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颗“研究性”卫星在轨运行稳定,源源不断地向地面发送着信号。下一步,便是建立与之配套的地面接收网络,并将这超越时代的通讯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与服务。
在“启明集团”自有地块的一处相对僻静区域,一座卫星地面站拔地而起。数座巨大的白色抛物面天线,如同聆听宇宙的巨耳,对准了苍穹之上的特定方向。站内机房,机柜林立,指示灯如繁星般闪烁。由张晓明亲自设计的信号处理器和交换中枢正在全速运行,处理着来自数万公里高空的微弱信号。
几乎在卫星入轨、地面站建成的同时,政府的相关通讯管理部门和军方的代表,几乎是联袂而至。
卫星的突然出现,虽然被官方定性为“某项秘密航天计划的成果”,但其强大的通讯能力,尤其是尤启明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民用化”前景,牵动了太多敏感的神经。
会谈直接在“启明塔”顶层的保密会议室进行。来自邮电总局和国防科工委的几位领导面色严肃,而军方代表则是尤启明的老熟人——黄将军,以及一位负责通讯保密工作的刘大校。
“尤启明同志,”邮电总局的王局长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审视,“你们集团在通讯技术上的突破,令人惊叹。但卫星通讯事关国家主权与信息安全,非同小可。你们计划如何运用这项技术?”
尤启明早已准备充分,他示意张晓明调出演示画面,从容不迫地解释道:“各位领导,我们发射的这几颗,主要是技术验证和科学研究卫星,旨在探索新型通讯模式,并为我国未来自主建设通讯卫星网络积累经验。”
他巧妙地避开了卫星来源的敏感问题,将话题引向应用。“目前,基于这些卫星的通讯能力,我们成功研发出了新一代便携式通讯设备。”他拿出了已经准备好的几台工程样机——那款设计超前、线条流畅的手机。
“我们称之为“手持式卫星电话”,简称“手机”。”尤启明将手机的功能,如拨号通话、存储号码、查看简单信息等,向在场领导做了演示。尽管已经有所心理准备,亲眼看到如此小巧的设备能够实现远程无线通话,还是让邮电总局的几位领导震惊不已。
“这……这技术太先进了!”王局长接过手机,仔细端详,爱不释手,但随即眉头又皱起,“但是,如此便利的通讯工具,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信息泄露和通讯混乱。按照现行规定,此类设备绝不能无序投放市场。”
“王局长所言极是。”尤启明立刻接话,“我们完全理解并支持国家的管理规定。我们的设想是,由“启明集团”与邮电总局下属的相关单位,合资成立一家专业的“星际通讯公司”,负责运营这套卫星通讯系统,以及手机的生产、分配和管理。”
他详细阐述方案:“首批手机,将严格限定使用范围和对象。主要配发给重要政府机关、核心科研院所、大型骨干国企的关键岗位人员,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门。每1台手机都将进行实名登记,接入专用的通讯网络,由合资公司统一监控和管理,确保通讯活动在可控范围内。”
这时,刘大校沉声开口,问题直指核心:“尤总,这套通讯系统的保密性如何?如果我们军方考虑采购,能否确保通讯内容不被窃听、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