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城的秋夜,寒意渐浓。监军府的书房内,烛火通明,荀攸与袁谭相对而坐,案几上铺展着一幅详尽的琅琊地形图。窗外不时传来巡夜士兵整齐的脚步声,为这个不眠之夜平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公子请看,荀攸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琅琊城依山傍海,易守难攻。萧建虽死,但城中仍有守军三千,更有臧霸部曲驻扎在城外五十里的营寨中。
袁谭凝神细看,眉头微蹙:若强攻琅琊,臧霸必来救援。届时内外夹击,我军危矣。
正是如此。荀攸赞许地点头,所以攸以为,此战关键在于一个字。要在臧霸反应过来之前,一举拿下琅琊。
这时,郭图捧着几卷竹简匆匆而入:公达,公子,细作传来消息,琅琊城内果然有变。
他展开竹简,语气凝重:陈珪已经派其子陈登前往琅琊,意图接管城防。更麻烦的是,据闻吕布旧部陈宫、高顺等人,此刻正在臧霸营中做客。
袁谭闻言一惊:陈宫、高顺?他们怎么会与臧霸搅在一起?
荀攸沉吟道:此事倒也不难理解。陈宫素来善于审时度势,必是想借臧霸之力在徐州立足。不过...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或许反而是个机会。
次日清晨,监军府正堂内将星云集。徐晃、太史慈、蒋奇、吕威璜等将领分列两侧,人人神情肃穆。荀攸端坐主位,袁谭与郭图分坐左右。
诸位,荀攸开门见山,琅琊之变,战机已现。但强攻不可取,缓攻失良机。攸有一计,或可破局。
他示意侍从抬上一具精致的沙盘,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琅琊周边的山川地势。
此计可分三步。荀攸手持竹杖,点在沙盘上的一个隘口,第一步,声东击西。由子义率领轻骑两千,大张旗鼓佯攻东莞,做出要切断琅琊与徐州联系的态势。
太史慈立即领会:末将明白,此举是要让陈登以为我军意在围城打援。
正是。荀攸赞许地点头,竹杖移向海边,第二步,暗度陈仓。公明率精锐五千,趁夜从海路绕到琅琊后方,在日照港登陆。
徐晃凝神细看沙盘:从此处登陆,到琅琊只有一日路程。但如何避开敌军耳目?
荀攸微微一笑:这就是第三步,里应外合。他看向郭图,公则,你在琅琊城中的内应,可已安排妥当?
郭图自信满满:图已联络好萧建旧部司马赵昱,他愿意为内应。只待我军兵临城下,他便开城相迎。
袁谭一直在认真倾听,此时忽然开口:先生此计甚妙,但谭有一虑。若臧霸识破我军意图,提前出兵,如之奈何?
荀攸眼中闪过赞赏之色:公子所虑极是。所以还需要一支疑兵,在臧霸营寨附近活动,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他看向蒋奇:此事就交给蒋将军。你率领本部兵马,在臧霸营外十里处扎营,多设旌旗,每日操练,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
蒋奇抱拳领命:末将明白!
计议已定,众将纷纷领命而去,唯独袁谭留在堂中。
公达先生,袁谭诚恳地说,谭此番来青州,是为历练。如此大战,岂能安居后方?请先生准许谭随军出征。
荀攸沉吟片刻:公子欲往何处?
袁谭走到沙盘前,指向琅琊城西的一处山谷:谭愿率领一千兵马,在此设伏。若臧霸果然来援,可在此截击。
荀攸仔细查看地形,只见那处山谷形如口袋,确实是设伏的绝佳地点。但他仍然有些犹豫:公子初次临阵,就独领一军,恐怕...
先生放心。袁谭坚定地说,谭虽年轻,但也读过兵书,习过武艺。况且有蒋义渠、赵睿二位将军相助,必不会误事。
郭图在旁劝道:公达,既然公子有此决心,不如成全了他。况且此战若胜,对公子在军中的威望也大有裨益。
荀攸思索良久,终于点头:既然如此,公子可领一千精兵前往。但切记,若事不可为,当以保全实力为上。
袁谭大喜:多谢先生!谭必不辱命!
