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他压根不懂节目策划,纯粹是在烧钱玩。把综艺当电影拍,这不是胡闹吗?\"
\"业余人士就是靠不住,说不定就是一时头脑发热搞的项目。\"
\"太吓人了,从没见过这么烧钱的制作。风险这么大,谁敢往火坑里跳?\"
李成正忙着剪辑第一期节目的素材,根本没空理会外界议论。三天后节目就要首播,此前关于制作费超支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许多观众都抱着好奇心守在电视机前。
\"真期待,第一次看这么高成本的纪录片,想想就兴奋。\"
\"冲着制作费也要看看,花这么多钱拍的节目应该不错吧。\"
\"央视的节目我从来不看,特别是李成拍的。一集花这么多钱能有什么看头?\"
\"让李成拍影视剧还行,做节目策划根本是外行,还不如睡觉呢。\"
\"不爱看没人 ** !支持李成的粉丝们快集合!\"
网络评论两极分化,多数人是被天价制作费的新闻吸引来的。大家都想看看砸重金打造的节目究竟如何。
相比网友的热情,央视内部却忧心忡忡。如果《华夏美食之旅》收视不佳,百万投资就彻底打了水漂。按照台里规定,收视率低于1.0的节目会被直接砍掉,连拍第二期的机会都没有。即便勉强达标,以这么高的制作成本,央视也很难持续投入。
赵小梁正等着看李成认输。在他看来,无论结果如何李成都已经无路可退。就算这期节目成功,后续资金短缺也会让项目搁浅。到时候策划人的位置自然要物归原主。
整个央视大楼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工作人员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开播时刻的到来。
央视斥巨资打造的新作能否获得观众认可?网友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吐槽,毕竟此前类似争议屡见不鲜。
节目准时开播,《舌尖上》的片头画面徐徐展开。无数观众不约而同锁定央视荧屏,青山碧水的空镜瞬间抓住眼球——参天古木与苍翠山峦构成绝美画卷。
当观众尚在揣测内容走向时,浑厚的旁白骤然响起:\"松茸破土后,桑吉迅速用松针掩埋菌坑。这是守护菌丝的古老智慧,更是村民对自然法则的虔诚恪守。\"镜头随即推近,圆润饱满的松茸特写引得人食指大动。
然而期待值拉满的观众很快大失所望:
\"又是老套的纪录片套路?天价制作费花哪儿了?\"
\"恕我眼拙,这和平价纪录片有何区别?\"
\"李导这次翻车了?烧钱就拍出这种效果?\"
\"冲着李成面子勉强再看五分钟...\"
央视导播间同样笼罩着低气压。 ** 前的制作团队越看越心凉——这分明是毫无新意的常规操作,巨额投资简直像打了水漂。按过往经验,此类纪录片最终都会沦为收视率 ** 。
正当众人准备盖棺定论时,奇迹悄然发生。李成极具磁性的嗓音与电影级运镜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原本打算吐槽的网友渐渐沉溺其中。从松茸三十年餐桌史到深山冬笋的烹制秘诀,镜头语言与叙事节奏完美配合,最终成就了这场令 ** 罢不能的视听盛宴。
热油入锅,佐料翻飞间,一道江南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美味便跃然眼前
在这片土地上,无数人以竹为生,他们深谙笋之真味
镜头穿梭林间,4K超清画质将山野珍馐最本真的模样娓娓道来
鲜嫩笋尖挂着晨露,菌菇在枯叶间探头——这些跃动的食材特写,让荧幕前响起此起彼伏的吞咽声。央视团队自己都没想到,原始森林的馈赠经镜头转化后,竟能产生如此摄人心魄的魔力
演播厅落针可闻,所有目光都被钉在画面上。当片尾曲响起时,那种怅然若失的静默持续了足足十秒
\"太短了!这画质简直像把竹林搬进客厅!\"
\"每帧都能当壁纸,制作费果然没白花\"
\"解说声线太犯规了,李导这次真是...\"
此起彼伏的赞叹中,收视曲线悄然攀上新高
《舌尖上的华夏》首播反响两极分化,观众与媒体评价截然不同。
许多观众看完后激动不已:\"太精彩了!全程震撼,仿佛身临其境,配上解说简直让 ** 罢不能!\"网友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完全超出预期。
然而媒体却持相反态度。节目开播前,各大媒体就唱衰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华夏》开播,网友调侃:又是无聊纪录片】【李成新作投入巨大,效果 ** 】。媒体不断炒作负面话题,对收视率持悲观态度。
央视内部同样忐忑不安。收视率公布当天,工作人员看到台长神情凝重地走来,都以为节目惨败。赵小梁暗自窃喜,认为这次赌约胜券在握。唯独李成导演镇定自若,对作品充满信心。
最终结果出人意料:台长激动宣布:\"《舌尖上的华夏》首期收视率2.5,全国第一!\"这个成绩彻底扭转了所有人的预期。
当\"收视第一\"四个字掷地有声地响起时,发言者的尾音甚至带着微微颤抖,任谁都能听出那份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欣喜。
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响,现场众人先是一怔,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台长快步走到李成面前深深鞠躬,这个动作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整个演播厅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感谢声。
要知道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虽然地位尊崇,但谁不渴望创造历史?这个2.5%的收视奇迹,不仅是建台以来的巅峰,就连以娱乐见长的芒果台最火爆的首播记录也仅有2.3%——
这组数字本身就在诉说传奇!
