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指向性问题,林弦将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个困扰底层修士许久的基础需求——清洁。此界修士,除非修为高深到能以灵力自动排斥污垢,否则大多依赖名为“避尘诀”的小法术。此法诀效率低下,耗费心神,且仅能拂去表面尘埃,对于油污、血渍、乃至更微小的虫卵、病菌则无能为力,这在野外生存和战后处理中尤为不便。
“清洁的本质,是污染物与载体表面的物理分离,以及微生物的生物灭活。”林弦的思维高速运转,脑海中迅速构建着对应的物理和生物模型,“需要模拟高频振动以松动和剥离附着物,同时制造具有极强渗透性和包裹性的灵力微团,将剥离的污垢卷走、分解。最后,还需释放特定频率的灵子波,模拟紫外线或更高效的能量辐射,对残留的细菌、真菌乃至病毒进行灭杀。”
理论模型确立,接下来是实践。他选取了一张质地均匀、灵力传导性更佳的中级符纸,精神力高度集中,符笔蘸取以多种矿物和灵草汁液精心调配的特制朱砂,开始在符纸上勾勒。这一次的符文结构远比【指南符】复杂数倍,它不再是简单的指向性结构,而是一个微缩的、集成了振动发生器、微团合成器与杀菌波发射器的复合功能单元。
第一次尝试,他为了追求清洁力度,将振动频率设置得过高。符箓在激活瞬间,内部结构无法承受剧烈的能量震荡,“嗤啦”一声,符纸从中撕裂,灵光溃散,化为废品。
林弦面无表情地将其扫入一旁的废弃物石槽,重新铺开一张新符纸。第二次,他调整了频率,但构建“灵力表面活性微团”的结构时不够稳定,导致激活后,清洁效果斑驳不均,有些区域光洁如新,有些区域却依旧残留污渍。
第三次,他成功稳定了微团结构,但在协调振动与杀菌灵子波的频率时,未能考虑到两者可能产生的干涉效应,结果能量在符箓内部形成无效回路,大量耗散,清洁效果大打折扣。
赵明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那些被废弃的符纸和材料,在他眼中皆是珍贵的灵石,而先生却仿佛不知心疼为何物,眼中只有冰冷的计算和对那渺茫“成功”的执着追求。这份近乎残酷的理性,让他敬畏之余,也隐隐感到一丝寒意。
林弦对赵明的心理活动毫无所觉,或者说并不在意。失败的数据同样宝贵。他仔细感知着每一次失败时能量的流向和结构崩溃的点,不断在脑内优化着模型。终于,在第五次尝试时,笔尖下的符文线条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和谐与平衡。当最后一道符文落下,整张符纸流光溢彩,一股稳定而内敛的能量波动蕴含其中。
【清洁符】,成。
林弦将其激活,对着试验台上一块特意弄脏、沾满油污、血渍甚至长了霉斑的坚硬兽皮。柔和而明亮的白光如同水银泻地,瞬间覆盖了兽皮表面。只见油污血渍如同遇到烈阳的冰雪般迅速消融,霉斑也在白光中化为虚无。短短三息之间,兽皮变得干爽、洁净,甚至皮毛都恢复了原本的光泽,空气中弥漫开一种类似于阳光暴晒后的清新气息,令人精神一振。
“成功了!先生!这…这太神奇了!”赵明忍不住低呼出声,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这效果,比那鸡肋的“避尘诀”强了何止百倍!