是夜,平原城内兵马调动,却悄无声息。太史慈率领两千轻骑,人衔枚,马裹蹄,趁着月色向东莞方向疾驰而去。与此同时,徐晃的五千精锐则分批登上早已备好的战船,借着夜幕的掩护驶向大海。
袁谭站在城楼上,目送着大军离去。秋夜的凉风拂面,他却感到热血沸腾。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独当一面,肩上的重担让他既紧张又兴奋。
公子,兵马已经点齐。蒋义渠快步上前禀报。
袁谭转身,看着整齐列队的一千精兵。这些士兵都是他从黎阳带来的老兵,个个神情坚毅,装备精良。
出发!袁谭翻身上马,低声下令。
队伍悄无声息地开出城门,向着预定的伏击地点前进。袁谭在心中默默回忆着荀攸的嘱咐:伏击之道,在于隐忍。非到最佳时机,绝不可轻举妄动。
次日正午,太史慈的骑兵突然出现在东莞城下。旌旗招展,尘土飞扬,俨然是大军压境的态势。
东莞守将大惊失色,急忙紧闭城门,同时派出快马向琅琊求援。
太史慈按照预定计划,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在城外来回驰骋,制造更大的动静。他特意命令士兵多树旗帜,每隔一个时辰就击鼓呐喊,做出即将攻城的姿态。
消息传到琅琊,刚刚入城的陈登果然中计。他立即下令全城戒严,同时派人向臧霸求救。
将军,东莞告急!传令兵跪在臧霸帐前,太史慈率领大军围攻东莞,琅琊危在旦夕!
臧霸正要发兵,旁边的陈宫却拦住了他:将军且慢!此事恐怕有诈。
高顺也道:末将观察多日,平原方向的袁军并无大规模调动的迹象。太史慈此举,恐怕是声东击西。
就在这时,探马来报,说发现蒋奇部在营外十里处扎营,兵力不明。
臧霸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先按兵不动,待查明敌情再说。
就在臧霸犹豫之际,徐晃的五千精锐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日照港登陆。士兵们弃舟登岸,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山间小路直扑琅琊。
将军,前面就是琅琊西门。向导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墙。
徐晃观察着城防情况,只见城头上守军稀疏,显然主力都被调往东门防备太史慈。
传令下去,全军休息一个时辰。待天色全黑,立即攻城!
夜幕降临,琅琊城头点燃了火把。守军经过一天的紧张,都有些疲惫。谁也没有注意到,一支精锐部队已经悄悄摸到了城下。
三更时分,城头上突然亮起三盏红灯——这是赵昱发出的信号。
徐晃立即下令:攻城!
五千精锐如同猛虎出闸,迅速架起云梯,向城头猛扑。赵昱率领亲信打开西门,袁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不好了!袁军进城了!
喊杀声惊醒了沉睡的琅琊城。陈登从睡梦中惊醒,还来不及组织抵抗,就被徐晃生擒。
就在琅琊城破的同时,臧霸终于下定决心出兵救援。然而他刚刚离开营寨不久,就接到了琅琊失守的消息。
什么?琅琊已经丢了?臧霸大惊失色。
陈宫沉吟道:将军,现在回救琅琊已经来不及了。不如趁袁军立足未稳,夺回城池。
高顺却持不同意见:末将以为,袁军既然能如此迅速攻下琅琊,必有埋伏。不如暂且退兵,从长计议。
就在他们争论不休时,前方突然传来喊杀声。
报!前方发现袁军伏兵!
臧霸大怒:果然有埋伏!全军迎战!
然而当他率军冲入山谷时,却发现伏兵并不多。袁谭率领的一千精兵占据有利地形,用弓箭滚石阻击敌军。
不要慌!袁谭在乱军中大声指挥,蒋义渠守住左翼,赵睿守住右翼!
虽然兵力悬殊,但袁军占据地利,一时之间竟然挡住了臧霸的进攻。
就在这时,后方突然传来鸣金之声——是徐晃派来的援军到了。
臧霸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退兵。
清晨的阳光照在琅琊城头,袁字大旗迎风招展。城中的战火已经平息,徐晃正在安排防务,安抚百姓。
袁谭带着部队凯旋而归,虽然甲胄上沾满尘土,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公子此战立下大功。徐晃亲自出迎,若非公子及时阻击臧霸,我军恐怕难以如此顺利拿下琅琊。
袁谭谦逊地说:全赖公达先生妙计,谭不过是依计行事。
这时,荀攸和郭图也赶到了琅琊。看到城头飘扬的袁字旗,荀攸露出欣慰的笑容:一日破城,公子果然没有辜负主公的期望。
在接下来的军议中,荀攸特别表彰了袁谭的表现:公子初次临阵,就能沉着应对,阻击臧霸大军,实属难得。
袁谭起身道:此战之功,首推公达先生运筹帷幄,次推公明将军奇袭破城,子义将军佯攻惑敌。谭不过是尽本分而已。
他这番话赢得了在场众将的一致好评。徐晃、太史慈等人看向袁谭的目光中,都多了几分真正的认可。
战后清点,此战共俘获敌军两千余人,缴获粮草军械无数。更重要的是,拿下琅琊这个战略要地,为下一步经略徐州打下了坚实基础。
夜幕再次降临时,袁谭独自登上琅琊城楼。望着远处臧霸营寨的点点灯火,他心中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在青徐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而此刻,在臧霸营中,陈宫正对高顺低声说道:看来这位袁公子,比他父亲想象的要能干得多。或许,我们该重新考虑今后的去向了。
高顺默默点头,目光中流露出思索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