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从入仕那天起就说过,他有天然的拒腐条件,给他送礼的肯定没他有钱。
金钱不成,人情牌开始粉墨登场。
这一次的“选手”是良宜县县委副书记周文斌。
周文斌四十多岁,长相斯文,能说会道,尤其擅长打“感情牌”和“关系牌”。
他不知从哪条线搭上了省委一位已退居二线、但影响力犹存的老领导。
这位老领导亲自给郑开叶打了电话,语气亲切,大意是周文斌同志能力不错,在基层也锻炼多年,是棵好苗子,希望开叶同志能“多关注”、“多培养”。
有了这层“护身符”,周文斌的拜访就显得“理直气壮”了许多。他选择在郑开叶下班前“顺路”来汇报工作,手里捧着的是一盒包装精美的良宜县特产——高山有机茶。
“郑市长,打扰您了。老领导一直教导我们要向您学习,说您是实干兴邦的典范。我在良宜县工作多年,对农业和旅游融合有些心得,特别想向您当面请教,聆听您的指示。”周文斌笑容得体,态度谦恭,将茶叶轻轻放在沙发旁的茶几上,“一点家乡心意,不值钱,就是想让您尝尝我们良宜的好茶,提提神。”
郑开叶看了一眼那盒茶叶,又看了看周文斌脸上无懈可击的笑容,省领导的面子不能不给,但原则更不能破。
“周副书记有心了,茶我收下,”郑开叶语气平淡,“请教谈不上,说说你对良宜县农业和旅游融合的具体想法吧,你们县有‘稻鸭鱼’生态米的成功经验,下一步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全域旅游的吸引力?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带动更多普通农户增收,而不是只让少数合作社赚钱?”
问题直指核心,且一个比一个尖锐。
周文斌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了。
他擅长宏观规划和政策解读,但对具体操作路径和惠及面思考不足,尤其是“避免同质化”和“惠及普通农户”这两点,他准备的套话根本搪塞不过去,他的汇报开始变得磕磕绊绊,漏洞百出。
郑开叶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揉着太阳穴,眼底的失望越来越浓。
当周文斌开始不着边际地强调“领导关怀”和“组织信任”的重要性时,郑开叶抬手打断了他。
“周文斌同志,”郑开叶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透着冷峻,“发展思路不是靠‘关怀’和‘信任’就能自动清晰的,良宜县的生态资源是老天爷赏饭吃,但怎么把这碗饭吃好、吃长久,让全县百姓都能沾光,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调研、科学精准的规划和一抓到底的韧劲!你今天的汇报,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更缺乏对普通群众利益的深切关怀,这不是一个县委副书记应有的水平。”
周文斌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冷汗涔涔而下,老领导的“护身符”似乎瞬间失效了。
“回去好好想想我刚才问的问题,写一份详实的报告上来,要数据,要案例,要具体可行的方案!”郑开叶下了逐客令,“至于你的工作安排,组织上会通盘考虑,但不是靠谁打招呼,而是看实绩、看担当、看民心!”
周文斌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那盒昂贵的茶叶,最终被李阳按市场价折算成钱,存入了市纪委的廉政账户。
老领导的情面,保住了周文斌不受处分,但他在郑开叶心中的评价,已跌至谷底。
金钱和直接人情碰壁后,更隐秘、更迂回的手段开始出现。
程共区区长马文博,是位“学者型”官员,博士学历,口才极佳,擅长理论包装。
他深知郑开叶和林姿感情深厚,且林姿本人温婉知性,便精心策划了一条“夫人路线”。
他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偶遇”了林姿在大学的一位老同学,这位老同学恰好是研究区域经济的教授。
马文博以“仰慕学术造诣”、“探讨花都区域协调发展”为名,热情邀请这位教授到程共区考察,并精心安排了一场小范围的“学术沙龙”。
沙龙地点选在一处环境清幽的私人会所。
马文博口若悬河,从国际产业转移讲到花都市域协同发展,旁征博引,显得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他“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郑开叶市长战略眼光和务实作风的无限钦佩,并“忧心忡忡”地表示,程共区作为传统工业区,转型压力巨大,亟需更高层面的战略指引和资源倾斜。
话里话外,暗示自己若能在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进入核心城区或担任更重要的区县委书记),必能更好地落实市长战略,为全市大局贡献力量。
沙龙结束后,马文博“顺理成章”地委托这位教授,将一份他精心撰写的、厚达数十页的《关于花都市域协同与程共区战略转型的思考》报告,以及一份包装低调但价值不菲的“学术资料”(内夹一张高端艺术品收藏馆的VIp金卡),转交给林姿,美其名曰“请林老师雅正”、“供郑市长参考”。
林姿何等聪慧。
在她拿到报告和“资料”,只翻阅了几页,便洞悉了其中的玄机。
那份报告虽然辞藻华丽,引经据典,但核心观点空洞,缺乏对程共区具体产业、人口、资源禀赋的深度剖析,提出的所谓“战略转型”路径更是大而化之,与郑开叶强调的“一区一策”、“精准滴灌”理念背道而驰,至于那张金卡,更是赤裸裸的投石问路。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直接将报告和“资料”原封不动地让人交给了李阳,并附了一张便签,上面只有一句话:“请转交开叶,报告空泛,其心不正,卡已封存。”
当李阳将东西和便签放在郑开叶桌上时,郑开叶看着林姿娟秀却力透纸背的字迹,嘴角泛起一丝冷冽的笑意。
“夫人路线”?“学术交流”?不过是又一层精致的包装罢了。
马文博的“博学”,在他和林姿眼中,成了最大的讽刺。
当发现郑开叶这条“通天大道”被焊死了大门,他们的目光,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自然而然地转向了郑开叶身边最亲近的人——秘书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