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那份关于“普罗米修斯”项目的匿名泄露文件后,姜知夏的生活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表面上看,她依旧按部就班地为即将到来的IUpt全球总决赛做着最后的冲刺,但内心深处,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风暴。那些冰冷的公式、异常的数据和隐晦的警告,像幽灵一样日夜缠绕着她,让她对江屿白所处的险境有了更加具体和惊心动魄的认知。
她将那份文件视为潘多拉的魔盒,既危险,又充满了诱惑。她不敢轻易示人,甚至不敢在联网的电脑上深入研究,只能利用深夜在物理隔绝的环境下,像破解密码一样,一点点啃读、分析。她发现,文件中提到的“异常数据”与她正在准备的决赛课题——量子通信中的退相干问题——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深层次的联系。那不仅仅是技术细节的关联,更像是指向了某种基础物理层面的、尚未被完全认知的规律或……风险。
这个发现让她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她可能触及到了一个极其前沿的领域;恐惧的是,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她无法想象的巨大漩涡。她想起了文件最后的警告:“涉足过深,恐引火焚身。”
但姜知夏没有退缩。相反,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在她心中燃烧起来。她意识到,如果她想要真正理解江屿白面临的困境,甚至在未来某一天有能力帮助他,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围观望。她必须深入进去,用她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验证,哪怕这意味着要踏入雷区。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修改决赛的陈述方案。不是颠覆性的改变,而是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她从那份“泄露”文件中获得的启发和疑问。她要利用IUpt这个国际性的舞台,以一种看似纯粹的学术探讨方式,抛出那些“异常”的信号,试探外界的反应,也向可能隐藏在暗处的窥探者,发出一个无声的宣告——她,姜知夏,并非一无所知,也并非任人摆布的棋子。
这是一种极其冒险的举动,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甚至危险。但她权衡再三,认为在全球顶尖学者和媒体的注视下,这反而是相对安全的一种试探方式。她要化被动为主动,将潜在的威胁,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契机。
接下来的日子,她更加废寝忘食地工作。她重新梳理了团队的方案,将那个基于“预测-校正”的动态反馈模型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并特意在理论推导部分,引入了一个与“泄露”文件中描述的“异常”现象高度相关的、开放性的假设性讨论。她没有直接引用任何敏感信息,而是将其转化为一个合乎逻辑的学术猜想,嵌入了严谨的论证链条中。
她的队友和指导老师起初对她的修改有些疑虑,但姜知夏用极其扎实的理论推演和模拟数据说服了他们。她展现出的那种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力和敢于挑战未知的勇气,让团队最终选择了支持她。
八月底,IUpt全球总决赛在德国慕尼黑如期举行。会场设在宏伟的德意志博物馆会议中心,来自全球近三十个国家的顶尖队伍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精英荟萃的紧张与兴奋。镁光灯闪烁,不同语言的交流声此起彼伏。
姜知夏站在后台,透过幕布的缝隙望着座无虚席的会场。她的心跳平稳而有力,手心干燥,眼神清澈而坚定。她没有像以前那样感到紧张或不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即将踏上战场的冷静和决绝。她整理了一下深蓝色的西装套裙,深吸了一口气。
当主持人念到中国队和她的名字时,姜知夏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了那个举世瞩目的演讲台。灯光聚焦在她身上,台下是无数双代表着全球物理学界最高智慧的眼睛。她微微鞠躬,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然后落在大屏幕上。
她的陈述开始了。流利而精准的英语,清晰严谨的逻辑,配合着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将那个复杂而创新的主动补偿方案娓娓道来。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和力量。当她讲到核心的动态反馈模型时,台下开始出现细微的骚动和赞叹声。几位资深评委频频点头,露出欣赏的神色。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然而,当陈述进入最后一部分——关于模型潜在局限性和未来拓展方向的开放性讨论时,姜知夏的语气微微一顿,眼神变得格外深邃。她切换了一张新的幻灯片,上面展示的是一个更加抽象和深刻的物理图像,旨在解释模型中那个关键参数可能存在的、超出经典框架的物理意义。
“我们的模型,在现有理论框架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的声音清晰而沉稳,“但我们在模拟和初步实验中,也观察到一些……有趣的、难以用现有理论完美解释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s)。这些效应,或许暗示着在强关联和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信息退相干的过程可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非平庸的拓扑保护机制,或者……某种我们尚未认知的、更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
她并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数据来源,而是将问题提升到了一个纯粹的理论猜想层面。但她的措辞,尤其是“边缘效应”、“非平庸的拓扑保护”这些词语,与“普罗米修斯”泄露文件中描述某些“异常”时所用的术语,存在着惊人的、只有深入那个领域的人才能察觉的相似性!
