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八时,一辆黑色的“启明牌”轿车平稳的停在胜利修造厂的大门前。尤启明坐在主驾驶座上,刚推开车门就见黄厂长和黄承军站在传达室门口,手里还拿着一个笔记本。“启明,可算等到你了!”黄厂长,快步上前,握着尤启明的手,语气里满是急切,“晓明昨天就跟我说生产线都调试好了,就等你回来了。”
尤启明笑着点头,“黄厂长,误不了事儿,放心吧!”
尤启明跟着黄厂长和黄承军向办公楼走去,身后还跟着张晓明、陆风和韩江。
路上,张晓明低声汇报道:“底盘生产线和驾驶室生产线已各产出5套成品,发动机轮胎等零部件是现成的,总装线的传送带、吊装设备都已调试完毕,随时可以开工。”尤启明点点头,目光扫过厂区——原本老旧的厂房被装饰一新,门口挂着“拖拉机总装会战车间”的红色横幅,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正围着总装线做最后的检查。
走进黄厂长的办公室,刚坐下,黄承军就递来一杯热茶:“启明,你这一周没露面,厂里的人都盼着你呢。”
尤启明接过茶杯笑着解释道:“前几天去给黄老爷子设计发动机去了,耽误了点时间,不过总算没误事。”他从提包里掏出一张图纸,放在桌上:“这是800马力柴油机的设计图,等忙完拖拉机的事儿,我还得去向老爷子交差。”黄厂长和黄承军凑过来看,图纸上的参数标注的清晰详细,两人眼里都露出惊讶的神色——这发动机的性能,可比部队现在用的强多了。
“先不说这个,咱们聊正事。”董省长要求15天内生产出拖拉机,现在还剩三天,今天必须完成首台拖拉机的总装,明天开始批量生产。”
黄厂长立刻点头:“没问题!我已经把厂里的骨干都调来了,就等你指挥。”
尤启明看向黄承军,“黄科长,不对,现在应该叫你黄主任,怎么样?适应了你的新岗位了吗?”
黄承军感激地看了尤启明一眼,“启明,这件事还真得感谢你,开始我还认为自己也不懂技术,怕干不好。经过这段时间的技术课,特别是晓明给我开了几次小灶,我对拖拉机的生产工艺基本上都熟悉了。”
这时,黄厂长也笑着插嘴道:“启明,这段时间我一直也坚持听技术课,特别是晓明给开的几次小灶,给我们讲授的可都是核心的技术,这个在大课上是听不到的。现在我的业务水平提高的很快,再要让我和领导们讲拖拉机,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磕磕绊绊,一问三不知。”说完哈哈大笑。
尤启明笑着说道:“作为工厂的一把手,一定要懂业务,不要求你特别精通,但一些基本原理一定要弄清楚,您将来可能会调到工业局执掌全市的工业,甚至乐观的讲你可能会调任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你的眼界更需要开阔,必须了解我市的工业现状,也要了解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技术,起码要知道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哪里,这些我和晓明都可以教你。”
黄厂长虚心的点点头,他深知尤启明和黄晓明的水平,他们随便拿出一个技术来,都是国际顶尖的。看来自己想进步,还得紧跟尤启明的步伐。“启明,让你费心了!”
尤启明摆摆手,“黄厂长,你不必这样说,咱们都是一家人,以后有什么问题,你只管找我和晓明。”
上午9点整,总装车间里响起一阵清脆的哨声。尤启明站在总装线的起点,手里拿着扩音喇叭:“各位师傅,今天咱们要完成首台28马力“启明牌拖拉机”的总装任务,大家按之前的分工来,有问题随时找我、张工或者刘主任!”
尤启明的话音刚落,工人们立刻行动起来,Al们也各就各位——张晓明负责技术指导,陆风监控总装线的设备运行,韩江则准备随时处理零部件的适配问题。
总装线的起点,1台灰色的底盘被传送带送了过来,刘广生指挥着工人用吊装设备将底盘固定在支架上,黄承军则拿着扳手仔细检查底盘的螺栓是否拧紧。”
“启明,发动机来了!”一名工人喊道。
只见1台银色的发动机被运到车间,尤启明上前查看,确认型号无误后朝吊装师傅点头:“慢点放,对准传动轴的接口。”
发动机被稳稳的吊到底盘上,张晓明立刻上前,用激光校准仪对准接口处:“往左调两毫米,再往下一点。”吊装师傅按照指令微调,直到张晓明点头:“可以了。”工人们立刻围上来,用螺栓将发动机固定在底盘上,扳手拧紧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每一颗螺栓的扭矩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多1分会断,少1分会松,Al们的传感器能精准捕捉到扭矩数据,确保没有误差。
传送带继续向前,到了安装驾驶室的工位。陆风早已将驾驶室调整到最佳角度,吊装设备将驾驶室吊到底盘上方,黄承军站在一旁,指挥工人对准连接点:“再往后挪一点,对,就是这!”驾驶室落下时与底盘的接口严丝合缝,工人们立刻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张晓明则蹲在驾驶室里检查方向盘、仪表盘的线路连接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