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陈诚便在远近起伏的鞭炮声与隐约传来的人语喧嚷中醒来。推开木窗,一股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其中混杂着硝烟与檀香的独特气味,整个村庄早已沉浸在浓郁的年节氛围中。
今日是宗祠新雕刻的菩萨开光的重要日子。陈诚迅速洗漱,换上母亲为他精心准备的新衣,快步向宗祠走去。沿途遇见的多是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诚诚来啦!”几位族中长辈看到他,热情地招呼着。
宗祠前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聚集了数百之众。新雕的三尊菩萨宝相庄严,被安放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几位族老正主持着开光仪式,香烟缭绕间,诵经声不绝于耳。
陈诚留意到,今年参与仪式的不仅是本村乡亲,还有许多从外地特意赶回来的年轻人,甚至有几个手持相机的游客模样的人。看来这项传统活动的影响力正在悄然扩大。
仪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随后便是隆重的巡游。三尊菩萨像被小心翼翼请上特制的神轿,由村中青壮年轮流抬着,开始环绕村庄地界巡游。
陈诚也加入抬轿行列。他感受着肩头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菩萨像的物理重量,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厚重责任。
巡游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所到之处,村民无不燃放鞭炮,焚香跪拜。一些年长者更是热泪盈眶,口中念念有词地虔诚祈祷。
“诚诚,你可知道?”同行的堂叔一边稳健地抬轿一边说道,“这条巡游路线是老祖宗定下的,恰好将全村地界都走遍。相传这样才能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陈诚颔首,目光掠过沿途熟悉的田野山峦。这片土地养育了一代代陈氏族人,至今仍在默默奉献着。
巡游结束已近正午,村民们开始为今晚的重头戏——舞龙灯做准备。
陈诚被分到龙身队伍,与其他二十多个年轻人在老师傅指导下练习舞龙的基本动作。
“注意步伐一致!”负责指导的老艺人陈大爷洪亮地喊道,“龙要活起来,全靠大家默契配合!”
练习间隙,陈诚好奇请教:“大爷,这舞龙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
陈大爷抹了把汗,追忆道:“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就有了。最初是为祈雨,后来就成了过年必备的活动。你看那龙珠,”他指向前方年轻人手持的彩球,“象征着智慧与好运,龙逐珠而舞,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日暮时分,全村人齐聚祠堂前的池塘边,开始了盛大的团圆宴。数十张圆桌摆满了农家美味,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陈诚特意留意了餐桌上的食材:自家石磨豆腐、现榨花生油、新碾稻米、水库鲜鱼……几乎全都产自本村。
“这些都是纯天然的。”坐在一旁的村支书陈建国不无自豪地说,“咱们村自给自足的传统一直保持得很好。”
陈诚饶有兴致地问:“支书,听说村集体还有些产业?”
“是啊,”陈建国指向远山脚下的养殖场,“那里养着二百多头羊,五十多头牛。都是村里的老人们悉心照料。虽然收益不多,但足够维持村里的公共开支了。”
他继续介绍:“还有那片山茶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种的,如今每年能产不少茶油。加上其他零散收入,村里从未向村民收过一分钱活动经费。”
夜幕低垂,最令人期待的舞龙灯活动正式开始。
锣鼓声中,一条长达三十余米的龙灯被逐节点亮,在夜色中熠熠生辉。陈诚与其他舞龙队员各就各位,随着龙珠的引导,开始了精彩的表演。
龙灯在村中蜿蜒游走,每到一户门前,这家人便燃放鞭炮相迎。龙身时而盘旋,时而腾跃,在夜色中划出优美的轨迹。
“快看!龙来啦!”孩子们兴奋地追逐着龙灯,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
当舞龙队伍来到陈诚家门前时,他的父母早已备好红包和茶点。依照习俗,龙要在每户门前表演片刻,寓意带来吉祥。
“诚诚,加油!”母亲贺兰英笑着向儿子挥手致意。
一个多时辰后,舞龙活动接近尾声。全体队员都已汗流浃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最后,龙灯在万众欢呼声中回归祠堂前,圆满完成整个表演。
活动结束后,陈诚与几个年轻人坐在祠堂前的石阶上小憩。
“诚诚哥,你在外见多识广,你说咱们这些传统会不会慢慢失传啊?”一位堂弟不禁发问。
