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清河未来之星”名单公示期满,顺利通过。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启动仪式后,30名来自不同领域、背景各异的年轻干部,怀揣着憧憬、忐忑与干劲,奔赴市委组织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实践锻炼岗位。这并非简单的岗位轮换,而是旨在补短板、强弱项、长才干的针对性安排。
博士选调生王哲,理论功底扎实,机关经验丰富,但相对缺乏独立处理复杂基层矛盾和驾驭全局的历练。他被任命为北山县柳川镇党委副书记(挂职)。柳川镇位于清河市北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信访压力不小,正是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硬骨头”。
海归博士秦朗,专业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但对国情、市情特别是基层运作逻辑了解不深。他被派往市工信局下属的“绿色矿业技术推广中心”担任副主任(挂职),主要任务是协助将研发中心的先进技术,向县区传统矿山企业推广,这是一项需要极高沟通协调能力和政策理解能力的“拓荒”工作。
其他入选干部,也分别被派往信访维稳、重点项目、开发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关键一线岗位。
王哲报到第一天,就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镇政府办公楼略显陈旧,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思维模式相对固化。他分管的环保、信访维稳等工作,更是矛盾焦点。一件拖了多年的矿区周边村民因农田污染补偿问题集体上访的积案,就摆在了他的面前。村民情绪激动,企业推诿扯皮,相关政策界限模糊。他组织了几次协调会,各方吵得不可开交,进展甚微。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他对着厚厚的卷宗,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迷茫,一度怀疑自己所学能否解决这些具体而微的难题。
秦朗的挑战则来自另一个维度。他满怀热情地带着技术方案,去拜访一家县属国有矿山企业,推介原位生物萃取技术。企业负责人客气地接待了他,但一听需要投入改造资金、可能影响当期产量,便面露难色,婉转地表示:“秦博士,技术是好啊,但我们小厂子,经不起折腾,还是先用着老办法稳妥。”接连碰了几次壁,秦朗才意识到,光有技术优势不够,还必须理解企业的现实顾虑,找到利益结合点,并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
挫折感在所难免。但“未来之星”计划并非一放了之。江辰推动建立的“双导师制”发挥了作用。王哲的市级导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法委副书记,在他困惑时点拨他:“基层问题,不能光靠法律条文和文件,要带着感情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也要善于借助老同志、村干部的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老同志的经验,是基层工作的“活字典”,他们教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解题思路”。秦朗的导师是分管工信的副市长,指导他:“推广新技术,要算好经济账,帮助企业争取改造补贴,降低风险,同时要打造样板,用事实说话。”
组织的关怀和导师的指导,给了他们信心和方法。王哲不再闭门造车,他脱下西装,换上运动鞋,带着驻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上访群众,坐在田埂上、炕头上听他们倒苦水,逐渐摸清了问题的历史脉络和核心症结。他协调环保部门重新检测,邀请农业专家评估损失,组织双方代表反复磋商,最终拿出了一个兼顾法、理、情的解决方案,成功化解了积案。过程中,他学会了倾听、耐心和务实,明白了导师告诉他的——“解决基层问题,“法”是底线,“理”是桥梁,“情”是钥匙,少些办公室里的“纸上谈兵”,多些田埂间的“促膝长谈”,矛盾自然能化解。”
秦朗调整了策略,他不再空谈技术,而是选择了一家有意愿但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作为试点,协助企业成功申请了市级技改专项资金,并带领团队驻厂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试点取得了显着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吨矿成本不升反降。成功的案例成了最好的广告,之前观望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来。秦朗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政策落地的复杂性和中国特色的市场逻辑。
其他年轻干部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历着类似的淬炼。有的在信访窗口直面社会矛盾,学会了沟通与疏导;有的在项目工地协调各方,锻炼了组织与掌控能力;有的在贫困村驻村帮扶,加深了对乡土中国的理解。
几个月下来,这批年轻干部皮肤晒黑了,嗓子说哑了,但眼神更加坚定,处理问题更加沉稳。他们褪去了书生气,增添了泥土味;减少了理想化,增加了现实感。他们在扎根基层的苦与乐中,真正开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从“知识型”干部向“能力型”干部转变的关键一步。
江辰通过组织部门的定期汇报和不定期的直接交谈,密切关注着这些“星”的成长。他欣喜地看到,实践的磨砺正在让他们迅速成熟。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更严峻的考验或许还在后面,但一支充满希望的后备军,正在清河这片热土上悄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