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从1982到1987,六个春秋在秦宇轩的笔耕与课堂间悄然流逝。
他依旧是那个连轴转的“大忙人”,备课、调研、写作填满了每一个日夜,唯有书架上日益增厚的着作、期刊上不断更新的署名,记录着岁月的沉淀。
1987年夏末的一个午后,秦宇轩正在办公室整理“七五计划”初期调研数据。
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听筒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小秦,我是田主任。晚上有空吗?来家里吃顿便饭。”
秦宇轩愣了一下。
以往和田主任的交集,全围绕着经济会议、政策调研,这般纯粹的“吃饭邀约”,还是头一次。
他连忙应下:“有空的,田主任。麻烦您了。”
挂了电话,秦宇轩心里泛起嘀咕。
田主任向来务实,从不搞无意义的应酬,这次突然约饭,想必另有缘由。
他收拾好桌上的资料,提前半小时下班,拎了两盒茶叶,往田主任家赶去。
田主任家的晚饭简单却丰盛,几样家常小菜,一壶热茶,氛围轻松。
寒暄过后,田主任放下筷子,神色认真起来:“小秦,跟你说件正事。你有没有想过,离开学校,到政府部门工作?”
秦宇轩心里一震,一时没反应过来:“田主任,您的意思是?”
“省委书记林致远同志的秘书,将要被派往基层锻炼了,现在正物色新人选。”田主任缓缓道,“省委大院里挑了一圈,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既要懂理论,又要接地气,还得敢闯敢拼。”
他喝了口茶,继续说:“上次经济工作会议后,我跟省委秘书长提过你。他特意调了你的资料,你的论文、调研成果,甚至你大学时开饭店、做服装生意的经历,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秦宇轩有些意外,那些年少时的创业尝试,他早已鲜少提及。
“秘书长说,你研究生毕业后专心搞研究,出了不少实绩,能力完全能胜任书记秘书一职。”田主任看着他,“他把情况汇报给林书记,书记对你的年龄、履历都满意,就是对人品还需再观察。”
原来,为了选到合适的人选,组织上挑了五六个候选人,反复比较后,秦宇轩成了重点考察对象。
这次让田主任约他吃饭,就是想先探探他的意愿。
“林书记的意思是,先问问你的想法。要是愿意,后续会有正式的考察流程;要是不想离开学校,也不勉强。”田主任语气诚恳,“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直接参与顶层政策的制定,对你的研究、对你想做的事,都是助力。”
秦宇轩沉默了。
留校任教是他的选择,三尺讲台、一方书桌,承载着他的初心。
可田主任的话,也让他心动——到政府部门工作,能更直接地把理论转化为政策,让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扎根基层”?
“田主任,这件事太大了,我需要时间好好想想。”秦宇轩没有贸然答应。
田主任理解地点头:“应该的,你回去考虑清楚,不用急着给答复。”
当晚回到宿舍,秦宇轩辗转难眠。
他翻开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这些年的调研感悟、课堂心得,每一页都浸透着对陕西经济的深情。
如果去做秘书,意味着要放下熟悉的课堂,投入全新的工作节奏;可如果错过,或许就少了一个“让理论落地”的重要契机。
第二天一早,秦宇轩特意去了导师林鹏飞教授的办公室。
林教授是他研究生时的导师,也是他留校任教的引路人,在他心里,导师的意见至关重要。
听完他的讲述,林教授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抽着烟,办公室里一片沉默。
三分钟后,他掐灭烟头,看着秦宇轩,眼神里满是期许:“宇轩,我看好你。你有理论功底,又懂基层,去政府部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拍了拍秦宇轩的肩膀:“不管在哪儿,只要别忘了初心,好好做事,就不会错。将来有出息了,可别忘了我这个老师。”
得到导师的认可,秦宇轩心里的犹豫消散了大半。
他回到宿舍,再次翻开那些调研笔记——关中工厂的技改需求、陕南农村的产业困境、陕北能源的转型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策层面的推动。
“或许,这才是更适合我的路。”秦宇轩喃喃自语。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田主任的号码:“田主任,我想好了,我愿意接受这个机会。”
电话那头,田主任的声音透着欣慰:“好!我这就把你的态度汇报上去,后续的考察安排,会有人通知你。”
挂了电话,秦宇轩走到窗边。
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影。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无论是讲台还是政府大院,他要做的,始终是把知识变成改变现实的力量,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