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岩导演的动作很快,在收到江城工作室肯定的初步意向反馈后,迅速敲定了《南山客》剧组的首次剧本围读会。地点选在了影视公司一间安静雅致的会议室,参与人员除了导演陆岩、编剧、制片等核心主创外,便是几位已经确定的主要演员,包括饰演中年失意主角的影帝梁辉,以及几位重要的配角演员。
江城在林婉的陪同下准时抵达——这个“准时”指的是不早不晚,刚好在约定时间的前一分钟踏入会议室,完美践行了他“不浪费额外时间等待”的省力原则。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一种属于文艺工作者的、略带沉静的气息。影帝梁辉坐在主位旁,气质沉稳,正与陆岩低声交谈着。其他几位演员也都正襟危坐,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剧本,神情专注,显然都对这次围读会极为重视。
江城的出现,像是一滴清水落入了浓茶之中,带来了一丝微妙的、与众不同的澄澈感。他依旧是那身舒适的便装,脸上是惯常的、没什么攻击性的慵懒。他没有刻意放轻脚步,但行走间自带一种奇异的安静。
陆岩看到他,眼睛一亮,立刻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并向其他人介绍:“这位就是江城,我们‘琴师’的扮演者。”
梁辉等人纷纷抬头,目光落在江城身上,带着好奇与打量。梁辉的眼神温和而深邃,带着前辈对后辈的观察;其他几位演员则或多或少流露出一些探究——对于这位以“综艺咖”和“古筝大神”身份横空出世、即将与他们同台演戏的年轻人,他们心中自有衡量。
江城对着众人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在林婉替他拉开的椅子上坐下。他面前也放着一份崭新的剧本,厚度让他几不可察地蹙了下眉。
围读会开始。
按照流程,从主角梁辉的段落开始,大家依次朗读自己的台词,并简单阐述对角色和场景的理解。梁辉的表演功底深厚,即使只是朗读,也充满了情绪的张力和画面感,将主角的迷茫、挣扎与追寻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他几位演员也表现专业,或激昂,或沉郁,都在努力贴近自己的角色。
会议室里回荡着或深沉或激昂的念白声,气氛严肃而投入。
轮到江城了。
他负责的段落,是主角第一次在南山的竹林深处,遇见正在溪边抚琴的“琴师”。场景静谧,对话玄妙。
江城拿起剧本,扫了一眼那段关于“琴师”出场的环境描写和神态动作提示,然后又看了看那几句简短的台词。
他没有像其他演员那样立刻进入“表演状态”,试图用声音塑造角色。他甚至没有调整坐姿,依旧是那副有些懒散的姿态。
然后,他用他那特有的、带着点平淡磁性的嗓音,不急不缓地,将那段描述和台词念了出来。
“白衣胜雪,倚石抚琴。眉目疏淡,似看非看……”
他的声音不高,也没有什么起伏,就像是在朗读一份产品说明书。
“……阁下心中有事。”(这是“琴师”对主角说的第一句话)
他的语气依旧平淡,不像是在询问,更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比如“今天天气不错”。
这过于“平淡”甚至显得有些“棒读”的演绎,让会议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凝滞。
一位年轻些的演员忍不住偷偷看了陆岩一眼,心想导演会不会喊停纠正。梁辉也微微挑眉,但眼神中更多是好奇而非否定。
陆岩却听得极其专注,他甚至微微向前倾了倾身体,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江城继续念着“琴师”后面那些充满机锋的短句:
“心若蒙尘,拂拭即可。何须远行千里,寻那未必存在的明镜台?”
“琴音自在我心,不在弦上。阁下所寻,亦当如是。”
他的语调依旧没什么变化,但不知为何,配合着剧本里那些玄奥的台词,这种极致的“平淡”反而生出一种奇异的说服力。仿佛他并非在“表演”一个超然的隐士,而是他本身就站在那个超然的位置上,俯瞰着剧中人的迷茫。
当他念完属于“琴师”的所有段落,放下剧本时,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预期的“指点”或“讨论”并没有立刻到来。
陆岩导演率先鼓起掌来,不是那种热烈的掌声,而是缓慢而有力的几下。
“好!”他看着江城,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江城,你这种处理……非常特别!”
