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景和四年十月,蓟州城的秋意已深,街边的梧桐叶被染成金黄,随风飘落,铺成一层柔软的地毯。城西李夫子的书斋里,一盏油灯彻夜长明,昏黄的光晕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一方温暖的光影。书斋内,李夫子正伏案疾书,狼毫笔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他缓缓抬起头,望着窗外天边泛起的鱼肚白,长长舒了一口气——历时一个月,凝聚着燕云百姓心声的功德碑碑文,终于定稿了。

李夫子今年五十有三,是燕云有名的饱学之士。他早年曾中过举人,因看不惯官场腐败,便弃官回乡,在蓟州开了间私塾,教书育人二十余年。战乱时,他的私塾被战火焚毁,藏书也大半遗失,一家人只能躲在山洞里避难,靠挖野菜度日。是萧玦率军击退匈奴后,第一时间拨款修缮校舍,还送来新的笔墨纸砚,让他得以重开私塾;是苏清鸢开设的惠民坊,给了他病重的妻子免费诊疗,让这个濒临破碎的家重新有了生机。当筹备会的李乡绅找到他,恳请他主笔撰写功德碑碑文时,李夫子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应下:“王爷王妃的恩情,百姓的心意,理当由我这支笔来诉说。这碑文,我定要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含情,不负百姓所托。”

为了写好碑文,李夫子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钻进官府的档案室。负责看管档案的吏员得知他的来意,连忙将所有相关卷宗都搬了出来,堆了满满一桌子——有景和二年燕云战后的灾情统计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蓟州城损毁房屋三千二百余间,百姓伤亡一千五百余人”“凉州粮草断绝,饥民达两千余口”;有萧玦率军驻守边防的战报,详细记录着“景和二年冬,匈奴三万骑兵来犯,萧王亲率五千精兵迎击,激战三日,击退敌军,斩获千余”“景和三年春,修缮烽火台二十七座,增设戍边军堡十二处”;还有惠民坊运营的账目明细,小到“医馆购入草药五十斤,耗资八十两”,大到“推广高产粮种十万斤,覆盖农田两万亩”,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李夫子坐在堆满卷宗的桌前,从清晨读到日暮。他时而眉头紧锁,手指划过“百姓流离失所”的字句,想起战乱时自己亲眼所见的凄惨景象,眼眶不禁泛红;时而嘴角上扬,看到“亩产增两成”“互市税收翻倍”的记录,又为燕云的重生感到欣慰。他特意将重要的信息摘录在宣纸上,短短三天,就写满了五本厚厚的札记。吏员见他如此辛苦,送来热茶:“李夫子,这些卷宗您可以带回家看,何必在这里熬着?”李夫子摇摇头,指着卷宗说:“这些都是燕云的血泪史,也是重生史,在这里看,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不易。带回家,怕扰了心绪。”

除了查阅档案,李夫子做得最多的,便是走街串巷,走访百姓。他没有骑马坐轿,而是背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和干粮,徒步走遍了蓟州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先是找到了张木匠,这位曾在惠民坊医馆治好顽疾的老工匠,一说起萧玦夫妇,便打开了话匣子:“景和二年冬天,我咳得快断气了,家里连买止咳药的钱都没有。是王妃派来的郎中主动上门,给我诊脉开药,还嘱咐我按时服药。那药喝了半个月,我就能下床干活了。现在我不仅能做工,每月还能领工钱,这都是王妃给的活路啊!”李夫子握着笔,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随后,他又去了蒙学班。正值课间,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朗朗的读书声还萦绕在屋檐下。蒙学班的周先生拉着李夫子,指着教室里的课桌椅说:“以前燕云的孩子,能认字的没几个。王妃开设蒙学班,免学费、供午餐,还请我们这些老秀才来教书。你看那角落里的小石头,去年还跟着爹娘捡破烂,现在都能背《三字经》了!”李夫子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用的课本都是崭新的,桌面上还刻着自己的名字,心里暖意融融。他拉住小石头,笑着问:“你知道王爷王妃是谁吗?”小石头用力点头,大声说:“知道!是王爷王妃让我能读书,我长大了要像他们一样,给百姓做事!”李夫子把这句话郑重地记在札记上,字迹里满是感动。

他还去了边境的望胡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互市上热闹的景象:大靖的商人在售卖丝绸、茶叶,匈奴的牧民在推销马匹、皮毛,双方用手势比划着讨价还价,脸上满是笑容。负责互市管理的官员告诉李夫子:“以前边境战乱不断,别说互市了,百姓出门都要提心吊胆。萧王加固边防后,又主动和匈奴首领商议互市,现在每月都有好几万的交易额,两国百姓都能得好处。上个月匈奴首领还送来一匹千里马,说要感谢萧王带来的和平呢!”李夫子站在互市的中央,看着不同民族的百姓友好往来,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边境安宁’啊!”

