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室的构想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江城平静(且懒散)的心湖里并未激起太多涟漪,却在外界和工作室内部引发了实实在在的连锁反应。选址、注册、基础装修……这些琐事在林婉和赵伯的高效运作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而江城则安然享受着决赛后难得的、无人打扰的“赋闲”时光,主要活动范围限定于沙发、茶台和那张日益丰富的点心菜单。
然而,工作室要运转,光有老板和一位兼任多职的助理、一位退休会计是远远不够的。宣传、对接、日常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手。但招聘什么样的人,却成了一个微妙的问题。传统的、充满狼性精神和加班文化的娱乐圈从业人员,显然与江城工作室即将推行的“省力”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
就在林婉对着简历发愁时,一封颇为特殊的求职信,悄无声息地躺进了工作室的公开邮箱。
邮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堆砌过多的专业术语。发件人自称“林碗”,是江城的一位“前站姐”。
所谓站姐,即是明星应援站的管理者,通常由极具热情和组织能力的粉丝担任,负责追行程、拍图修图、组织应援等。而这位林碗,在邮件中附上了一个云盘链接,里面不是常见的简历pdF,而是她运营的江城个人应援站“江城糯米糍”在过去几个月的详细数据报告、她拍摄并精修过的江城照片合集,以及……几份针对江城目前舆论环境和未来发展路径的分析建议。
数据报告清晰展示了“江城糯米糍”从无到有、在数次舆论风波中如何引导粉丝理性应对、并成功将江城“真实”、“反内卷”特质转化为大众好感的历程。照片合集更是让林婉都感到惊艳——没有过度磨皮和夸张角度,而是精准捕捉到了江城在各种状态下的独特气质:阳光下慵懒喝茶的闲适、舞台上弹琴时惊鸿一瞥的专注、甚至是被镜头抓到偷偷打哈欠时的“丧萌”……每一张都仿佛在讲述故事,极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而那几份分析建议,则显露出了超越普通粉丝视角的敏锐和冷静。她指出江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复制的真实感”和“价值观输出”,建议工作室未来应避免将其打造成传统流量,而是强化其“生活艺术家”或“反内卷符号”的独特定位,合作选择上宁缺毋滥,重在调性契合。
邮件的最后,林碗写道:“……我认为,与其在远处用爱发电,不如走近一些,用更专业的方式,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真实’。我熟悉他的所有‘梗’与‘名场面’,理解并认同他那种‘怕麻烦’但总能歪打正着的生存哲学。我相信,我能成为连接他与外界的一座……不那么耗能的桥梁。”
这封与众不同的求职信,立刻引起了林婉的重视。她将邮件和附件资料整理后,汇报给了江城。
彼时,江城刚吃完一小碟“桂香村”新研制的、口感清爽的“薄荷绿豆糕”,正满足地眯着眼消食。他随意地扫了一眼林婉递过来的平板电脑,目光在那几张抓拍到他打哈欠和发呆的照片上停留了片刻。
“拍得……还行。”他给出了一个算是肯定的评价,至少没把他拍成瞪眼假笑的样板。
至于那些数据分析和建议,他没细看,太费神。
“她想来做宣传?”江城问。
“是的,城哥。看她的能力和……呃,对您的理解程度,我觉得挺合适的。”林婉谨慎地推荐,“而且她自己也提到了‘不那么耗能’,似乎很认同您的工作理念。”
“不耗能”这三个字,精准地戳中了江城的核心诉求。
“嗯。”他点了点头,“你看着办。”
于是,一次极其非常规的面试,在工作室临时的会客区(其实就是一张舒服的沙发和几个抱椅)进行了。
林碗本人看起来和她的邮件一样,清爽利落,带着点文艺气质,眼神明亮而坦诚,没有太多职场人的圆滑。她看到江城窝在沙发里的样子,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反而像是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自然地笑了笑。
面试官是林婉,江城作为“背景板”旁听,主要负责……吃新到的“核桃酥”。
林婉问了一些常规的专业问题,林碗对答如流,展现出了对新媒体运营和舆情管理的熟悉。
当林婉问到“如何看待加班”时,林碗的回答直接而干脆:“必要的时候可以,但反对无效内卷和形式主义加班。我认为高效完成工作比耗时间更重要,这也是我从江城老师身上学到的。”
她甚至半开玩笑地补充了一句:“而且,如果老板都准时下班了,员工好像也没什么理由非要留着吧?”
这话听得一旁默默啃核桃酥的江城,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嗯,有觉悟。
林婉又问了问她对于江城未来发展的具体想法。
林碗沉吟了一下,说道:“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去追逐热点,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热点。江城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宝库。他的每一次‘被动营业’,无论是弹古筝还是接代言,其实都是在输出一种价值观。我们要做的,不是过度包装,而是精准放大他这种特质,让它被更多同频的人看到和喜欢。比如,下次他再因为‘懒’上了热搜,我们或许可以顺势推一波‘反内卷’公益活动,或者联动一些真正倡导健康工作的品牌?”
她的思路,与江城那套“省力哲学”和系统的“被动营业”任务不谋而合。
面试接近尾声,一直没说话的江城,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核桃酥,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抬眼看向林碗,问了一个他真正关心的问题:
“如果,工作的时候想吃点心,”他指了指桌上那碟核桃酥,“会影响你吗?”
林碗愣了一下,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连忙摆手:“不会不会!反而可能……更有灵感?毕竟,‘桂香村’的点心也是我们江城老师Ip的一部分嘛!”
这个回答,让江城再次满意地点了点头。
能理解点心的重要性,很好。
面试结束,林碗离开后,林婉征询江城的意见。
江城言简意赅:“可以。她知道什么时候该干活,什么时候该吃点心。”
于是,江城个人工作室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前站姐、现宣传负责人林碗,就这样走马上任了。
她的入职,仿佛为工作室注入了一股奇妙的活力。她不仅精通粉圈生态和网络传播规律,更难得的是,她深刻理解并真心认同江城的核心价值。她编写的宣传文案,总能精准捕捉到江城的“梗”和神韵,轻松有趣,不刻意不油腻;她对接媒体和合作方时,不卑不亢,既能有效传达工作室“不加班、不内卷”的原则,又能巧妙地将江城的“懒”包装成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商业价值。
最重要的是,她真的能确保大部分工作在自己和林婉层面就高效解决,极少需要惊动到在沙发上“储能”的老板。
江城对于这位新员工的表现非常满意。
工作有人干了,麻烦有人挡了,点心还有人能一起分享了。
这员工,招得值。
他甚至大方地表示,以后“桂香村”送来的试吃新品,可以分给林碗一份。
而对林碗而言,从遥远的仰望到近距离的守护,从用爱发电到专业运营,能将爱好与事业结合,还能在一个如此“人性化”的环境里工作,简直就是梦想照进现实。
工作室的奇葩团队,至此,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