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侦查方向如同精准的手术刀,迅速切中了要害。
技术侦查人员对林文斌“离开”本县时的火车站监控进行了逐帧分析、放大、增强、比对。尽管那个“林文斌”戴着帽子口罩,进行了简单的伪装,但在高科技的人像识别系统和经验丰富的侦查员眼中,细节的差异无所遁形。通过比对步态特征、耳廓形状、肩部摆动幅度等不易伪装的生物特征,技术员很快得出结论:那个通过安检和检票口的人,虽然极力模仿,但其行走姿态和某些细微习惯与真正的林文斌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这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冒名顶替者!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路排查社会监控的民警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案发当晚,距离思惠堂后巷约两百米的一个私人店铺安装的防盗监控探头(角度恰好能拍到巷口的一部分),捕捉到了两个模糊的身影一闪而过,时间点就在推断的盗窃发生前半小时左右。虽然画面清晰度不高,且是夜间模式,但经过技术处理和人像轮廓比对,其中一个身影的衣着、体态、身高,与林文斌高度吻合!而他身边那个稍显瘦小的年轻人,则与火车站出现的“替身”特征相似!
铁证如山!林文斌的完美不在场证明被彻底击碎!他不仅策划了盗窃,提供了核心信息,设计了作案手法,更亲自参与了现场作案!其行为之大胆,计划之周密,令人咋舌。
那么,接下来的核心问题就是:他如此处心积虑,甚至冒着天大的风险亲自到场,偷来的那个瓷瓶,到底去了哪里?他为什么不像普通窃贼一样急于寻找下家销赃变现?
调查的重点再次回到了林文斌的社会关系上,但这一次,警方调整了思路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查找有盗窃前科或开锁技能的“技术型”同伙,而是将重点转向了他可能存在的销赃渠道,特别是那些涉及古玩、文物交易的灰色地带人物。
大规模的摸排和线索梳理再次展开。很快,一个名叫“马老三”的人,从纷杂的信息中浮现出来,进入了警方的重点视线。
马老三,五十多岁,是本县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的“老江湖”,早年就以倒卖文物、工艺品为生,曾因涉嫌贩卖文物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数次。近几年,他似乎收敛了许多,在县城古玩市场盘下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面,表面上做些正经的古玩字画生意,但圈内人都知道,他暗地里依然从事着文物贩子的勾当,门路很广。有不止一个线索源显示,林文斌在案发前一到两个月内,曾多次秘密出入马老三的古玩店,两人有时在店里低声交谈良久,有时则会一起离开,行为诡秘。
这个马老三,会不会就是林文斌选择的销赃渠道?甚至,他可能不仅仅是销赃者,而是更深层次的合谋者?比如,提供资金支持(如支付张铁柱的定金)?或者负责联系更高端的、能吃得下这种等级文物的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