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冬,第一场雪悄然落下,将许都覆盖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然而,晋王府书房内的气氛却与屋外的静谧寒冷截然不同,炭火盆烧得正旺,映照着袁绍与尚书陈群严肃而专注的面庞。
“王爷,关于选官制度的革新草案,臣已初步拟定,请王爷过目。”陈群将一份缜密的文书呈上,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信。他深受袁绍信重,被委以厘定新制之责,数月来呕心沥血,终于有了成果。
袁绍接过,仔细翻阅。文书开篇便直指当下察举制的弊端——门阀垄断、请托成风、寒路壅塞。随即,陈群提出了他的核心方案:“臣借鉴两汉察举,并参酌时宜,构想‘九品官人法’:于各州郡设‘中正官’,品评本地人才,依其家世、德行、才能,定为九品,作为吏部铨选之依据。如此,或可稍抑请托之风,使评鉴有所依循。”
袁绍看完,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将文书轻轻放在案上,目光深邃地看向陈群:“长文啊,此法定然耗费了你不少心血。中正品评,确比漫无标准之察举更进一步。然,孤有一问:这中正官,由何人担任?其所品评之‘家世’,最终是否会成为唯一标准?数年之后,是否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新局面?彼时,豪门望族凭借此制,便可世代官宦,与昔日之察举,岂非换汤不换药?”
陈群闻言,如遭雷击,怔在当场。他精心设计的制度,竟被袁绍一眼看穿了其核心隐患。他试图辩解:“王爷,中正官必选贤能清正之辈……”
“人心易变,制度方能长久。”袁绍打断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孤要的,不是从一个泥潭,跳入另一个看似光鲜,实则更深之泥潭。孤要的,是打破这数百年来盘根错节之桎梏!让真正有才学之人,无论其出身如何,皆能为孤所用,为这天下所用!”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盯着陈群:“长文,你的才能,在于制定规范,但眼光需更长远。我们何不做得更彻底一些?为何一定要假手‘中正’?为何不能让人人皆可自荐,通过统一、公正之考试,以笔墨文章、经世策论来一决高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便知!如此,豪门子弟若无真才实学,亦将无所遁形;寒门士子若胸有丘壑,便可鱼跃龙门!”
“统一……考试?”陈群喃喃自语,袁绍的话如同在他脑海中劈开一道闪电,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激进却也更加公平的选官蓝图缓缓展开。他瞬间明白了袁绍的宏大意图——这不仅是选官,更是要与天下士子建立一条直接、不受门阀干扰的通道,彻底重塑权力来源。
“王爷……此举,恐将震动天下,反对之声……”陈群已然心动,但仍不免忧虑。
“孤岂不知?”袁绍傲然一笑,“正因如此,才更要做!此事,孤意已决。长文,你即刻以此思路,重新拟定章程,名曰‘科举’!明春,便在许都试行!你来做这个总指挥!”
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涌上陈心头,他深深一揖,声音坚定:“臣……领命!必不负王爷重托!”
冬去春来,建安十年三月,关于开设科举的诏令正式颁行天下,果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终于,在朔方大捷、军制革新等一系列大事尘埃落定后的大朝会上,这场新旧观念的交锋被摆上了台面。
朝堂之上,以太中大夫孔融为首的几位老臣率先发难。孔融手持玉笏,言辞恳切却锋芒毕露:“王爷!科举之制,闻所未闻!选官之道,首重德行操守,需乡评里选,日久见人心。如今竟以数日考试定人前程,此与商人市贾交易何异?若让只会纸上谈兵、德行有亏之徒位列朝堂,岂非误国殃民?长此以往,礼崩乐坏,国将不国啊!”
他的话语引来了不少保守派臣子的附和,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袁绍尚未开口,曹操已率先出列,声音沉浑有力:“文举公此言差矣!察举之制,行之数百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弊,犹在眼前!所谓乡评里选,多少已成门阀私相授受之遮羞布!王爷开科举,正是要撕破这层遮羞布,让天下才俊,站在同一尺规之下!至于德行,岂是几次察举便能看透?可在其入仕之后,观其政绩,察其言行,长期考核,优胜劣汰,方是务实之道!”
荀彧也紧随其后,他的声音清越,逻辑缜密:“曹公所言,乃破局之论。如今王爷奉天子以令不臣,志在混一寰宇,开创不世之功业。若不能打破门第之限,广纳天下英才,何以成事?科举,正为此设!它不仅是为国选才,更是向天下寒士昭示:在王爷治下,进取有门,功名可期!此乃收天下士子之心之上策,亦是强固国本之良方!”
袁绍静听双方激辩,见火候已到,这才缓缓起身,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整个大殿,嘈杂之声瞬间平息。
“文举公之忧,孤知之。”他先肯定了孔融的出发点,随即语气转为不容置疑的决断,“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旧制已朽,不足以承载孤与陛下重振汉室之宏愿!科举之制,势在必行!”
他目光扫过陈群、孔融、王朗、贾逵、赵俨等人,命令如山:“陈群!”
“臣在!”
“孤命你为此次科举总指挥,全权负责!孔融、王朗为副,协理考务!贾逵、赵俨,为监临官,执掌考场纪律,有舞弊违纪者,严惩不贷!”
