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的春日,总带着几分料峭。冰雪虽融,但寒意却从泥土深处、从宫墙的阴影里丝丝缕缕地透出来。北疆大捷的喧嚣逐渐沉淀,朝堂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聚焦于司寇府那日益凝重的气氛上。赵盾手握金匕之证,如同握住了绞索的一端,而另一端,已悄然套在了上军佐士谷的脖颈上。士谷变卖田产、联络齐商的举动,无异于自曝其短,加快了绞索收紧的速度。
然而,晋国广袤,危机从不独行。就在赵盾全力布置针对士谷的罗网时,来自西线与南线的军报,再次如冰水般泼向了绛都。
西线,王官之地。先蔑送来的军报语气沉重:秦军虽暂未再次大举犯境,但小股精锐的渗透与骚扰愈发频繁,如同跗骨之蛆,不断试探着晋国防线的薄弱处。秦人显然并未因王官之败而气馁,反而在失败中汲取了教训,行动更加诡秘难测。更令人担忧的是,军报中提到,边境一带开始流传一些歌谣,内容隐晦地指责晋国“背信弃义”、“苛待功臣之后”,矛头隐隐指向赵盾的严苛新政以及先轸之死。这绝非空穴来风,显然是有人刻意散播,意在搅动晋国边民与军心。
“秦人败而不馁,更兼以谣言乱我,其心可诛!”赵盾将先蔑的军报掷于案上,眼中寒光闪烁。西线的压力,让他无法全力专注于清理内奸。
几乎同时,南线主帅栾枝亦有紧急文书送至。文书称,楚国令尹子文近日频繁调兵,虽未直接攻击晋军控制的伊洛要塞,但其主力隐隐向郑国方向移动,同时派出大量细作,散布“晋国霸业将倾”、“楚王欲复召陵之盟”等言论,使得原本就摇摆不定的郑国,内部亲楚的声浪再次高涨。栾枝判断,楚国极可能在酝酿一次针对郑国,或者以郑国为跳板,威逼晋国南疆的大动作。
南楚西秦,两大强敌如同默契般同时施压,使得晋国刚刚因北疆胜利而稍有缓解的战略态势,再度变得岌岌可危。
“内外交困,莫过于此。”狐偃在得知两边军情后,于府中长叹。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此刻晋国最需要的是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赵盾对士谷的步步紧逼,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清除内患,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引发内部的剧烈动荡。
两面受敌的消息,如同催征的战鼓,让赵盾下定了决心。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拿下士谷,肃清内奸,才能安心应对外部的威胁。
时机选择在了一个没有月亮的深夜。绛都沉寂,唯有打更人的梆子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显得格外清晰而寂寥。
士谷府邸的后门悄然开启,几辆装载着箱笼的普通马车,在十数名身着黑衣、劲装结束的家丁护卫下,悄无声息地驶出,融入浓重的夜色,径直向着东门方向而去。马车轮轴用布条包裹,马蹄也套上了麻布,尽可能减少声响。
然而,他们的一切行动,早已在赵穿的监视之下。
就在车队即将抵达东门,守城士卒似乎早已得到吩咐,正准备开启侧门放行之际,陡然间,街道两侧的屋顶上、巷口的阴影里,亮起了无数火把,将周围照得亮如白昼!
“奉司寇之命,缉拿叛国逆臣士谷!反抗者,格杀勿论!”赵穿一身黑色甲胄,手持长戟,立于街道中央,声若洪钟。他身后,是数百名司寇府精锐甲士,弓弩上弦,刀剑出鞘,杀气腾腾地将士谷的车队团团围住。
士谷从为首的马车上猛地探出身,脸色在火把照耀下惨白如纸,他惊怒交加,指着赵穿:“赵穿!你……你敢拦我?我乃国之重臣,上军佐!你无凭无据,安敢如此?!”