她一边阐述,一边敏锐地观察着台下评委和观众的反应。大部分人都露出了思考的神情,显然被这个新颖的猜想所吸引。然而,在评委席的角落,一位来自瑞士某研究机构的、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惊讶和……凝重?虽然转瞬即逝,但姜知夏捕捉到了。
她的心猛地一跳!有反应!这个人……可能知道些什么!
她不动声色,继续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推进她的论述,将那个猜想包装成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她的陈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答辩环节,她从容应对了各种刁钻的问题,始终保持着学术探讨的基调,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整个过程中,她表现得像一位纯粹沉浸在学术探索中的年轻学者。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刚才那短短的几分钟,她完成了一次多么大胆的试探和宣言。她向那个可能存在的、隐藏在暗处的观察者,亮出了她的牌:她在关注这些领域,她在思考这些问题,她……不是可以轻易被忽视或操控的对象。
决赛结果公布,中国队凭借出色的整体表现和姜知夏个人惊艳的陈述,获得了全球总决赛的银牌!当姜知夏和队友们站在领奖台上,接过奖牌和证书时,台下闪光灯亮成一片。她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但眼神却透过镜头,望向了更远的地方。
她知道,这场胜利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块奖牌。这是她个人能力的一次重要证明,也是她向未知命运发起的一次主动挑战。
颁奖典礼结束后,在会场外的交流区,姜知夏正在和队友们接受几家国际学术媒体的采访。这时,那位在答辩环节表情有过细微变化的瑞士老教授,缓缓走了过来。
“姜同学,恭喜你,非常精彩的报告。”老教授用带着德语口音的英语说道,语气温和。
“谢谢您,教授。”姜知夏礼貌地回应,心跳微微加速。
“你最后提到的关于‘边缘效应’和拓扑保护的猜想,很有意思。”老教授看似随意地评论道,“这个方向,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有几个小组也在做相关的研究,或许未来有机会可以交流。”
他提到了Eth!江屿白所在的地方!
姜知夏保持着镇定,微笑道:“非常感谢您的肯定,Eth是世界顶级的学府,我很期待未来的学术交流机会。”
老教授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眼神中似乎有某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便转身离开了。
望着老教授离去的背影,姜知夏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简短的对话,看似平常,却像一种无声的确认。她感觉到,自己抛出的那颗石子,确实在某个深潭中,激起了涟漪。
当天晚上,回到酒店,姜知夏打开加密邮箱,发现了一封新的匿名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个附件,文件名是【watch Your back】。
姜知夏点开附件,里面是一张经过处理的、有些模糊的新闻照片截图,正是她在领奖台上接过银牌的画面。照片被用红圈标注了出来,圈住了观众席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坐着一个戴着鸭舌帽、看不清面容的男人。
一种冰冷的寒意瞬间从脊椎窜上头顶!她被监视了!即使在那个国际性的场合,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
恐惧再次袭来,但这一次,姜知夏没有慌乱。她反而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该来的,终究会来。她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她删除了邮件,清除了痕迹。然后,她走到窗边,望着慕尼黑璀璨的夜景,眼神坚定如铁。
这场舞台上的宣言,她赢了学术上的认可,却也引来了更直接的注视。前方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她知道,从她决定站上那个舞台、发出自己声音的那一刻起,她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她必须继续前行,变得更加强大,直到有一天,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有能力去照亮那个在黑暗中独行的人的前路。
远在苏黎世的江屿白,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慕尼黑的这个夜晚,那个他拼尽全力想要保护的人,已经以一种他无法想象的方式,闯入了风暴的边缘,并勇敢地划亮了一根火柴。微光虽弱,却足以照亮她前行的脚步,也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成为穿透迷雾指引他的一颗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