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和营商环境专班的同志从经济层面切入,用大量数据和企业投诉案例,反映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新官不理旧账、融资难融资贵、招投标领域不公平、政府失信违约等问题,认为营商环境的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存在明显温差。
省委组织部的同志从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基层干部能力不适、担当不足、动力不强的原因,包括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晋升通道狭窄、培训教育跟不上、问责泛化简单化挫伤积极性等。
省政研室和宣传部的同志则从理论和舆论层面,提出了如何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能力提升,以及如何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改革氛围的建议。
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讨论异常热烈,郑开叶始终认真倾听,不时插话追问细节,引导大家深入挖掘问题根源。他让人将大家提到的问题、案例、建议全部记录下来,形成了厚厚一沓会议纪要。
“好,今天的会很有成效,问题越辩越明。”会议最后,郑开叶总结道,“接下来,成立‘强基固本’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我任组长,相关省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放在省政府办公厅,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综合协调、调研摸底、督导检查、宣传引导四个工作组,立即开始运转。”
他布置了当前最紧迫的三项任务:“第一,综合协调组牵头,根据今天会议讨论情况,一周内拿出专项行动的初步方案框架,报省委常委会审议。方案要实,要有可操作性,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第二,调研摸底组牵头,立即筛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首批调研点,要涵盖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特点,由省领导带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暗访督查,听真话、察实情。第三,宣传引导组牵头,着手制定专项行动的宣传方案,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但也要不回避问题,适时适度曝光一批反面典型,形成震慑。”
“同志们,”郑开叶站起身,语气沉重而充满力量,“这项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直接检验,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啃硬骨头,切实解决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一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努力让d省的营商环境有一个质的提升,让基层治理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散会!”
郑开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清晰的思路,让与会人员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会议结束后,整个省政府乃至相关厅局都迅速行动起来,“强基固本”专项行动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郑开叶本人更是身先士卒,他让周启排出了一个密集的调研日程,要求在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前,他自己必须亲自跑完5个以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区。
他的调研方式也与众不同。有时是带着相关厅局的负责人和专家,进行正规的工作考察;但更多的时候,他只带着周启、何晨光等寥寥数人,轻车简从,甚至不打招呼,直接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办事大厅、田间地头,与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基层干部、普通群众面对面交流。
在一家位于县域开发区的科技型企业,老板对着前来“考察”的郑开叶大倒苦水:一项本该半年办结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拖了快一年,各个部门来回“踢皮球”,不是说材料不行,就是说需要排队,最后暗示“需要打点一下才能快”。郑开叶不动声色,让周启记下具体部门和流程。
在一个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郑开叶假装成办事群众,咨询一项农业补贴政策,窗口工作人员态度冷淡,对着电脑屏幕照本宣科,多问几句就显得不耐烦,对于政策之间的模糊地带,一律回答“不行”、“办不了”,缺乏主动服务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一个城郊结合部的村庄,村民向“路过”的郑开叶反映,村里唯一的出口被一家砂石料场的大货车长期占用,道路压得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反映多次无人解决,据说料场老板“上面有人”。
这些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群众和企业感受的“小事”,被郑开叶一一记录下来,他看到了基层干部的眼神闪烁,听到了市场主体的无奈叹息,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期盼焦虑,这些都让他更加坚定了将专项行动推向深入的决心。
几天后,郑开叶带队来到了泽市,他没有先去市委听取汇报,而是直接驱车再次前往c县,这一次,他没有通知任何人。
c县县城似乎比上次来时整洁了一些,但氛围依旧有些压抑,郑开叶让车停在老宋家小鱼汤那条街附近,店铺依旧开着,但门口明显冷清了许多,斜对面刘大嘴的店则贴着封条。
郑开叶走进一家相邻的小超市,买了一瓶水,和店主闲聊起来。
“老板,生意怎么样?”
“唉,别提了,经过上次那事儿,这条街都晦气,谁还敢来吃饭?生意差了一大截。”店主叹气道。
“听说动刀子了?怎么回事啊?”
“还不是争客源那点破事!积怨太深了!老宋家觉得刘大嘴搞网络营销抢生意,刘大嘴觉得老宋家是老牌子欺负人,上次省里大领导来了都没彻底解决,反而结的仇更深了,这次一点就着!”店主压低声音,“要我说,根子就不在他们两家!上面没人管,甚至可能还有人暗中怂恿收好处,才弄得越来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