底以下约50米处,检测到一阵极其微弱但频率丰富的振动信号,其频段……与昨天那个异常脉冲的残留频谱存在高度相似性!
“是应力调整!八角形区域那个‘压电共振腔’对系统能量状态变化的响应!”林夕瞬间明白了过来,“它不仅在被动响应地应力,也在响应整个太极循环的能量状态!它是这个超大规模系统的一个‘活性传感器’,甚至可能是‘调节器’!”
样本被迅速送回基地实验室。初步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对玛瑙岩芯的矿物学分析显示,其内部石英微晶的排列方式呈现出一种高度有序的“拟晶”结构,类似于某些天然形成的“光子晶体”,能够对特定波长的能量产生选择性的反射、折射甚至聚焦效应。这完美印证了陈老关于“复杂光学现象”的推测。
而对“风域灵螺菌”的基因测序和代谢产物分析则发现,生活在阴眼玛瑙上的菌群,与阳眼硒玉上的菌群,虽然在核心基因组上高度同源,但其表达出的膜蛋白和能量转化酶系存在显着差异,更适应阴寒环境和玛瑙释放的特定频段能量。它们就像是同一种生物,为了适应不同极性的环境而进化出的两种“生态型”,共同维系着太极循环的能量转化与平衡。
所有的证据链条,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风域湖底的奇迹,是一个从微观的晶体结构、微生物生态,到宏观的水流动力学、能量场分布、乃至区域地质活动,多个层次、多种自然力量在极端巧合下耦合形成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超复杂系统。
那个八角形结构,是这个系统在漫长演化中形成的一个关键且奇特的“结构-功能”单元,是自然之力鬼斧神工的造物,而非人力所为。
然而,它的存在,以及它对系统能量状态的敏感响应,也意味着这个看似和谐的太极循环,内部蕴含着极其复杂和动态的平衡机制。任何外部的强力干预,都可能通过这个“节点”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傍晚时分,“神工”专家组的先遣队,终于抵达了风域湖基地。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更庞大的计算资源。
听取了林夕和团队的详尽汇报后,专家组的首席,一位精神矍铄、目光如电的老者,沉默良久,最终缓缓开口:
“天然的太极图,耦合的地脉系统,拟晶结构,能量敏感的菌群……诸位,我们发现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能量源,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然超构系统。它向我们展示了,在特定条件下,纯粹的物质规律能够自组织演化出何等精妙、何等强大的功能结构。”
“理解它,或许能让我们在能源、材料、环境乃至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但守护它,更是重中之重。它的平衡,脆弱而强大。”
他看向林夕和羊羽:“‘烛龙之眼’计划继续,但重心转向非侵入式观测和建模。我们要像学习一门古老的自然语言一样,去解读这个系统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韵律’,直到我们能真正听懂它的‘地脉回响’。”
新的阶段开始了。基地的灯火再次彻夜长明,更多的探测器被布下,更复杂的数学模型被构建。湖底,那幽玄的太极依旧在缓缓流转,两股交织的能量水流,携带着生命的微光,沿着亿万年形成的轨迹,循环往复。
而在那冰冷的玛瑙岩壁深处,那个自然的八角形“拟晶结构”,依旧静静地镶嵌在那里,如同大地之眼,默然注视着水的流动、能量的变迁,以及试图窥探其奥秘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