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策略的调整,逐渐产生了效果,虽然根本性的分歧依然存在,但省委内部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郑开叶感到,推动工作的阻力似乎变小了一些,至少,一些原本被卡住的具体事项,开始得以缓慢推进。
一天下班后,郑开叶接到朱煜昌从Y省打来的电话,朱煜昌在电话里哈哈大笑着说:“开叶老弟,听说你在d省跟吴老板斗法呢?怎么样,滋味如何?”
郑开叶苦笑道:“昌哥,你就别取笑我了,哪是斗法,是学习如何在大班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朱煜昌收起笑声,正色道:“跟你开玩笑的,d省的情况,我多少听说一些,吴政宏那个人,城府深,不好对付,不过,,硬碰硬肯定不行,我这边也差不多,一把手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现在也是讲究策略,多点开花,积小胜为大胜,重要的是,自己心里那盏灯不能灭,该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只是方法要灵活,有空多交流,咱们‘难兄难弟’互相取暖。”
放下电话,郑开叶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景,虽然前路依然挑战重重,但此刻他的内心比假期前要平静和坚定得多,文老的指点、父亲的开导、战友的鼓励,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层政治博弈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一把手的“对立”,或许将是一种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在这种常态下,找到推动事业前进的缝隙和支点。
返回d省后,郑开叶仿佛换了一个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常委会上就重大改革方案与吴政宏或持不同意见者进行正面交锋,也不再急于求成地推动全局性的政策出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沉稳、更为细致的工作方式,他的日程表上,调研、座谈、个别沟通的比重明显增加,目的地不仅是改革先锋济州市,更涵盖了像青市、泽市这样情况复杂、甚至阻力较大的地区。
第一站,他选择了青市,这座以传统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城市,是省委秘书长仝玉生和市委书记杨富岭的重要根基,也是吴政宏“稳字当头”思路的典型体现,出发前,郑开叶特意让秘书周启与青市方面沟通,强调此行主要是“学习调研青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社会就业稳定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而非检查工作或推行新政策。
抵达青市,杨富岭亲自到高速路口迎接,态度客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寒暄过后,郑开叶开门见山:“杨书记,青市是咱们d省的工业重镇,为全省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来,主要是想深入了解一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青市在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划,遇到了哪些困难,省里能提供哪些支持。”
杨富岭没想到郑开叶如此低调务实,语气也缓和了不少:“郑省长太客气了,您能来指导,是我们青市的机会,不瞒您说,转型压力确实很大,一方面要保就业、保稳定,另一方面环保、能耗的约束越来越紧,企业技改资金压力也大,我们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在探索,比如推动几家重点钢厂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扶持一些新材料项目,但总觉得步子迈得不够快,找不到爆发点。”
郑开叶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杨书记说的都是实情,传统产业不是包袱,关键是如何让它焕发新活力,我这次带了几位省里工信、环保部门的专家,我们一起看看,一起想办法。省里在专项技改资金、绿色金融等方面也有一些政策工具,看看能不能精准对接青市的需求。”
接下来的两天,郑开叶一行马不停蹄,走访了青钢集团等几家大型企业,深入车间查看环保设施和生产线,与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一线工人座谈,详细了解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环保投入、员工安置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难点痛点,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示者,而更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协调者。
在一次与青市市委班子的座谈会上,郑开叶的发言颇具策略性:“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深切感受到青市市委市政府在稳增长、促转型、保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感受到了大家的压力和困惑,我认为,青市的转型,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顶端,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改造,实现‘老树发新枝’。”他话锋一转,“比如,我了解到青钢在特种钢材研发上是有基础的,能不能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集中力量攻关,争取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全国领先?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省发改委、科技厅可以帮忙牵线搭桥。”
他又对杨富岭说:“杨书记,关于您提到的资金压力,我看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企业要自身挖潜,另一方面,省里可以研究,能否对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改项目,在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甚至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省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金,重点支持像青市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这件事,我回去后可以牵头研究一下,争取吴书记和省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