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
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雪片般的邮件塞满了“声浪传媒”工作室的每一个公共邮箱。
无数观众在看完《修车铺里的诗》后,第一次意识到,那些平日里被他们忽视的、沉默的劳动者,内心竟藏着如此丰沛而滚烫的世界。
赞誉和讨论如海啸般席卷了整座城市。
张卫东的办公室里,气氛同样炙热。
他兴奋地在办公桌前来回踱步,手里捏着一份刚刚汇总的报表:“苏霓,你看到了吗?一夜之间,至少有七家知名企业通过不同渠道联系我们,想要赞助下一期节目!从汽车品牌到高端工具,甚至还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苏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有个想法,我们不能只做一期,不如趁热打铁,把‘民生纪实’这个概念做成一个品牌矩阵,旗下可以有《时代工匠》、《城市脊梁》、《深夜食堂》……你来做总导演,统管所有子项目,台里给你最大的资源倾斜!”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电视人疯狂的提议,意味着权力、资源和无限风光。
然而,苏霓只是静静地听着,眼神里没有丝毫波澜。
她端起桌上的温水,轻轻呷了一口,才缓缓开口:“张主任,您的想法很好,但我想更进一步。”
张卫东一愣:“更进一步?”
“我不当总导演,”苏霓放下水杯,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我当出品人。‘民生纪实’矩阵下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由一名有潜力的创作者独立领衔。我的工作室,只负责提供平台、资金和法务支持,确保他们的创作不被干预。”
总导演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而出品人,则是项目背后的掌舵者与规则制定者。
张卫东瞬间明白了她的野心——她要的不是亲自下场去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斗,而是要建立一个能让无数创作者赢得自己战斗的王国。
就在张卫东还在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秘书探进头来,面色古怪:“张主任,苏老师……启航资本的孙总来了,说有紧急合作要和苏老师谈。”
话音未落,孙涛已经推门而入,脸上挂着志在必得的商业微笑,仿佛上次的不欢而散从未发生过。
他径直走到苏霓面前,将一份崭新的合作方案放在桌上:“苏小姐,恭喜你。我们集团高层连夜开会,重新评估了你的价值。我们愿意出资一百万,与你联合打造《时代工装》系列纪录片。”
他顿了顿,抛出那个他自认为无法拒绝的条件:“条件只有一个——你必须挂名总制片人,全程主导。”
苏霓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是笑着翻开了那份厚厚的合同草案。
她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精准地停在了某一页,然后抬起头,笑容里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孙总,上次你们想要的是版权,这次倒是学聪明了,换成了‘独家运营权’?连带所有衍生品开发和海外发行……换汤不换药啊。”
她“啪”的一声合上文件,干脆利落地推回到孙涛面前。
孙涛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想要用我的名字去给你们的项目背书,可以。”苏霓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刀,直刺对方的眼睛,“但你得先签下我这份《共创协议》。”
她话音刚落,一直安静站在旁边的陆承安便默契地递上了另一份薄薄的文件。
“协议很简单,”苏霓的声音清晰而冷静,“贵方出资,我们出团队和创意。所有项目收益,五五分成。最重要的一条——全部版权,归属原始创作团队所有。”
孙涛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变得难看至极。
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苏霓,你这是在挑战整个行业的规矩。你就不怕得罪资本,以后再也拉不到一分钱投资吗?”
“我怕的,”苏霓缓缓靠回椅背,目光越过他,仿佛看到了修车铺里那个写诗的李建军,看到了无数个在深夜里默默发光的人,“是辜负了那些好不容易愿意对我们开口说话的人。孙总,你要合作,就得按我的规矩来。”
空气仿佛凝固了。
张卫东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这已经不是谈判,而是宣战。
陆承安适时地将那份《共创协议》又往前推了推,补充道:“孙总可以仔细看一下补充条款。协议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一方单方面转移衍生开发权’,以及‘所有商业合作争议解决地,均指定为中国内地法院’。”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断了资本惯用的所有后路和陷阱。
孙涛死死地盯着苏霓,似乎想从她脸上找出一丝一毫的动摇或胆怯。
但他失败了。
那张年轻的脸上,只有不容置喙的坚定。
整整三天,孙涛杳无音信。
台里开始有风言风语,说苏霓太过狂妄,彻底得罪了启航资本,即将被打回原形。
然而,三天后的下午,一份由孙涛亲笔签字、盖着启航资本公章的《共创协议》,通过最快的同城快递,送到了苏霓的办公桌上。
消息传开,整个电视台都震动了。
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场实力悬殊的博弈,最终竟以资本的低头告终。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持人,竟然反过来给手握亿万资金的投资方制定了游戏规则!
张卫东站在苏霓的办公室里,看着那份协议,许久才发出一声复杂的感叹:“你这不是在接项目,你这是在给这个行业……立规矩。”
苏霓没有回答。
她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个刚刚由行政部送来的全新铭牌上,上面用宋体字清晰地刻着两个字——出品人。
她伸出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金属表面,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以前,是他们定好了饭桌和菜单,我们只能去抢一个上桌吃饭的资格。”她轻声说,“现在,轮到我来摆筷子了。”
当晚,“声浪传媒”工作室召开了第一次出品人委员会。
会议室里,不仅有张卫东,还有被苏霓力邀来的李建军、因报道小众手艺人而获奖的记者刘晓慧等几位一线内容创作者。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苏霓宣布了她的第一个决定:“即日起,成立‘内容自治委员会’,在座的各位都是第一届委员。委员会拥有一项最高权力——一票否决权。任何试图扭曲创作初心的商业植入,任何违背我们原则的修改要求,只要委员会投票否决,天王老子来了也得给我退回去。”
她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宣告着这个新生平台的铁律:
“我们的底线只有一条:不卖惨,不煽情,不强行拔高,更不替人民说话。我们只负责一件事——帮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会议结束时,已是深夜。
喧闹的办公室终于安静下来,只剩下苏霓和留下整理文件的陆承安。
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璀璨如星河。
陆承安将最后一份文件归档,忽然抬头看向苏霓,眼底带着一丝笑意:“下一步,是不是该去工商局注册公司了?总不能再用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名义,去签那些百万级的项目合同吧。”
苏霓的目光从窗外的灯火收回,缓缓点头,唇边漾开一抹深思熟虑后的微笑:“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声浪传媒集团’。”
陆承安闻言,低低地笑了一声,那笑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那作为创始元老,苏总不得给我安排个职位?”
苏霓挑了挑眉,带着几分考究的意味看着他:“哦?那你说说,你想要个什么职位?”
陆承安凝视着她,眼眸里映着窗外的星光,也映着她的身影。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用一种既认真又带着一丝戏谑的语气,轻声道:“首席规则官,怎么样?”
风吹过,卷动了窗帘,也仿佛吹动了时代的气流。
一个新的名字,一个新的职位,一个即将撼动行业格局的庞然大物,就在这个深夜里,悄然降临。
而就在苏霓和陆承安为新生的“声浪传媒集团”规划蓝图的同一时刻,市电视台另一栋大楼里,《都市晨光》栏目组的清晨例会,正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中。
所有人屏息凝神,等待着他们的制片人,钱文彬,开口。
钱文彬清了清嗓子,目光阴沉地扫过全场,最终宣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