“臣等领命!”五人齐声应诺,声震屋瓦。
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自此正式从庙堂之上,向四海席卷而去。
诏令既下,天下震动。建安十年春,许都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士子。贡院之外,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有锦衣华服、前呼后拥的世家子弟;有青衫布鞋、风尘仆仆的寒门书生;甚至还有几位来自边郡,相貌服饰迥异的青年。
人群中,一个身着粗布长袍,面容清癯,眼神沉静如水的青年,正安静地观察着一切。他便是河内司马懿,因其家世与才学早已声名在外,虽低调,仍引得不少人侧目。他心中冷静地评估着这场考试,这不仅是晋王的选官,更是窥探未来权力格局的窗口。
不远处,弘农杨修的杨修则是另一番景象。他器宇轩昂,谈笑风生,与周围士子吟诗作对,挥洒自如,俨然是人群中的明星,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充满了自信。
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年纪稍轻,面容敦厚,甚至带着几分土气的青年,正有些紧张地攥着自己的身份文书。他叫邓艾,字士载,来自荆州南阳,因战乱流离,以屯田民身份被地方官发现其才,荐来应试。他说话略带口吃,在此群英荟萃之地,更显局促。
“肃静!验明正身,依次入场!”监临官贾逵声如洪钟,南军士卒肃立,气氛瞬间森严。搜查考篮,核验文书,一切井然有序,无人敢在此刻造次。
司马懿平静入场,找到自己的号舍安坐。邓艾则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走入这决定他命运的场所。
钟声响起,贡院大门轰然关闭。陈群率众考官焚香告天,以示至公。试卷下发,当司马懿看到那关乎天下大势的策论题时,眼中精光一闪,并未急于动笔,而是闭目沉思,谋定后动。邓艾看到题目,先是心头一紧,随即想到自己在屯田时对农政、水利的观察,以及对时局的思考,慢慢沉下心来,开始研磨构思。
杨修则是才思泉涌,下笔千言,文章华美,论点鲜明。考场之内,唯有笔墨沙沙,数千人的命运在此刻悄然分野。
贾逵与赵俨亲自巡视,目光如鹰隼。曾有一考生企图以袖中小抄舞弊,被当场擒拿,剥去巾衫,逐出考场,并宣告终身禁考。此举震慑全场,再无敢犯者。
三日之后,考试结束。接下来的糊名、誊录、阅卷,在陈群的主持下,严格而高效。阅卷室内,对于几份出色的策论,争论尤为激烈。
“此文沉稳老练,对先稳荆北、全力图吴之策分析入木三分,步步为营,深得庙算之妙,当为首选!”一位考官盛赞司马懿的试卷。
“不然,此文虽略显朴拙,然其言‘工坊之利在于积微,科举之功在于通滞’,见解独特,尤其对屯田、水利之论,数据详实,非亲身经历不能为,实乃实务干才!”另一位考官则对邓艾的试卷青睐有加。
而杨修华彩斐然的文章,虽也备受称赞,但在几位核心考官看来,其论略显空泛,锐气有余而沉稳不足。
经过反复评议,名次最终排定。拆开糊名时,陈群看到那个陌生的名字——邓艾,竟能力压众多名门之后,高居前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更深切地体会到袁绍力排众议推行科举的深远意义。
四月放榜之日,承天门外万头攒动。当礼部官员将黄榜高高张贴,结果瞬间引爆全场。
“一甲头名状元——河内司马懿!”
“一甲第二名榜眼——南阳邓艾!”
“一甲第三名探花——弘农杨修!”
榜单一出,举世皆惊!司马懿高中状元,尚在情理之中。但榜眼邓艾,是何许人也?竟能力压才名满天下的杨修?寒门子弟,真的凭借几张试卷,一步登天了?!
人群中,司马懿看着自己的名字,脸上并无太多喜色,眼神反而更加深沉。邓艾则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力揉了揉,确认那真是自己的名字时,一股巨大的热流涌遍全身,激动得浑身微微颤抖,连那轻微的口吃似乎都加重了。杨修看着榜单,脸上的笑容彻底凝固,袖中的拳头悄然握紧。
紫宸殿内,庄严肃穆。袁绍高坐,重臣环列。新科进士们躬身觐见。
袁绍首先看向司马懿:“司马仲达,汝之策论,老成谋国。然步步为营,是否会贻误战机?”
司马懿从容应对:“王爷,稳胜优于险胜。积小胜为大胜,乃王霸之基。”
袁绍不置可否,目光转向紧张得额头冒汗的邓艾:“邓士载,不必紧张。孤观汝文,于屯田水利,见解颇深。若委汝一方之事,当以何为先?”
邓艾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话语连贯:“回……回王爷!必……必以……兴修水利……为……为先!水……水利兴,则……则旱涝保收,粮……粮秣充盈,方……方能用兵无虞!”话语虽结巴,但意思坚定明确。
袁绍闻言,眼中露出赞赏:“好!务实之才!孤就需要这样能从实处着手之人!”
最后,他问杨修:“杨德祖,才学之外,汝可知为政之要?”
杨修此时已调整好心绪,朗声道:“在于明势,知进退。”
袁绍淡淡一笑,未再多言。
殿试结束,袁绍当庭宣布任命,擢升司马懿、邓艾、杨修等进入尚书台或各部曹历练。并对陈群、贾逵、赵俨等考务官员大加封赏。
退朝后,袁绍与心腹漫步。
荀彧道:“司马懿深沉,邓艾务实,杨修机敏。科举所得,果然各异其趣。”
郭嘉轻笑:“邓艾这类人才,非科举不能拔擢于草莽。王爷此制,已见奇效。”
曹操颔首:“接下来,便是如何用好这三柄不同的利剑了。”
袁绍望着殿外广阔的天地,豪情万丈:“天下之才,已入吾彀中矣!科举既开,根基乃固!下一步,便是将这大业,推向江南!”
科举取士,如同在旧世界的壁垒上轰开了一道巨大的缺口,寒门之士看到了曙光,而时代的洪流,也因这崭新的制度,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不可阻挡。司马懿、邓艾这些名字,自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