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汉城日新月异,人流如织,百业初兴。
然繁华背后,若无规矩方圆,终是沙上筑塔。
诸葛亮深知此理,内政、军备、民生渐入正轨后,立律之事,便提上日程。
静室之内,灯火长明。诸葛亮摊开《大汉道庭律》玉简,又结合徐庶、孙乾、伊籍等人提供的仙界见闻与炎汉现状,伏案疾书。
他并非照搬旧律,而是取其“公平”、“秩序”之核,融以炎汉“仁德”、“功勋”之魂。
数日后,内城广场,再聚军民。
高台之上,诸葛亮神色肃穆,身前悬浮着以灵金为底、符文刻就的《炎汉初律》。其光煌煌,其威赫赫。
“法者,治之端也!今颁《炎汉初律》,以定是非,以明赏罚,以护黎庶,以彰仁德!”
声如黄钟大吕,震彻心扉。
“律曰:凡我炎汉子民,无论修为高低,出身贵贱,于律法之前,一律平等!此乃‘公平’之基!”
“律曰:凡有功于城者,无论斩将夺旗,抑或精研百工,皆依《功勋簿》记录,论功行赏,授田赐宅,乃至传道授业!此乃‘功勋’之梯!”
“律曰:严禁恃强凌弱,滥杀无辜;需体恤孤寡,扶助弱小;城卫执法,需以仁德为本,不得肆意妄为!此乃‘仁德’之魂!”
一条条律令,清晰明确,兼顾仙界残酷与现实,又处处透着炎汉独有的温情与希望。
台下军民,无论是最早追随的士卒,还是新近归附的流民,亦或是前来贸易的商贾,皆屏息聆听,眼中闪烁着认同与敬畏的光芒。
他们知道,这律法不仅约束行为,更是承诺与保障。
在此城,只要守法、立功、怀德,便有出人头地之机,便有安稳立身之所!
“律法既成,望诸位共遵共守!执法者需公正严明,守法者当心安理得!若有违逆,勿谓言之不预!”
“谨遵律令!”山呼之声,民心所向。《炎汉初律》如同一根定海神针,彻底稳固了这座新生城池的秩序根基。
---
律法颁布,如同给繁华的市易区再添一把旺火。
糜竺的生意,早已不是小打小闹。他凭借精明的头脑、充足的资金(部分来自缴获,部分来自日益增长的税收),以及“道食”、丹药、改进法器、净化灵材等独特货源,将炎汉城的名声炒得火热。
“李掌柜,瞧瞧这新到的‘清心散’,药效比市面同类产品高三成,价钱却只高两成!量大还有优惠!”
“王东家,您要的百炼堂制式长剑,这个月又能提供三十柄,还是老价钱!”
“赵会长,听说您对那‘龙鳞甲’感兴趣?可惜产量有限,需提前预定,这是价目……”
糜竺游走于各家商号之间,谈笑风生,将一笔笔生意敲定。
他不仅售卖,更善于“引资”。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与实实在在的利益,竟真从大汉道庭边境的几个重要城镇,说动了几家有实力的商号,前来炎汉城设立分号!
一时间,市易区内,新铺林立,旌旗招展。
来自不同地域的货物在此汇聚、流转,灵石如同溪流,源源不断注入炎汉城的库房,又转化为更多的资源与建设力量。
---
与此同时,伊籍亦未闲着。
他轻车简从,游走于与千瘴荒原接壤的几座大汉道庭边城。
这些城池的守将、城主,起初对这名来自“荒原蛮夷”之地的说客并不热情,甚至带有几分轻视。
伊籍却不卑不亢,引经据典,分析利害。
“将军,炎汉虽新立,然阵法森严,兵甲精良,更兼商路初通,货殖繁盛。
与之交好,互通有无,于贵城民生、税收,岂非大有裨益?”
“城主明鉴,千瘴荒原广阔,资源丰富,以往受困于瘴气与混乱,难以开发。如今炎汉已定秩序,化瘴为肥,正是合作开发之大好时机!闭关锁城,岂非坐失良机?”
“更何况,炎汉城主诸葛孔明,仁德布于四方,绝非那等劫掠无度之辈。此乃稳定边疆之助力,而非隐患!”
他言辞恳切,又暗中打点,送上些炎汉特产(如道食、丹药)作为“样品”。
一番运作下来,竟真说动了其中两座较为开明的边城城主,同意与炎汉城初步开放贸易,设立官方认可的商道与互市点!
消息传回,糜竺大喜过望:“有机伯开辟官方渠道,我这商贸网络,便可真正铺开了!”
---
是夜,核心众人齐聚,听着糜竺与伊籍汇报成果。
徐庶抚掌笑道:“律法定内,商贸富城,外交拓土。我炎汉之势,已非昔日偏安一隅可比。”
孙乾捻须补充:“然需谨记,律法为基,不可因商废法,因利忘义。”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诸公所言极是。内修德政,外通商贾,此乃王道。然亦需谨记,财货虽重,终是外物,仁义信三字,方是我炎汉立身之本,吸引四方英豪之旗。”
他望向窗外灯火通明、人流不息的市易区,听着那隐约传来的算盘声与吆喝声,语气坚定:
“律法定乾坤,商通四海平。”
“待我炎汉仁德之名随商路远播,何愁贤才不至?何愁大业不成?”
张飞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嚷嚷道:“军师说得对!咱们既要讲规矩,又要会赚钱!等钱粮足了,兵强马壮了,就去把二哥接回来,再把那些瞧不起咱们的家伙,挨个揍服!”
众人闻言,皆是大笑,帐内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无限的信心。
炎汉巨轮,已乘着律法与商贸之风,正式扬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第6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