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第四天,课程进入基本功训练——抛竿技巧。程晓风开宗明义:在台钓体系中,我们使用齐竿线组,这意味着主线的长度与竿长基本一致。这种配置下,理论最大抛投距离为竿长+主线长+子线长+臂展,但实际有效作钓距离要短得多。
他首先用图示详细解释了台钓抛投的物理极限:
以4.5米竿为例:竿长4.5米+主线4.5米+子线0.3米+臂展0.8米=理论最大抛投距离10.1米。但实际有效作钓距离通常没有10.1米,因为需要去除水的深度。
程晓风特别强调:在齐竿线配置下,任何宣称能抛出12米以上距离还保持精准度的说法都是不专业的。物理规律和实际操作条件决定了这个极限。
培训使用的标准竿为4.5米碳素手竿,配4.5米齐竿线和0.3米子线。程晓风设定的第一个考核目标是在9米处直径50厘米的圆圈内精准抛投。
他详细分解台钓齐竿线抛投动作要领:
站姿:正对目标点,双脚自然分开,重心微向前;
持竿:右手握竿柄,拇指轻压线轮;
引竿:竿梢后引至2点钟方向,注意线组不能触地;
发力:手腕发力为主,小臂辅助,利用竿身弹性;
送竿:饵料飞出后,竿梢要随饵送出的轨迹,确保落点精准。
程晓风现场演示:使用4.5米竿配齐竿线,连续十次将饵料精准抛入9米处的目标圈,最大偏差不超过20厘米。齐竿线抛投的关键在于对发力大小和时机的精确控制。
下午实操课开始。多数学员首次接触齐竿线抛投,出现各种问题。程晓风耐心指导:注意手腕发力的分寸!保持动作的一致性!
轮到陈遇时,他使用的也是4.5米标准训练竿配齐竿线。只见他站定后微微闭眼,似乎在回忆什么,然后引竿、手腕轻抖、送竿,动作行云流水。第一竿精准落在10米目标圈中心,饵料入水轻盈,几乎没有水花。
程晓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继续。
陈遇连续十竿,全部落在目标圈内,最大偏差不超过10厘米。更难得的是,每次抛投的动作完全一致,仿佛机械般精准。
程晓风增加难度:换用5.4米竿配齐竿线,目标10米处直径40厘米目标圈。
陈遇接过新竿,先空挥几下感受竿子的调性和重心,然后第一竿稍有偏差,落在圈外30厘米处。他微微点头,似乎已经摸清这根竿的特性。从第二竿开始,再次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连续九竿全部命中目标。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的适应速度。程晓风又让他换用3.6米短竿,目标7米处小圈。陈遇同样是第一竿试探,之后立即调整到位,展现出恐怖的肌肉记忆和空间感。
你练了多久?程晓风忍不住问。
从六岁到十岁,每天晚饭后练习两小时,风雨无阻。陈遇平静回答,开始用竹竿,后来换成玻璃钢竿,现在用碳素竿。虽然持感不同,但只要试过一竿,就能掌握它的特性。
程晓风震惊了。这意味着这个少年已经完成了近三千小时的专项训练!这种训练量甚至超过了很多专业钓手。
他最后测试陈遇在恶劣条件下的表现:3级侧风,使用不熟悉的6.3米长竿。陈遇通过调整站姿和发力角度,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命中率。
你的抛投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人竿合一的境界。程晓风评价道,最难能可贵的是你对不同钓竿的瞬间适应能力——这是数千小时训练形成的深度肌肉记忆。
课程结束后,程晓风留下陈遇:我从业四十年,从未见过有人在这个年纪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如果你愿意接受专业指导,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陈遇保持着一贯的沉稳:谢谢程老师,这是我最大的爱好,但我还需要以学业为重。
这个回答让程晓风既遗憾又欣赏——懂得取舍,方成大器。
回驻地的路上,毛蛋兴奋地说:兄弟,你这四年苦练真值了!
莉莉也感叹:看你抛竿就像看艺术表演一样。
陈遇抚摸着手中的钓竿,想起那些年的每一个夜晚:无论寒冬酷暑,吃完晚饭就拿着竿子到院子里练习。开始是父亲削的竹竿,后来换成舅舅送的玻璃钢竿,现在用的是碳素竿。四千多个夜晚的坚持,所有的汗水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但他清楚知道,这只是基本功。钓鱼之道,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程晓风的认可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当晚,陈遇在训练笔记上写道:四千夜的坚持,成就今日精准。然钓道无穷,仍需潜心修习。程师指点,如明灯指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