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一片静谧,只有烛火偶尔爆出一两声轻微的噼啪声响。顾廷烨深邃的目光从案上的《知否札记》抬起,缓缓移向坐在对面的明兰。烛光在她依旧清秀的眉眼间跳跃,为她镀上了一层温暖而柔和的光晕,那目光沉静,带着完成夙愿后的坦然与宁静。
良久,顾廷烨才长长地、似乎带着无尽感慨地吁出了一口气。他伸出手,越过书案,紧紧握住了明兰放在膝上的手。那手掌不复年轻时的柔腻,却带着岁月赋予的温润与力量。
“明兰,”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情,打破了满室的寂静,“这《知否札记》,非金非玉,却是我顾氏门中,未来最可宝贵的传家之宝。其价值,远胜于我所挣下的任何爵位、田产、金银。”
他的评价如此之高,语气如此之肯定,让明兰微微一怔,随即眼中泛起了感动的泪光。她反手握住他宽厚的手掌,轻声道:“侯爷过誉了。不过是妾身一些琐碎念头,闲时记录,只盼孩子们将来不嫌啰嗦,能偶尔翻看一二,得些微启示,便心满意足了。”
“绝非过誉。”顾廷烨摇头,神色是前所未有的郑重,“廷烨一生,于朝堂,或可称能臣;于军中,或可谓良将。然,治国平天下之道,有史书典籍可循,有文武百官可议。而齐家育人,维系家族于不坠,传承良善之风于后世,其艰难微妙处,尤甚于前者。你这札记中所载,正是此中精髓。”
他指着那本册子,目光灼灼:“这里,有你持家数十载的经验得失,小至仆役管理、妯娌相处,大至家族长远规划、应对风波之策,皆是实实在在、经过事实验证的智慧,非空谈道理者可比。这里,有你教养儿女、乃至孙辈的心得体会,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品性,如何平衡关爱与规矩,字字珠玑,足以光照后人。这里,更有你身为女子,在这世间立身处世、保持清醒与尊严的独到见解,于家族中的女子,更是无价之明灯。”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深沉:“钱财田宅,可兴亦可败;权势爵位,可予亦可夺。唯有良好的家风、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应对世事的智慧,方能真正融入血脉,成为子孙后代行稳致远的根基,任谁也无法夺走。你这本札记,便是将我顾家如今这良好家风,其来源、其内涵、其践行之法,以你最真切的经验与感悟,具象化、系统化地留存了下来。此乃活水之源,而非死物之财。”
顾廷烨的这番话,可谓是将《知否札记》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并非仅仅出于夫妻情分而赞誉,而是真正从一个家族掌舵人的角度,看到了这本手札对于家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它补足了他作为男性家主,可能在细致入微的家族内部治理、子女心性培养等方面有所欠缺的视角,为顾氏家族的未来,提供了一份兼具高度与深度,且极具操作性的“传承指南”。
“我意已决,”顾廷烨继续说道,语气斩钉截铁,“此《知否札记》,当与我们所立之家训,一同作为我宁远侯府核心之传承。家训为纲,提纲挈领;札记为目,细致入微。二者相辅相成,方可保我顾氏门风不堕,慧命长存。将来,需择选品性端良、心智成熟的继承人,方可授予阅览,令其深研体会。而非束之高阁,沦为形式。”
明兰听着他如此郑重其事的安排,心中最后一丝不确定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深刻理解的欣慰与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她知道,顾廷烨是真正懂了,懂了她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心血与期盼。
“一切但凭侯爷做主。”她柔声应道,眼中泪光已然隐去,只剩下清澈的信任与安然。
顾廷烨看着她,目光柔和了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明兰,你常说自己不过是循着祖母的教诲,尽力而行。但在我看来,你早已青出于蓝。你不仅继承了盛老太太的智慧,更将其在你的人生中,在这宁远侯府的天地里,发扬光大,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更为开阔的道路。这本《知否札记》,便是明证。”
这一夜,“绍德斋”内的烛火亮了很久。顾廷烨与明兰就这本刚刚诞生的《知否札记》,以及家族未来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长谈。他们商定了将其珍藏于何处,何时、以何种方式示于后人,又如何确保其精神能被真正理解和践行。
当明兰最终将这本厚重的、凝聚了她数年心血与半生智慧的《知否札记》,亲手放入特制的紫檀木匣中,锁好之时,心中一片平静圆满。她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件,自认为最重要的大事。这份独特的财富,将带着她的温度、她的智慧、她的爱与期盼,穿越未来的漫长时光,静静地守护着她所深爱的家族,以及那些她或许无缘得见的后代子孙。
烛光摇曳,映照着并肩而立的两人,也映照着那个承载着无限未来的紫檀木匣。家族的篇章,因这份无价之传,翻开了新的一页,充满了更为沉静、更为深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