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市与国际矿业巨头必拓集团关于绿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字仪式刚刚落幕,送走了外宾和各方代表人员,市委书记江辰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日渐繁盛的城市景象,心中却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国际合作窗口的打开,国家标准制定话语权的争夺,无疑为清河的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但江辰深知,一切宏伟的蓝图,最终都还要靠人去实现。人才是第一宝贵资源,是城市竞争最核心的底气。清河能否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力量。
几天后,在例行市委常委会上,审议完近期重点工作后,江辰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关乎长远的议题。
“同志们,近期我们在产业转型和对外开放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绩,这令人鼓舞。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江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吸引了所有常委的注意,“我在想,五年后、十年后的清河,要靠什么样的人来引领和支撑?我们现在的干部队伍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能够适应未来更加复杂、更加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他示意工作人员将一份提前准备好的简要提纲分发给在座的各位常委。“基于此,我考虑,在前期‘墩苗计划’的基础上,启动一个升级版的系统性年轻干部培养工程,暂定名为‘清河未来之星’计划。其核心目标,不是简单地把年轻干部放到基层‘镀金’,而是要构建一个‘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重点是将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经受锤炼,尤其是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复杂矛盾,在实践熔炉中‘淬火成钢’。”
他具体阐述道:“这个计划,设想分批次选拔一批‘80后’‘90后’的优秀干部,进行为期两到三年的重点培养。选拔要打破论资排辈,注重实绩潜力和专业能力;培养要实行‘双导师制’,由一名市级领导和一名业务专家共同指导;使用要大胆放手,对经过实践检验特别优秀的,可以突破常规提拔使用,放到关键岗位。我们要为清河的未来,储备一批真正懂业务、善管理、有担当、接地气的战略后备人才。”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常委们都在消化这个颇具魄力的设想。
市长方远率先发言,他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江书记高瞻远瞩,重视年轻干部培养,我非常赞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实是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不过……”他略作停顿,“这样大规模、快节奏地提拔使用年轻干部,社会舆论会怎么看呢?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心中会不会有想法?虽然年轻人是有冲劲,但也可能存在经验不足、韧性不够的问题,一下子放到那么重要的岗位上面,万一出了纰漏,影响的可不只是个人,更是我们的事业。是不是可以步子稳一点,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再逐步推开?”
方远的顾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现实考量。担心步子太大引发内部不平衡,担心年轻干部扛不住压力带来风险。
统战部长接过话头:“方市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另外,选拔标准如何量化?如何确保公平公正,避免‘拼爹’、‘打招呼’?这些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都需要非常审慎的制度设计。”
组织部长则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江书记的思路很有前瞻性。我们可以考虑将计划更加体系化,比如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明确不同阶段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强化过程管理,不是一选了之,而是要动态跟踪、严格考核、能进能出。”
江辰认真听取着每一位常委的意见,他明白,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远超一项具体的经济项目。它触动的是更深层次的利益格局和观念壁垒。
“各位同志的意见都很中肯,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江辰总结道,“正因为重要且敏感,我们才更要下定决心,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方市长担心的风险和平衡问题,正是我们需要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规避和解决的。我们不能因为怕风险就不作为,也不能因为求平衡就墨守成规。老同志的经验是宝贵财富,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年轻干部的成长也需要空间和舞台,这是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
他目光坚定地看向组织部长:“请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立即着手研究制定‘清河未来之星’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重点围绕选拔标准、培养路径、考核机制、使用原则等核心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和周密设计。方案要经得起推敲,要体现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也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和激励性。方案成熟后,提交常委会审议。”
他最后强调:“这项工作的推进,态度要坚决,方法要科学,步骤要稳妥。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在清河,干事创业有舞台,成长进步有通道,优秀人才有盼头。这才是我们这座城市最持久的竞争力!”
常委会原则通过了启动“清河未来之星”计划研制的提议。消息不胫而走,立刻在清河市的干部队伍中激起了巨大波澜。有人摩拳擦掌,有人观望怀疑,也有人开始暗自活动。一场关于未来权力格局和人才选拔理念的深刻变革,悄然拉开了序幕。
“亲爱的书友们!给作者一点点写作动力,会发书评的朋友帮忙发个书评,后续输出更丰满高质量内容,感谢!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