“无凭无据?”赵穿冷笑一声,从怀中取出那柄金灿灿的匕首,高高举起,“此乃楚国王室信物,从北狄酋长赤丁秘窟中搜出!士谷,你勾结外敌,泄露军机,致使西线王官惨败,北疆生灵涂炭!证据确凿,还敢狡辩?!”
看到那柄金匕首,士谷如同被抽走了全身力气,瞬间瘫软下去,面如死灰。他身边的护卫家丁见主人如此,又见晋军甲士环伺,知事不可为,纷纷丢弃兵器,跪地求饶。
一场预期的激烈冲突并未发生,士谷如同被拔掉了毒牙的蛇,束手就擒。赵穿下令将其严密捆绑,押往司寇府大牢,所有随行人员、车辆、财物一律查封扣押。
士谷深夜试图潜逃被捕的消息,在天明之前,就如同一阵风,吹遍了绛都的上层。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支持赵盾者,拍手称快,认为此举雷厉风行,铲除了国之蠹虫;与士谷交好或对赵盾新政不满者,则兔死狐悲,深感恐惧,担心赵盾会借此机会扩大清洗范围。
狐偃在天刚蒙蒙亮时便得知了消息。他并未感到意外,只是心中那份忧虑更加沉重。他立刻动身,不是去司寇府,而是去了公宫,求见晋襄公。他需要在赵盾正式禀报之前,先行稳住年轻的国君,避免朝堂因过度恐慌而陷入混乱。
在宫门外,他遇到了同样闻讯赶来的赵衰。两位老臣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赵衰低声道:“盾儿……行事过于刚猛了。”
狐偃叹了口气:“刚猛易折。然则,内奸不除,国无宁日。只是……希望他懂得适可而止。”
就在等待晋襄公召见的间隙,狐偃的心腹家老悄悄凑近,低声禀报了一条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在调查与士谷有过接触的齐商时,发现其中一支商队,在士谷被捕前数日,曾与一位身份特殊的年轻人有过秘密接触。那位年轻人,并非朝中显贵,却与宫中一位颇受晋襄公信任、负责典籍记录的年轻史官交往甚密。而这位史官,据说对赵盾的“峻法”颇有微词,曾私下里赞扬过齐国“宽柔”的治国之风。
这条信息如同电光石火,在狐偃脑中一闪。齐商……年轻史官……赞扬齐风……这看似孤立的事件,与士谷案、与楚国离间计、与西线谣言,是否存在着某种隐约的联系?子文所说的“新的种子”,难道并非指某个位高权重的大臣,而是这些潜伏在更深、更不易察觉之处的年轻势力?
狐偃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赵盾在明处挥舞着律法的利剑,砍向看得见的敌人,而真正的威胁,或许正悄无声息地在暗处滋生蔓延。
楚国郢都,令尹子文很快收到了士谷被捕的消息。他正在园中修剪一株梅树的残枝,听到密报,手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了从容,利落地剪下了一根多余的枝桠。
“可惜了,一步闲棋。”他语气平淡,听不出丝毫惋惜,“不过,能逼得赵盾在两面受敌时悍然动手,搅动晋国朝局,也算物尽其用了。”
他将剪下的残枝丢入一旁的火盆,看着它被火焰吞噬,化为灰烬。
“告诉我们在齐国的人,”子文对垂手侍立的属下吩咐道,“士谷这条线断了,但‘宽柔’之风,可以继续吹。晋国越是严苛,齐国的‘宽柔’就对那些心怀不满的人越有吸引力。还有,那个年轻的史官……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鼓励’,但不要直接接触,让他自己生长。”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笑意:“赵盾以为抓住了士谷,就赢得了这一局。他却不知,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晋国之患,不在外敌,而在萧墙之内,在人心向背之间。让我们看看,这把由晋人自己点燃的火,最终会烧到何处。”
火焰在盆中跳跃,映照着子文冷静而睿智的面容。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晋国,在内外压力的交织下,那看似坚固的霸权基石上,正悄然裂开更多的缝隙。他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缝隙,变得更深,更宽,直至最终……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