\"成哥,我简直要跪了!\"某个年轻编导挤到最前排,声音都在发飘,\"在你来之前,我连做梦都不敢想能破2字头!\"
旁边戴黑框眼镜的姑娘拼命点头:\"李策划,请收下我的膝盖!当初质疑《舌尖》是我眼瞎,您现在就是我唯一的偶像!\"
\" ** 2.5?!\"后排突然蹦起来个寸头青年,\"我刚才还怀疑自己幻听了!这特么哪是纪录片,根本就是收视 ** !\"
此起彼伏的赞叹声中,财务主任的嗓门格外洪亮:\"一百万换来这个数据?这哪是投资,根本就是点石成金!\"
人群中心的李成被围得水泄不通。此刻再没人记得当初的质疑,2.5%的收视率就像魔法数字,把所有的反对声都变成了敬仰。更惊人的是这个奇迹诞生过程——在全员唱衰的压力下,用纪录片杀出重围,这种逆风翻盘的剧本连最敢编的编剧都不敢写。
媒体区同样炸开了锅。那些准备好\"央视滑铁卢\"标题的记者们手忙脚乱撤稿,取而代之的是全网疯转的捷报:#舌尖华夏首播封王# #2.5收视神话# 等词条以燎原之势席卷热搜。当传统媒体还在排版时,短视频平台已经爆出几十个角度的现场直拍——李成被抛向空中的画面,转眼就获得了百万点赞。
(
观众们惊呼:\"《舌尖上的华夏》收视率竟然达到2.5!这是真的吗?\"
\"居然超过了芒果台,李导太厉害了!\"
\"之前谁质疑李成的能力?现在被打脸了吧!\"
\"全国收视冠军,2.0的收视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以后谁再说我偶像不会策划,我第一个不答应!能达到2.0收视率的有几个?\"
\"这节目完全配得上2.5的收视率,说不好看的要么是嫉妒,要么就是跟风黑。\"
收视数据公布后,网络上一片哗然。
业内人士同样震惊:\"2.5的收视率?他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难以置信,连芒果台都没这么高的收视,一部纪录片怎么可能突破2.5?\"
\"我看过几集觉得很平淡,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收视?该不会是造假吧?\"
\"造假?这可是央视,谁敢弄虚作假?\"
\"太可怕了,2.0的收视率,他是开了挂吗?\"
娱乐圈也被这个收视奇迹震撼到了,尤其它竟然超越了芒果台的收视纪录,这简直前所未有。李成竟有如此本事?
最懊悔的莫过于当初拒绝李成的投资商们,错失如此良机还沾沾自喜,简直是愚蠢至极。
\"老天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部纪录片居然能创下如此惊人的收视纪录!\"
\"亏大了亏大了,简直错失良机!早知道当初就该果断出手的。\"
\"我本来也打算投资的,看大家都没动静就打消了念头,现在想起来真是追悔莫及!\"
\"我也是看在李导面子上想投点钱,听你们说会亏本就放弃了,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真是见鬼!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居然白白放过了,我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现在这些投资商个个捶胸顿足。当初机会明明就摆在眼前,却没人懂得把握。如今人家已经在庆功宴上举杯相庆,这一切都与他们毫无关系了。
所有人都恨不得时光倒流。要是早知道节目会这么火爆,哪还用等李成开口?他们早就抢着送钱上门了。
消息传开后,央视大楼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各路投资方、品牌商蜂拥而至,争相要赞助李成的《舌尖上的华夏》。不仅有之前联系过的,更多是素未谋面的新面孔。
毕竟李成当初没找过他们,现在正好可以推说不知情。要是早知道要拍这个节目,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砸钱——反正现在结果都出来了,话还不是随他们怎么说?
\"李导!实在对不住!之前在国外处理急事,要是知道您要拍这个,我肯定第一个投资!\"一个腆着啤酒肚的中年男人满脸堆笑。他天没亮就来蹲守,央视还没开门就候着了。
错过一次机会已经够懊恼了,这次他说什么都要抢占先机。所以特意赶早来蹲点,就为了能第一个见到李成。
\"抱歉,目前没有拍第二季的计划。第一季都还没播完呢,第二季的事以后再说。\"李成干脆利落地回绝了。如今节目大获成功,他自然不必急着接受投资。
《舌尖上的华夏》的收视神话已经创造出来了。面对如此亮眼的成绩,肯定会有大把人主动找上门来。李成打算先观望一阵子再说。
中年男人还想再争取,门口突然涌进来一大群人,直接把他挤到了一边。
华悦投资代表挤到李成面前:\"李导您好,我们华悦愿意全额承担第二期制作经费。\"
鼎力影视的负责人紧接着递上合同:\"李先生,鼎力可以包揽全部后期制作费用,金额由您定夺。\"
\"我是天娱文化的李文,\"一位西装男子递出名片,\"期待能与李先生达成合作。\"
会议室瞬间沸腾,数十份合同同时举起。人群推搡间,有人险些跌倒。若非央视大楼的标识高悬头顶,这些商界精英恐怕早已拳脚相向。
李成倚着办公桌,指尖轻叩桌面。三个月前他挨家拜访时,这些人的秘书都用\"总监在开会\"打发他。如今收视率爆表,倒是个个捧着空白支票上门。
\"感谢各位厚爱,\"他抬手压下喧哗,\"目前没有续拍计划,融资事宜也暂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