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集的余热还没散尽,李校长就拿着一份草拟的“手艺人结对计划”找到梅韵涵和龙斯誉。“孩子们总念着林阿婆的绣线、陈师傅的陶土,不如咱们把这份心意变成长期的约定,”校长指着计划上的条款,眼里满是期待,“让学校和江南的苏绣工坊、陶艺窑房正式结对,每年组织两次研学,再请手艺人定期来校授课,让老手艺的根扎得更深。”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动了心。龙斯誉立刻联系了江南的朋友,帮忙完善合作协议;梅韵涵则带着孩子们一起,给林阿婆和陈师傅写了封信,信里画满了孩子们的手作——有绣着玉兰的手帕,有捏着兔子的陶器,还有歪歪扭扭的“我们想和您结对”几个大字。宝宝特意在信封上绣了朵小小的茉莉,说要让林阿婆一眼就认出是他们的信。
半个月后,林阿婆的回信寄到了学校。信纸还是带着茉莉香的宣纸,林阿婆的字比上次更显轻快:“收到信的那天,我把孩子们的画贴满了工坊的墙,陈师傅看了,当即决定把窑房里最好的陶土留出来,给孩子们做研学用。结对的事,我们都盼着呐!”信里还夹着两片压平的玉兰花瓣,一片是去年的,一片是今年刚采的,林阿婆说:“让新老花瓣陪着孩子们,就像老手艺跟着新传承走。”
结对仪式定在周六上午,选在学校的礼堂举行。前一天,孩子们就忙着布置会场——把春集时的染线挂在礼堂两侧,把待烧的陶土作品摆在展示架上,还在舞台背景布上画了一条“江南到校园”的小路,路上画满了绣针、陶土、茉莉和玉兰,像一条连接两地的匠心纽带。
仪式当天,江南的客人比想象中来得更早。林阿婆穿着新做的浅紫色斜襟布衫,手里提着一个红木盒子,里面装着她连夜绣的“校企结对”四字绣品;陈师傅则推着一辆小推车,车上装着刚烧好的陶艺纪念牌,每个牌子上都刻着“匠心传承”四个字,还留着孩子们可以刻自己名字的空白处。
“我的小匠人们!”林阿婆刚走进礼堂,孩子们就围了上来,有的拉着她的手,有的给她看自己新绣的手帕,热闹的笑声让礼堂瞬间充满了暖意。陈师傅则被孩子们拉到陶艺展示架前,看着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心意的陶土作品,忍不住点头:“比上次在江南时进步多了,这些孩子有灵气,是学手艺的好料子。”
上午十点,结对仪式正式开始。李校长和林阿婆、陈师傅一起,在合作协议上签下了名字。当三人的手一起按在协议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还举起了自己做的小牌子,上面写着“江南校园手拉手”“老手艺永远传”。
“从今天起,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林阿婆拿着话筒,声音有些哽咽,“我做了四十年苏绣,以前总怕这手艺没人学,现在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看到学校这么支持,我终于放心了。以后工坊就是孩子们的第二个课堂,我的针法,都教给他们!”
陈师傅也跟着说:“窑房的火,会一直为孩子们烧着。下次研学,我教大家做‘结对纪念罐’,把江南的陶土和校园的故事,都捏进罐子里,让这份约定,能保存一辈子。”
仪式结束后,礼堂里变成了热闹的“手艺交流会”。林阿婆坐在绣架前,教孩子们绣“结”字,针脚里藏着“团结”“传承”的心意;陈师傅则带着孩子们在陶艺纪念牌上刻名字,乐乐刻得格外认真,还在“匠心传承”旁边加了个小小的铲子图案;龙震霆则写了几十张书法书签,送给林阿婆和陈师傅,还有来参加仪式的家长,上面写着“薪火不息”“艺路同行”。
中午,大家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吴妈特意做了江南的小菜,还有孩子们喜欢的茉莉糖糕。林阿婆尝了一口糖膏,笑着说:“和我后园的茉莉一个味道,以后咱们可以一起做,把江南的味道,也传到校园里。”
下午,林阿婆和陈师傅要回江南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到校门口,宝宝把自己新绣的茉莉手帕送给林阿婆:“阿婆,想我们了就看手帕,我们很快就去江南看您!”小雅则把自己捏的小陶罐送给陈师傅:“师傅,这个罐子装陶土正好,下次我们用它来装您给的陶土!”
林阿婆和陈师傅的车渐渐远去,孩子们还站在门口挥手。梅韵涵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声对龙斯誉说:“今天的仪式,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龙斯誉点点头,指着礼堂里的展示架:“你看,那些染线、陶土、绣品,都是孩子们和老手艺的约定,这份约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当天晚上,宝宝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幅画——江南的苏绣工坊和校园的老手艺课堂,中间用一条绣线连在一起,上面还飞着几只小鸟,嘴里叼着陶土和茉莉花瓣。她在画的下面写了一句话:“以后,江南和我们的学校,都是老手艺的家,我们要一起,把老手艺传得更远。”
梅韵涵看到日记本时,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场结对,不仅连接了江南和校园,更连接了老手艺的过去和未来。那些孩子们眼里的热爱,手艺人手里的坚持,还有学校和家长的支持,都会像一股股暖流,汇聚成传承的长河,带着老手艺的温度,流向更远的未来,让匠心与热爱,在岁月里永远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