陈诚沉思片刻,郑重说道:“传统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今日的活动,不仅是祈福,更是凝聚全村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传统就不会消失。”
他仰望着满天繁星,继续说道:“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村的这些优良传统和智慧,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比如村集体经济的运作模式,就很有借鉴意义。”
夜深了,村民们陆续散去。陈诚却独自留在祠堂里,借着摇曳的烛光仔细端详这座古建筑。
在祠堂一角,他发现了那块记载村史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历代先人的事迹和村规民约。
“你看这里,”不知何时,守祠老人悄然出现在他身后,“记载的是1959年到1962年的事。那时外面闹饥荒,但我们村靠着存粮和平整的土地,没有一人挨饿。”
老人指着石碑上一行字:“'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陈诚若有所思。他想起白天村支书带他看的宗祠地窖。那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至今仍存放着应急粮食。
“我们村有个规矩,”老人继续说道,“无论年景多好,都要存足三年粮食。这个传统从明朝就开始了。”
回到家中,陈诚辗转难眠。这一天的经历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传统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
次日,陈诚特意找村支书促膝长谈。
“支书,我觉得我们村的传统和集体经营模式,完全可以打造成特色品牌。”陈诚兴奋地说,“比如我们的有机农产品、传统榨油工艺,还有这些民俗活动,都是宝贵的资源。”
村支书频频点头:“你说得在理。现在很多城里人就稀罕这种原生态的东西。只是我们缺少推广的渠道和经验。”
“这个我可以帮忙。”陈诚胸有成竹地说,“在国内,阿里巴巴在这一块做得相当出色。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在他们的平台上开设网店。如果能将网店发展成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将来不管村里的年轻人销售什么其他产品,也都多了一条出路。现阶段我们就专门销售本村特色产品。同时也可以开发乡村旅游,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接下来的几天,陈诚着手规划这个项目。他走访村中老人,记录各种传统技艺的细节;考察村集体产业,评估发展潜力;还特地请来摄影团队,拍摄记录村里的传统活动。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更好地传承和推广。”陈诚在村民大会上慷慨陈词,“让传统与现代接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我们的价值。”
这个提议得到村民们热烈响应。许多年轻人表示愿意留下来参与项目建设,而不是外出务工。
临行前,陈诚特意到祠堂敬献一炷香。在袅袅青烟中,他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让家乡的宝贵传统发扬光大。
回到市里的家中,陈诚找到弟弟陈贵。今年兄弟俩将一同返京。陈贵在政法大学已就读半年,开学时是父母送他去的,如今正好与兄长结伴同行。其实陈贵早已经济独立,本可自行返校,但他一直想亲眼看看哥哥在北京的事业。这半年来,懂事的陈贵知道兄长事务繁忙,从未前去打扰。如今既同行返京,他自然期待哥哥能带他参观一下在京的居所,否则连自己兄长在京的住处都不知晓,实在说不过去。
飞往北京的航班上,陈诚的脑海中依然回响着家乡的锣鼓声。他深知,这次回乡过年带给他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那些积淀了数百年的乡村智慧,必将为他未来的事业注入新的灵感。
坐在一旁的陈贵看着兄长出神的样子,不禁觉得好笑。他发觉哥哥一有空就喜欢放空思绪,沉浸在思考中。顽皮心起,他故意用肩膀轻轻碰了碰陈诚:“哥,到北京了。”
陈诚一时没反应过来:“哦,到了?那我拿下东西……”
看着兄长起身取行李的举动,陈贵忍俊不禁:“快坐下,还在半空中呢,你就想下飞机?”
陈诚这才意识到被弟弟戏弄了,不好意思地坐回座位,轻轻给了陈贵一个爆栗:“好你个臭小子,没看见我在想正经事吗?还敢逗我!”
兄弟俩相视而笑,机舱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陈诚望着窗外绵延的云海,心中对即将开始的新一年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