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一语点醒众人。
那祭坛底部,古老石门上的微光愈发温润,散发出的祥和之气与磅礴气运,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所有目光。
相较于煞魂珠的凶险诡异,这“人皇遗迹”显得正大光明,更令人心向往之。
“人皇遗迹……莫非是上古三皇五帝所留?” 李德謇目露精光,语气中带着一丝敬畏与热切。
若真如此,其中传承,恐怕远超那几团罡煞本源。
大明国公亦是动容,南明离火的气息都收敛了几分,沉声道:“气运如此堂皇正大,纵非三皇直系,亦必是上古贤王遗泽。”
便是项羽,那霸道睥睨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异色。
他追求的是极致的力量,而人皇,无疑是力量与位格的顶峰象征之一。
“管他何人所留,既在眼前,岂能空手而归!” 项羽最是干脆,迈开大步便率先向那石门走去。
龙且、季布紧随其后。
然而,他刚接近石门十丈之内,那石门上的微光骤然一亮,一道柔和却坚韧无比的无形壁障凭空出现,将他阻隔在外。
壁障之上,有山川社稷、黎民耕织的虚影流转,散发出一种“非仁德之力不可入”的意境。
项羽一拳轰在壁障之上,那足以开山裂石的力量竟如泥牛入海,只激起一圈圈涟漪,壁障纹丝不动,反而有一股反震之力传来,让他手臂微麻。
“哼!故弄玄虚!” 项羽面现怒容,霸王戟已然提起,便要强行破开。
“霸王且慢!” 诸葛亮的声音再次适时响起,“此乃仁德气运之障,感应人心而行。强攻不仅无效,恐引遗迹反噬,断绝我等机缘。”
项羽动作一滞,回头瞪向诸葛亮:“那你待如何?莫非只有你炎汉进得,我等皆进不得?” 语气中已带上了怀疑。
诸葛亮不慌不忙,行至壁障前,并未立刻尝试,而是仔细观察那流转的虚影,片刻后,方缓声道:
“非也。亮观此壁障气息,重在‘仁德’与‘气运’。霸王勇武盖世,气运自是昌隆,然行事……或与‘仁德’二字略有出入。非不能入,需寻其法。”
他目光转向李德謇与大明国公:“李将军代表大唐,煌煌正道,国运绵长;国公代表大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亦有庇佑苍生之功。二位或可一试。”
李德謇与大明国公相视一眼,皆上前几步,凝神静气,将自身气息与所代表的王朝气运缓缓释放,尝试与那壁障沟通。
壁障微光闪烁,对两人的气息似乎并不排斥,但也并未立刻打开,仿佛仍在审视。
就在这时,那壁障竟自发地漾起一圈明显的涟漪,一道温和的牵引之力,越过众人,直接落向了后方以诸葛亮为首的炎汉众人!
尤其是诸葛亮身上,那牵引之力最为明显!
与此同时,那石门上的微光也陡然明亮了数分,门楣之上,两个古朴的篆文“炎汉”虚影一闪而逝!虽短暂,却清晰被所有人捕捉到!
“是大哥(主公)的气运!” 关羽、张飞、赵云同时感应到那与刘备同源的气息,又见“炎汉”二字,顿时激动不已。
诸葛亮心中了然,定是之前他引动仁德古道,与刘备遥相感应的气运,得到了这遗迹更深层次的认可。
他向前一步,并未催动任何法力,只是将自身所秉持的“匡扶社稷、救济黎民”的意念,与体内那缕源自刘备的仁德气运融合,坦然迎向那无形壁障。
波——
如同水滴融入湖面,那阻隔了项羽,审视着李、明二位的壁障,在诸葛亮面前,竟如水幕般向两侧分开,露出一条通道!
那通道深处,隐隐传来编钟雅乐、百姓讴歌之幻音,令人心旷神怡。
“果然如此!” 李德謇叹道,看向诸葛亮的目光更多了几分深意。
大明国公亦是颔首:“炎汉仁德,名不虚传,竟得遗迹如此青睐。”
项羽脸色一阵变幻,最终冷哼一声,抱臂不语。范增连忙低声道:“霸王,机缘各凭天命,强求不得。况且炎汉若能得此遗泽,于抗衡暴秦亦是有利。”
诸葛亮立于通道入口,并未急于进入,而是回身,对众人拱手道:“遗迹既开,机缘在前。亮提议,我等既曾并肩御敌,不若暂且放下干戈,各凭气运与缘法入内探索,期间互不侵犯,如何?至于最终所得,皆看个人造化。”
他此举,既给了西楚、大唐、大明台阶下,也避免了炎汉成为众矢之的。
李德謇与大明国公稍作思量,便点头应允:“正当如此。”
项羽虽不情愿,但见壁障难破,也只得闷声道:“便依你!若让本王发现你等耍花样……” 后半句威胁虽未说出,但意思不言而喻。
协议既成,气氛稍缓。
诸葛亮不再多言,对关、张、赵微微颔首,率先迈步,坦然踏入那光芒流转的通道之中。
关羽三人紧随其后,身影很快消失在祥和的光晕里。
李德謇、大明国公亦各施手段,尝试以自身气运沟通壁障,寻找进入之法。
项羽则与范增低声商议,目光不时扫过那石门,显然并未完全放弃。
古老的人皇遗迹,终于向世人掀开了它神秘的一角。
门内,是福是祸,是缘是劫,犹未可知。
(第15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