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后,黑林乡高地安置区一期工程拔地而起,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崭新的社区服务中心已经启用。
青溪竹艺工坊里,机器嗡鸣,王林正和几位竹艺大师一起指导新招的学员。
升级后的菌菇基地,第一批智能大棚里的有机香菇长势喜人。
青溪谷森林康养基地,游客如织,那条记录着洪水记忆的生态教育长廊,引人深思。
郑开叶站在青溪河畔新加固的堤坝上,眺望着焕发新生的黑林乡,河水静静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崭新的家园。
身后,“黄县精工”产业新城的方向,隐隐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
李明泽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水:“开叶,你这县长当的,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不过,这黑林乡,算是浴火重生了。”
郑开叶接过水,笑了笑,目光依旧坚定地望向远方:“重生,只是起点,明泽,黄县的全域共兴,才刚刚真正起航,前面,还有更高的山要爬。”
洪水带走了伤痛,也冲刷出了更坚实的发展地基,黄县这艘承载着希望的大船,在挣脱了所有人为的枷锁后,正迎着朝阳,乘风破浪,驶向“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未来。而郑开叶,这位带着未来使命的掌舵者,深知航程漫长,挑战仍多,但他眼中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常茂林一系的彻底覆灭,如同为黄县的发展卸下了沉重的枷锁,资金、政策、人才、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顺畅度涌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省委的强力支持和郑开叶在抗洪救灾、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力与担当,让黄县成为了全省瞩目的焦点。
县委书记林广富,这位在郑开叶初任县长时给予相当支持与空间的老书记,因其主政期间,尤其是后期支持郑开叶推动改革、并在灾后重建中协调有力,黄县取得的显着发展成绩和稳定局面,被省委破格提拔为延市副市长(没有进常委),进入了市领导序列。
消息传来,黄县干部群众既为林书记高兴,目光也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了空缺的县委书记一职上。
这个位置,在所有人心中,似乎只该属于一个人:郑开叶。
然而,干部任用有其严格的程序和资历要求,郑开叶从常务副县长提拔为县长,时间尚短,按常规晋升路径,直接接任县委书记存在一定的“破格”难度。
省委组织部虽对郑开叶评价极高,但在最终决策上也需慎重权衡。
于是,黄县出现了一个微妙的“空窗期”:县委书记一职暂时空缺,由郑开叶以县委副书记、县长的身份,主持县委全面工作。
明眼人都清楚,这“主持”二字,既是考验,也是铺垫,省委在观察,观察郑开叶在没有“书记”头衔的情况下,能否驾驭全局,推动黄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空窗期”,就是为郑开叶量身定制的“加试”舞台。
郑开叶对此心领神会,却无暇他顾,他心中所想的,从来不是那个位置,而是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将黄县的“全域共兴”推向纵深。
他以“主持县委工作”的名义,迅速召开了全县领导干部大会暨高质量发展攻坚动员会。会场气氛热烈,士气高昂。
“同志们!”郑开叶站在台上,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林书记的高升,是对我们黄县过去工作的肯定!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更高起点的新征程!县委书记的岗位可以暂时空缺,但我们发展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歇,更不能等待!”
他身后的巨大屏幕亮起,不再是单一的地图,而是一幅更加宏大的“山水黄县·未来之城”全景蓝图:他随即宣布了“高质量发展攻坚年”的几项核心举措:
1、“产业攀登计划”: 设立“黄县创新奖”,重奖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推动“黄县精工”与青华大学、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由招商局局长张明牵头,组建专业招商“尖刀班”,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独角兽精准招商。
2、“青溪英才工程”: 打破常规,面向全球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待遇和发展平台,同时,大规模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企业家赴发达地区、知名企业挂职学习。王林被作为“乡土人才典范”,纳入首批培养计划。
3、“乡村蝶变行动”: 整合乡村振兴资金,以黑林乡为样板,在全县推广“一村一品一韵”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引入专业乡村运营团队,盘活闲置农房和资源,发展精品民宿、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赵大山被委以重任,负责全县林下经济和特色农业统筹。
4、“民生温度提升”: 利用智慧治理平台,建立“民情直通车”,实时响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启动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重点引入旭枫基金会参与社区养老和儿童关爱项目。
郑开叶以“主持工作”的身份,展现出了远超“县长”格局的魄力和视野,他直接对接省级厅局争取政策试点,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担任攻坚项目负责人,亲自与君晗集团高层洽谈具体合作细节,甚至飞赴沿海为“黄县精工”站台招商,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但每一项决策都目标清晰,高效务实。
黄县的发展势头正猛,“全域共兴”的蓝图在郑开叶的主持下加速变为现实。产业新城的机器轰鸣声、青溪河畔重建工地的号子声、智慧平台上数据流动的无声交响,共同奏响着奋进的乐章。郑开叶的威望与日俱增,干部群众对他接任县委书记的期待几乎成了共识。
然而,就在这个敏感而关键的时刻,一支淬毒的暗箭,从阴影中再次射向郑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