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初的临江,清晨的寒风裹着尘土掠过城郊化肥厂,却吹不散厂里的热烈气氛。主厂房外,工人和技术骨干们围着临时搭建的操作台,手里攥着搪瓷缸子,目光都锁在厂房门口——今天是磷酸二铵生产线试生产的日子,也是这条先进的设备落地临江后,第一次真正运转。
尤启明穿着深灰色工装,袖口别着“启明集团”的金属徽章,正对着中控屏做最后的检查。张晓明站在一旁,手里攥着设备参数表,额角渗出细汗:“老板,机器人已经完成萃取塔、反应釜的预热,管线压力稳定在0.8mpa,符合启动标准。”
“原料准备的怎么样?”尤启明抬头问,目光扫过厂房外的原料罐区——韩江昨天刚协调红星磷矿送来的第一批磷矿石,硫酸厂的槽罐车也连夜把酸液卸进了专用储罐。
“磷矿石粉碎后粒径控制在200目,硫酸浓度按设计要求调到93%,都在仓库待料了。”韩江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两份检测报告,“矿上和硫酸厂都出了合格证明,质量应该没问题。”
这时,尤继武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他今天没穿干部服,换了身和工人一样的灰色工装,胸前别着的钢笔,却透着干练。“董作舟省长特意让我带话,试生产要是成了,省里给咱们化肥厂记头功!”他走到中控屏前,目光落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上,眼神的专业劲丝毫不输张晓明——自从接受了脑机接口输入后,化工领域的知识如同刻进了他的大脑,连“启明集团”内部的设备参数手册,他都能倒背如流。
“老爸,您来的正好,马上启动进料程序。”尤启明按下中控台上的绿色按钮,厂房里立刻传来了机器人的运转声——负责送磷矿石的机械臂精准抓取原料,通过传送带送进萃取塔;硫酸储罐的阀门缓缓打开,酸液沿着耐腐蚀管线流向反应区,整个流程井然有序。
中控屏上各项数据稳步跳动:“萃取塔温度升至80度,搅拌转速300r\/min,磷酸浓度检测值逐渐攀升至28%。
“成了!”一名工人忍不住欢呼,周围的人也跟着鼓掌,
连黄副局长都笑着点头:“这机器人就是厉害,比咱们工人操作稳多了!”
可就在这时,中控屏突然跳出一串红色警报——氨化反应釜ph值异常,检测值8.2(标准值7:5-7:8)”“成品颗粒度超标,合格率仅65%”。
张晓明脸色一变,立刻调出反应釜的实时画面:釜内的料浆泛起异常的白色泡沫,原本该均匀的颗粒此刻却结成了小块。
“怎么回事?”尤启明皱起眉,
张晓明已经冲了出去:“我去查反应釜的氨气供应量,可能是阀门出了问题!”
韩江也跟着起身,“我去检查原料输送管道,看是不是堵了!”
厂房里瞬间紧张起来,工人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围着反应釜议论纷纷。
黄副局长急得直搓手:“这要是出了岔子,可怎么跟省里交代?”他喃喃的说道。
尤继武却没惊慌,他盯着中控屏上的历史数据,手指在屏幕边缘轻轻敲击,眼神专注的像在拆解精密仪器——他脑中快速调取化工反应的原理知识,拿起笔记本电脑,试着模拟不同参数下的反应结果。
“不是设备的问题。”尤继武突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透着一股自信,“你们看,萃取塔的磷酸浓度虽然到了28%,但电导率比标准值高了0.3S\/m,这说明原料里有杂质。”他转头看一下韩江:“把磷矿石和硫酸的检测报告给我,要原始数据,不是矿上和硫酸厂给的合格证明。
韩江愣了一下,赶紧跑回办事处取报告。张晓明这时也回来了,他满头大汗说:“氨气阀门没有问题,供应量精准,反应釜的搅拌也正常。”“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他看着尤继武,眼神里带着疑惑——在他印象里,尤市长对机械非常精通,好像没接触过化工技术,怎么他对化工技术这么了解?
很快,韩江拿着一叠纸跑回来,尤继武接过报告,快速翻到杂质检测项,手指停在“氧化镁含量百分之0.8”那一行:“就是这个!磷矿石里的氧化镁超标了,标准值不能超过百分之0.5。”他又翻到硫酸的报告:“硫酸浓度也差了一点,实际只有91.5%。而不是标称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