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和保密的紧张感尚未完全散去,第二天一早,杜远又搞出了新动静。
他当着杜老汉和几位闻讯赶来的村老的面,从炕席底下神秘兮兮地抽出一块磨得还算平整的木板。木板上,用烧黑的木炭条,画着一幅结构奇特、线条却清晰无比的图画——正是大名鼎鼎的曲辕犁!
“爷爷,各位叔伯,”杜远将木板立在桌上,小脸上满是认真,“仙种虽好,但地要种得多,种得深,才能收得多。靠咱们现在用的直辕犁,费力不说,效果还差。这是河神传授的‘仙犁’,名叫曲辕犁!”
众人凑上前,看着那从未见过的弯曲犁辕、精巧的犁评和犁建等结构,面面相觑,眼中既有好奇,也有疑惑。这犁看起来比直辕犁复杂多了,真能好用?
杜远知道空口无凭,便开始指着图纸讲解:“诸位请看,这犁辕是弯的,这样转弯就灵活,不用像直辕犁那样非得掉头;这里有个可以活动的机关(犁评),能调节耕地的深浅;还有这个犁壁,能把翻开的土块破碎、翻转,更能保墒灭虫……”
他用尽可能浅显的语言,将曲辕犁省力、高效、深耕的优点一一道来。这些都是历史上证明了的,足以引发农业革命的工具。
若是在一个月前,杜远拿出这东西,大家只会当小孩子的涂鸦。但经过昨晚那堆成小山的红薯玉米的震撼教育,现在杜远在村民眼中,那就是闪着金光的“小神仙”!他说的话,画的图,那都是带着“仙界智慧”的!
村里唯一的木匠杜老五,眯着眼睛仔细看了半天图纸,越看眼睛越亮,猛地一拍大腿:“妙啊!这结构!这弯曲!真是……真是巧夺天工!远哥儿,不,仙童!这真是仙界用的犁?”
杜远矜持地点点头:“正是。河神言,此犁一人一牛,一日可耕地三亩有余,且比直辕犁省力数倍。”
“三亩?!”众人再次被这个数字惊到了。现在的直辕犁,两头牛拉,一天能耕一亩半就算不错了!
这下,再无人怀疑。昨晚是仙种,今天是仙犁,杜家村这是要发达啊!
杜老汉激动得胡子都在抖,当即拍板:“好!远儿,你说咋办,咱们就咋办!全村都听你的!”
杜远听大家心意都一样,当即也不客气,开始发号施令:“五爷爷,您是木匠,这犁身木工部分,就全靠您了!需要什么木料,您说话。”
杜老五挺起胸脯:“仙童放心,老汉我就是不吃不睡,也把这仙犁给您做出来!”
“光有五爷爷一个人不够,”杜远看向众人,“需要人手帮忙砍树、搬运、打磨。而且,这犁的关键部位,比如犁铧、犁壁,需要用铁打制,咱们村没有。需要到长安城里铁匠铺里打制”
杜老汉立刻接口:“铁器的事,我来办!我亲自带人去长安城买!”他知道这东西紧要,必须可靠的人去。
“好!”杜远点头,“爷爷,您带两个可靠的叔伯去。钱……就从卖多余粮食的钱里出。”昨晚他们已经商量好,除了口粮和种子,拿出一部分粮食(黍、麦类。红薯、玉米肯定不会拿出去卖。)偷偷去换钱,以备不时之需。
“至于村里,”杜远继续安排,“各家各户,有力出力!会木匠活的帮五爷爷打下手,不会的就帮忙砍伐合适的硬木(比如榆木、枣木),或者负责伙食!咱们要尽快先做出三具来!因为咱们村只有三头牛!”
安排得井井有条,众人无不叹服,这哪像个十岁孩子,分明是个经验老道的管事!
说干就干!杜家村立刻像一架上了发条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杜老五抱着那块“神图”,如获至宝,立刻召集了几个手脚麻利、稍微懂点木工的后生,开始研究如何下料、制作。孩子们(以杜子腾杜子鄂为首)被派去满山找适合做犁辕的天然弯曲木材。妇人们则负责做饭送水,保证后勤。
村外的林子里,砍伐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粗壮的树木被放倒,按照要求截成段,再由壮劳力们吭哧吭哧地抬回村里杜老五的工棚外。
杜老五的工棚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刨花飞舞,锯声剌剌,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的香气。老汉严格按照图纸,一丝不苟地制作着每一个部件,遇到不懂的,就赶紧跑去问杜远。杜远结合现代知识和记忆,总能给出关键的建议,让杜老五眼前一亮。
杜老汉也没闲着。他精心挑选了两个嘴巴最严、身手也最矫健的壮汉(都是自家信得过的子侄辈),将换来的铜钱仔细藏好,套上家里那辆破旧的驴车。杜远不放心,又详细描述了需要购买的铁器形状、尺寸和数量,生怕他们买错。
第二天天蒙蒙亮,杜老汉就亲自带着两人,赶着驴车,怀着激动又谨慎的心情,朝着二十里外的长安城进发了。他们要将“仙犁”最关键的铁件带回来!
村里,三具曲辕犁的木制主体在杜老五和众人的努力下,以惊人的速度逐渐成型。那优美流畅的曲线,那精巧的榫卯结构,让每一个看到的村民都啧啧称奇,对“仙童”杜远的能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杜子腾和杜子鄂整天泡在工棚里,名义上是“监工”,实际上是在玩刨花,偶尔被杜老五吼两句去帮忙递个工具,也乐此不疲。他们觉得,跟着远哥,天天都像在干大事!
整个杜家村,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干劲和希望。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制作农具,而是在打造通往吃饱饭、过好日子的神奇钥匙!
所有人都盼望着,杜老汉能顺利从长安带回铁器,让这“仙犁”真正活起来,在来年的春耕上,大显神威!而杜远,则开始琢磨着,等曲辕犁成功了,是不是该把龙骨水车、筒车什么的也“发明”一下?嗯,步子不能太大,一样一样来。
他的大唐农业技术改造计划,正一步步扎实地推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