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凭借技术源头和地方支持的优势,朱煜昌则发挥其宏观协调和资源整合的特长,项目在磕磕绊绊中总体向前快速推进。
而济州本土,在郑开叶的掌舵和郭鹏、张伟的全力辅佐下,如同一艘调整好风帆的巨轮,乘着国家级项目的东风,破浪前行,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郑开叶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日益繁华的城市,他知道,未来的挑战依然很多,与朱煜昌的较量远未结束,济州的发展也绝非一帆风顺,但此刻,他拥有一个团结的班子,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和一个足以改变国运的项目,这一切,让他对前路充满了信心。
夜幕低垂,济州西郊项目基地的灯火与夜空中的星星遥相呼应,勾勒出这片热土的繁忙轮廓。
领导小组办公室内,一场关于项目下一阶段资金需求的内部测算会刚刚结束。
朱煜昌看着财务组汇总出来的那个天文数字,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尽管前期的资金投入巨大,但面对全固态电池这种尖端技术的产业化,尤其是要打造全球标杆性的创新中心和量产基地,资金消耗的速度依然远超预期。
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天价的关键设备采购、国际顶尖人才的引进安家、以及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
“资金缺口比我们预想的要大,而且时间不等人。”朱煜昌打破沉默,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按照这个进度,如果下一批资金不能在未来两个月内到位,设备订单的支付、国际团队的签约、甚至部分在建工程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
与会众人面色凝重,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项目如今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只能进,不能退,慢一步都可能被虎视眈眈的国际对手抓住机会。
郑开叶坐在主位,面色平静,他深知资金的紧迫性,也清楚朱煜昌此刻提出这个问题,既是客观陈述,也隐含着一丝“看我手段”的意味。他看向朱煜昌,语气沉稳:“煜昌主任有什么想法?”
朱煜昌身体微微前倾,脸上恢复了他特有的那种自信神采,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开叶书记,各位同志,资金问题固然严峻,但也不是无解,我们这个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高层支持的态度是明确的,我的意见是,不能等,要主动出击,跑部钱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继续道:“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这些关键部委,我们需要立刻组织精干力量,带上最扎实的论证报告和最紧迫的需求清单,上门汇报,当面争取!特殊时期,必须特事特办,打破常规的资金审批流程和时间节点。”
他的提议无可指摘,这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常规且最有效的途径,但众人也都明白,“跑部钱进”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部委衙门门槛高,项目众多,资金有限,哪个地方、哪个项目不是削尖了脑袋想多分一杯羹?没有过硬的关系和超常的能量,别说超额争取,就是正常额度都可能被一拖再拖。
郑开叶点点头,他认同主动出击的策略:“煜昌主任的意见很对,主动汇报,积极争取是必须的,这样,请财务组和规划组立刻加班加点,根据煜昌主任的要求,准备一套最详实、最能打动人的资金申请材料,数据要准,论证要足,前景要明,痛点要准,煜昌主任,你看……”
朱煜昌毫不犹豫地接话,语气斩钉截铁:“材料要快,更要精!这方面请开叶书记和专家组把好技术论证关,至于跑部委的事……”他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自信,“我来牵头,我在首都工作多年,和各部委的一些同志还算熟悉,沟通起来方便些,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敲开最多的门,见到最关键的人,把我们的困难和诉求直接、准确地传递上去。”
他的话看似谦逊,实则充满了强大的自信和不容置疑的担当,所有人都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条最难的“跑部”之路,他朱煜昌包了,而且凭借他的背景和人脉,成功率极高。
郑开叶深深看了朱煜昌一眼,他明白,这是朱煜昌优势最明显的领域,也是他展现自身价值、巩固项目话语权的绝佳机会,于公于私,都没有理由阻止,他当即拍板:“好!那就这么定,内部材料准备,魏元,你协调盯紧,确保质量、效率,对外沟通协调,特别是赴首都汇报争取,就由煜昌主任全权负责,需要省里、市里或者我这边出面的,随时协调,我们全力配合!”
“明白!”魏元立刻应下。
朱煜昌也满意地点点头:“事不宜迟,我明天一早就带人飞首都,材料最好能在后天晚上之前给我,我熟悉一下,第三天就开始跑。”
会议结束,众人各自领命而去。朱煜昌雷厉风行,立刻开始打电话组建他的“赴京小队”,点名要了几名来自部委、熟悉京城衙门且口才便给的干部。
郑开叶回到办公室,将魏元叫来:“材料的事,你亲自盯,所有数据必须经过张院士他们最终确认,不能有任何疏漏,另外,给朱主任那边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他需要什么,只要不违反原则,尽量满足。”
“是,书记,我明白。”魏元领命,迟疑了一下,还是低声道,“书记,朱主任这次去,恐怕……”
郑开叶摆摆手,打断了他:“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行非常之法,他能要来钱,解决项目的燃眉之急,这是首要的,其他的,心里有数就行。”
魏元不再多言,躬身退出去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