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府小宴的成功,像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远比沈清辞预想的要广。接下来的几天,沈记卤味铺迎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客人。
这天上午,铺子刚开门没多久,一位穿着体面、举止沉稳的老嬷嬷走了进来。她不像寻常顾客那样急着看货,而是先仔细打量了一下铺面环境,目光在擦得锃亮的柜台和摆放整齐的货品上停留片刻,这才走向柜台。
“请问,哪位是沈老板娘?”老嬷嬷语气客气,却自带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度。
周氏正在整理货架,闻声连忙过来,有些局促地搓搓手:“这位嬷嬷,我……我就是,您有什么吩咐?”
老嬷嬷微微一笑,目光落在沈清辞身上:“想必这位就是沈姑娘了?老身是城西林府的。我家夫人前几日在陆老夫人府上,尝到了姑娘做的卤味,觉得甚是新奇爽口,特命老身来买些回去,给家里人也尝尝鲜。就要那日宴上的几样便可。”
城西林府!那可是镇上数得着的富户!周氏心里一紧,连忙看向女儿。
沈清辞心里也是咯噔一下,但面上保持镇定,笑着应道:“嬷嬷辛苦了。夫人喜欢,是清辞的福气。您稍坐,我这就去准备。”她示意母亲给老嬷嬷搬个凳子,自己则麻利地去后院挑选品相最好的卤味,精心打包。
老嬷嬷坐着等候,也不多话,只是安静地观察着。看到沈清辞动作利落,包装细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付钱时,老嬷嬷不仅按价付清,还额外多给了一个小巧的银角子,温和地说:“我家夫人说了,若合口味,日后府上或许会常来光顾。这点心意,姑娘留着买花戴。”
“这……这怎么好意思……”周氏连忙推辞。
“嬷嬷,这太多了……”沈清辞也觉受之有愧。
老嬷嬷却坚持道:“夫人吩咐,姑娘不必推辞。手艺好,自然值得。”说完,便提着打包好的卤味,客气地告辞了。
送走林府嬷嬷,周氏拿着那小块银子,手都有些抖:“他爹……林府啊!那可是林府的人!还给了赏钱!”
沈厚德也一脸震惊:“阿辞,咱们这卤味,真……真入了这些大户人家的眼了?”
沈清辞心里同样激动,但更多的是警醒:“爹,娘,这是好事,也是压力。大户人家嘴刁,要求高,咱们以后更得把细,不能出一点差错。”
果然,没过两天,又有一位管家模样的人上门,开口就要订五斤卤味礼盒,说是要送往邻县给东家做节礼,特别强调要“包装体面,拿得出手”。
沈清辞不敢怠慢,赶紧去之前合作过的纸扎铺,加急定制了一批印着“沈记”字样和简单祥云图案的红色礼盒,内衬干净的油纸,将卤味分门别类装好,看起来既喜庆又上档次。
管家验货后十分满意,爽快付钱,临走还说:“沈姑娘办事稳妥,东西也好,回头定向东家美言几句。”
一来二去,“沈记”卤味竟隐隐有了些“礼品”的属性。虽然这类订单量不大,周期也不固定,但利润可观,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铺子的口碑和档次。连带着,平时来买散货的普通顾客,看沈记的眼神都多了几分信任和认可——连大户人家都买的东西,肯定差不了!
这股风甚至隐隐吹到了沈家院子里。某天晚饭时,赵氏扒拉着碗里的饭,难得没有挑刺,反而状似无意地瞥了周氏一眼,慢悠悠地开口:“老二家的,听说……你们那卤味,现在连林府那样的人家都买了?”
周氏心里一紧,面上赔着笑,含糊道:“娘,也就是人家尝个新鲜,买过一次,算不得什么。”
赵氏“嗯”了一声,没再追问,但眼神里少了些往日的刻薄,多了点难以言说的复杂,像是打量,又像是……算计?大房王氏在一旁听着,脸色不太好看,却也没敢像以前那样明着酸言酸语。
这种来自“上层”的意外赏识,无形中为二房镀了一层保护色。沈清辞敏锐地察觉到,奶奶态度的微妙变化,与“沈记”名声的提升有着直接关系。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做好品质、树立品牌的决心。
晚上盘账时,她发现近期的收入因这些“高端订单”而显着增加。她心里盘算着:照这个速度,或许用不了一年,就能攒够盖新房的首付款了。名声和财富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树大招风。沈清辞心里也清楚,这一切都建立在陆府那次宴席的成功之上。看似风光,实则根基尚浅。这些大户人家的订单,今天能来,明天也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断了。而且,名声传出去了,是福是祸,还真说不准。眼下看似顺利,但潜在的危机,或许也在暗中酝酿。比如,会不会引起同行的眼红?或者,奶奶和大房那边,会不会因此生出更多的事端?
这“意外赏识”带来的,除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沈清辞知道,自己必须走得更稳,才能接住这份“意外”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