他转向有些茫然的编剧和制片,兴奋地解释道:“你们发现没有?他没有刻意去‘演’那种仙风道骨,没有拿腔拿调。他就是用最自然的状态,去说那些话。但这种自然,反而让那些台词有了一种……根植于内的力量感!好像这些话不是编剧写的,而是他自己就这么认为的!”
编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推了推眼镜:“确实……我之前一直在琢磨,怎么让‘琴师’的台词不显得装腔作势。江老师这种念法,反而去掉了那种‘演’的痕迹,更贴近角色‘本自具足’的设定。”
梁辉也笑了笑,开口道:“很有意思。我坐在对面听,感觉不像是在对戏,更像是真的在向一位山中隐者请教。那种……嗯,疏离感和真实性,平衡得很好。”
其他演员闻言,再回味一下刚才江城那平淡无奇的朗读,似乎也咂摸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来。的确,如果换一个人用这种语调念这些台词,可能会被批评为“没感情”、“不走心”。但放在江城身上,放在“琴师”这个角色上,却意外地和谐。
江城对于众人的评价没什么反应,只是安静地坐着,仿佛他们讨论的是别人。
这时,陆岩像是想起了什么,对江城说道:“江城,关于‘琴师’抚琴的几个片段,剧本里只是简单标注了‘弹奏古曲,意境空灵’。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比如,想用哪首曲子?”
按照惯例,这种细节通常由导演和音乐指导决定,演员配合即可。但陆岩似乎很想听听江城的意见。
江城闻言,抬眼看了看陆岩,又低头翻了翻剧本中标注需要弹琴的几处情节。一处是初遇,一处是月夜开解主角,一处是结局时的余韵。
他思考了片刻(或者说,在脑中检索了一下哪些曲子比较省力且符合意境),然后开口,不是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让众人都有些意外的建议:
“初遇,用《酒狂》。”他顿了顿,补充理由,“外表懒散,心里明白。符合。”
“月夜,《鸥鹭忘机》。”理由更简单,“安静。合适。”
“结局……”他想了想,“不弹了。”
“不弹了?”编剧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
“嗯。”江城点头,用剧本里的一句台词解释,“‘琴音自在我心,不在弦上’。弹多了,累。不弹,更有味。”
会议室里再次安静了一下。
随即,陆岩猛地一拍大腿,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妙啊!太妙了!初遇《酒狂》,外狂内醒!月夜《忘机》,契合心境!结局留白,无声胜有声!江城,你这不是在演戏,你这是在给角色注入灵魂啊!”
他激动地转向编剧:“老李,听到没有?改!就按江城说的改!这几处音乐和细节调整,立刻落实到最终剧本里!”
编剧也连连点头,看向江城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和认同。
一场原本可能充满指导和修正的围读会,因为江城那看似“懒散”却直指核心的理解与建议,竟意外地变成了一场灵感碰撞和深度挖掘角色的研讨会。
当围读会结束,众人陆续离开时,梁辉特意走到江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而真诚:“小伙子,很有想法。期待和你的对手戏。”
江城只是点了点头:“嗯。”
回程的车上,林婉难掩兴奋:“城哥!您刚才太厉害了!陆导和梁影帝都对您赞不绝口呢!”
江城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闻言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厉害吗?
他只是说了他觉得最省力、也最符合逻辑的安排而已。
不过,看来这个“琴师”的角色,确实比想象中还要适合他。
至少,在理解角色和提建议这方面,不怎么耗能。
他默默地想。
进组拍戏,或许……真的可以尝试一下?
用那种,系统所说的,“方法论派(懒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