“基础去污、杀菌功能达标,能量利用率78%,符合预期。”林弦的语气依旧平淡,仿佛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还需进行极端环境压力测试,评估其耐受性和稳定性。”
他带着新制成的几张【清洁符】,走出山洞,来到附近一处少有人知的阴湿洼地。这里苔藓密布,腐烂的落叶堆积,岩石表面覆盖着滑腻的菌膜,空气中弥漫着腐朽的气息。正是测试【清洁符】极限的绝佳场所。
林弦选中一块巨大的、被各种污秽覆盖的岩石,激活了手中的符箓。白光扫过,苔藓、菌膜、腐叶如同被无形之手抹去,岩石露出了青灰色的本体,表面变得干燥而洁净。
效果显着。然而,当符光扫过岩石底部一处常年被阴影笼罩、极其肮脏的凹陷时,异状发生了——
白光过后,那处凹陷并未如预期般变得洁净,反而清晰地浮现出几道扭曲的、仿佛被某种力量强行渗透和掩盖的暗红色痕迹。这些痕迹并非泥土或苔藓,更像是干涸凝固已久的血渍,却又散发着一种极其微弱的、令人不适的阴冷气息。同时,一股极淡的、难以形容的,混合着铁锈、腐朽与一丝若有若无怨念的陈旧气味弥漫开来,但仅仅持续了一瞬,便消散在空气中,仿佛只是错觉。
林弦的目光骤然锐利。他蹲下身,避开直接触碰,指尖凝聚一丝灵力,轻轻靠近那暗红色痕迹,精神力如同最精细的探针,细细扫描。
“能量残留…结构稳定,与当前生态环境中的任何物质都不匹配…不是近期形成的。”他低声自语,眉头微蹙,“像是某种…经历了很长时间,但依旧未能完全消散的‘印记’?”
是古战场遗留?还是某种邪恶仪式后的残迹?或者是…更难以理解的现象?
他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玉片刮取了些许痕迹样本,封存在刻有隔离符文的小玉瓶中,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度分析。这个意外发现的现象,被他详细记录在实验日志上,归类为“环境异常能量残留现象-001”,与指南符的偏差并列,优先级同样不高,但作为潜在的环境变量,需要保持关注。
返回洞内,林弦暂时将清洁符的测试告一段落,开始研究那柄从死亡弟子处得来的、断裂的玄元宗制式飞剑。他将断剑置于自制的分析力场中,精神力渗透其中,飞剑的材料成分、内部结构、铸造工艺、符文刻印等所有细节,如同立体解剖图般呈现在他的感知中。
“冶炼工艺粗糙,铁基材质不纯,碳含量分布严重不均,内部存在大量气泡和未熔炼均匀的杂质…典型的落后作坊式生产水平,缺乏质量控制。”林弦一边观察,一边快速在兽皮日志上记录着缺点,“灵力传导符文结构原始且低效,能量路径存在至少三处明显的冗余设计,关键节点处理草率,灵能通过时预估损耗率超过28%…设计理念落后,能量利用率极低。”
他的目光最终聚焦在剑身靠近断裂口附近区域。在那里,分散着一些极其微小的、在分析力场中呈现出亮银色的非晶态金属微粒。这些微粒与飞剑主体的晶态铁碳结构格格不入,它们的分布毫无规律,仿佛是被随意洒上去的。
“这是…非晶态合金微粒?”林弦仔细分析其成分和微观结构,发现它们具有各向同性、高硬度、高耐磨和异常优异的灵力导通性,“人工添加物?目的是什么?提升局部区域的灵力导通性和物理强度?”
但这种添加方式在他看来,简直是简单粗暴到愚蠢。就像是在一块充满裂隙的朽木上,强行钉入几颗坚硬的钢钉。虽然钉子所在的局部点确实被强化了,但这些坚硬的点与周围脆弱的主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力学性能差异,反而成为了应力集中点。在飞剑承受负荷时,裂纹首先就会在这些“钉子”的边缘产生并扩展,最终导致飞剑更易断裂。
“为何要采用这种明显弊大于利的方式?”林弦陷入思索,“以玄元宗目前表现出来的整体炼器水平,似乎并不具备制备这种非晶态合金微粒的能力。是意外掺入的杂质?还是…来自其他技术源头、未被完全理解和正确应用的‘添加剂’?”
这柄看似普通甚至劣质的制式飞剑,其材料本身,也透着一丝不合常理的诡异。他将此发现列为“材料异常来源-001”,优先级与之前的异常现象相同。
工具的开发之路看似顺利,卓有成效,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更多细小的、若隐若现的、指向未知与迷雾的疑问。这些疑问如同散落的珍珠,静静地等待着被串联起来的那一天。林弦收起断剑,目光平静,对于探寻这些谜题背后的真相,他有着足够的耐心和…绝对理性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