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指挥官是谁?带我去前沿指挥部。”郑开叶语气不容置疑。
“是……是市消防支队的王支队长在前沿指挥,郑省长,那边危险,还有爆炸和泄漏风险,是不是先到市里的指挥中心……”杜东升试图劝阻。
“危险?一线的消防员、救援人员不危险吗?他们能待,我为什么不能?”郑开叶看了杜东升一眼,目光如炬,“前沿指挥部能更直观地掌握情况,提高决策效率,别废话,带路!”
张庆林见状,连忙上前:“郑省长,这边请,我带您过去,我们已经准备了防护装备。”他示意工作人员拿来防静电服、口罩和安全帽。
郑开叶迅速穿戴好,在张庆林和消防引导员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厂区内部走去。越往里走,景象越是触目惊心:扭曲的管道、炸飞的设备碎片、烧得只剩框架的厂房、地面上流淌着的消防泡沫和不明化学物质的混合物……空气中刺鼻的气味更加浓烈,即使戴着口罩也让人喉咙不适,消防水龙带像巨蟒般铺满地面,消防员们满脸烟尘,拖着疲惫的身躯,仍在对着残余火点和高温罐体进行喷淋冷却。
前沿指挥部设在一个相对完好的仓库里,利用临时搭建的桌椅和通信设备进行指挥,市消防支队王支队长见到郑开叶,立刻敬礼汇报:“报告郑省长!目前明火已基本扑灭,但三车间核心区域仍有三个反应釜温度过高,存在二次爆炸风险,我们正在全力冷却,最大的问题是,初步判断有至少五名工人可能被埋压在坍塌最严重的西侧厂房下,但由于结构不稳定,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只能依靠人工和小型器械一点点清理,搜救进度缓慢,另外,确认的泄漏点有四处,已采取围堵和吸附措施,但彻底封堵需要等现场风险降低后。”
郑开叶一边听汇报,一边看着墙上挂着的厂区平面图和救援力量部署图,眉头紧锁。
“被困人员位置能确定吗?”
“根据生命探测仪反复扫描,有两个区域有微弱信号,但无法精确定位,而且信号时有时无,情况很不乐观。”王支队长声音沉重。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郑开叶斩钉截铁,“调集最好的破拆、顶撑设备,组织精干力量,成立突击队,轮番作业,就算用手刨,也要把人给我找出来!同时,确保救援人员安全,严格落实防护措施,防止中毒和意外伤害!”
“是!”王支队长立刻去部署。
郑开叶又转向匆匆赶来的省环保厅长潘长海:“潘厅长,最新的监测数据!”
潘长海拿着平板电脑汇报:“省长,下风向五公里处大气中邻硝基氯苯浓度仍超标10倍以上,已建议将疏散范围扩大到八公里,地下水监测点尚未发现明显污染,但需要持续观察。当前风向是西北风,吹向海域,已通知海洋渔业部门加强对近海养殖区和海滨浴场的监控。”
“通知宣传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一切渠道(电视、广播、短信、新媒体)向受影响区域民众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护指引,告知减少外出、关闭门窗、必要时佩戴防护口罩等,疏散安置点要保障好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郑开叶指示道。
这时,杜东升凑过来,小声说:“郑省长,扩大疏散范围涉及人口更多,安置压力很大,会不会引起恐慌……”
郑开叶猛地转头,盯着杜东升:“杜东升同志!是安置压力大,还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重要?恐慌是因为信息不透明和应对不力!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群众会理解和支持!立即执行!”
杜东升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张庆林赶紧拉了他一下,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郑开叶不再理会杜东升,对随行的各位省厅负责人和烟市干部们提高了音量,声音在嘈杂的现场依然清晰可辨:“同志们!我们现在是在打一场硬仗!这场战斗,关系到几十个家庭的生死悲欢,关系到烟市乃至d省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组织在看着我们,全省人民在看着我们!我没有别的要求,就三条:第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放弃搜救!第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确保救援人员安全,防止次生灾害!第三,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所有部门,必须打破壁垒,协同作战,听从现场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谁在这个时候掉链子、撂挑子,甚至阳奉阴违,就别怪我郑开叶不讲情面!”
郑开叶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强大的决心和威严,让在场所有人为之一震,尤其是烟市的干部,明显感觉到这位平时相对温和的常务副省长,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强硬和魄力。
随后,郑开叶在现场正式宣布成立“烟市海象化工爆燃事故省市联合应急救援指挥部”,自任总指挥,杜东升、张庆林任副总指挥,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烟市有关领导为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抢险救援、医疗救治、环境监测、舆情引导、善后处置、事故调查等若干个工作组,明确了各组职责和负责人。
高效的指挥体系迅速运转起来,郑开叶坐镇前沿指挥部,不时走到门口,眺望搜救现场,听取各工作组的最新汇报,做出决策,他要求每小时汇总一次全面情况,每两小时向省委周启明书记和安委办报告进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搜救工作仍在艰难进行,下午时分,好消息传来:突击队利用小型挖掘机和人工清理,在西侧厂房废墟下成功救出一名尚有生命体征的被困工人!现场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