走访的日子里,李夫子听到了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有靠惠民坊工坊收入盖起新房的妇人,有在边防军堡里守卫家园的年轻士兵,有因为高产粮种摆脱饥饿的老农……每一个故事,他都认真记录;每一份感激,他都默默铭记。回到书斋后,他把札记摊在桌上,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看到了燕云从废墟中崛起的全过程。他知道,碑文不能只是简单罗列功绩,更要写出百姓的真情实感,写出燕云重生的精气神。

碑文的撰写,远比李夫子想象的更艰难。他先是拟定了十几个开头,却都不满意。“景和元年,燕云遭劫”太过平淡,“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又过于沉重。直到某天深夜,他想起走访时老农说的“以前吃树皮,现在吃白面,这都是王爷王妃给的福气”,突然灵光一闪,写下“景和元年,燕云罹战火之难,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既点明了战乱的凄惨,又为后文的重生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李夫子更是反复斟酌。他将萧玦与苏清鸢的功绩分为“重建家园”“推广惠民”“强化边防”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力求用最精准的文字,展现最真实的成效。写“重建家园”时,他没有只写拨款修缮的数字,而是联想到百姓搬进新房时的笑容,写下“百姓得以安居”;写“推广惠民”时,他结合医馆、蒙学、工坊的实际情况,用“医、学、业并举,民智渐开,生活富足”概括,既全面又贴切;写“强化边防”时,他想起烽火台的预警、军队的训练和互市的热闹,便有了“筑烽火、练雄师、开互市,燕云边境,自此安宁”的描述。

为了让碑文更有分量,李夫子还查阅了大量古籍,借鉴古代功德碑的文风。他想起《史记》中“民思其德,为立祠”的记载,又参考了本地前代碑文中“勒石以记,永志不忘”的表述,最终在文末写下“其德也厚,其恩也广,燕云百姓,感恩戴德。立此碑,以传后世,铭记王爷、王妃之功,永志不忘!”短短数句,既表达了百姓的感恩之情,又点明了立碑的意义。

撰写过程中,李夫子常常写到深夜。有时为了一个字,他会反复推敲半个时辰。比如“振臂而起”的“振”字,他先是用了“奋”,觉得不够有力;又换成“举”,觉得不够贴切;最后想到萧玦夫妇临危受命时的坚定,才敲定“振”字,既体现了担当,又饱含了力量。书斋里的油灯换了一盏又一盏,砚台里的墨磨了一次又一次,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也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发麻,但只要想到百姓的期盼,他就又充满了干劲。

初稿完成后,李夫子没有立刻定稿,而是邀请了筹备会的成员和几位有名的秀才来书斋商议。李乡绅看完初稿,赞不绝口:“李夫子,这碑文写得太好了!既写出了王爷王妃的功绩,又满含百姓的心意,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一位秀才提出:“‘民智渐开’这一句,能不能再具体些?比如加上‘孩童入学,老者知礼’?”李夫子觉得有理,当即修改。还有人建议把“斩获千余”的战报细节加进去,李夫子却摇摇头:“碑文贵在精炼,且王爷向来不喜张扬战功,重点应放在百姓的福祉上,战功一笔带过即可。”众人纷纷赞同,觉得他考虑得更为周全。

经过三次修改,碑文终于定稿。李夫子将定稿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洒金宣纸上,字迹端正秀丽,没有一丝涂改。他捧着宣纸,走到窗边,借着晨光仔细端详,眼眶不禁湿润了——这张纸上,刻着燕云的苦难,记着萧玦夫妇的付出,藏着百姓的感恩。他仿佛看到,多年以后,燕云的子孙后代站在功德碑前,读着碑文,了解这段历史,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三日后,李夫子带着誊写好的碑文,来到王府。侍卫通报后,他跟着走进书房,只见萧玦与苏清鸢正坐在桌前,翻看农艺师送来的冬小麦种植方案。看到李夫子进来,两人连忙起身相迎。“李夫子,辛苦您了。”苏清鸢笑着递上一杯热茶,“这段时间,听闻您为了碑文四处奔波,日夜操劳,真是过意不去。”

李夫子双手捧着碑文,恭敬地递过去,声音有些颤抖:“王爷、王妃,这不是辛苦,是我的荣幸。这篇碑文,历时一月而成,其间翻阅了官府档案数十卷,走访百姓百余户,每一个字都是燕云百姓的心声,也是我作为一介书生,能为你们做的最微薄之事。”

萧玦接过碑文,与苏清鸢并肩而立,轻声诵读起来。当读到“景和元年,燕云罹战火之难,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时,两人相视一眼,眼中满是感慨——他们还记得刚到燕云时,看到的断壁残垣和百姓绝望的眼神;当读到“重建家园,百姓得以安居;推广惠民,医、学、业并举”时,苏清鸢的嘴角露出了微笑,想起了蒙学班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工坊里的机杼声;当读到“筑烽火、练雄师、开互市,燕云边境,自此安宁”时,萧玦的眼中闪过一丝坚毅,想起了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与匈奴首领商议和平的日夜。

读完碑文,萧玦久久没有说话。他轻轻抚摸着宣纸上的字迹,感慨道:“李夫子,这碑文写得太好了,但有一点我不敢苟同。这不是我和王妃的功劳,是燕云百姓齐心协力的成果。若没有百姓们积极重建家园,没有工匠们用心打造工坊,没有士兵们坚守边防,燕云不会有今日的景象。这碑文,与其说是记录我们的功绩,不如说是百姓对燕云未来的期许。”

苏清鸢也点点头,补充道:“是啊,李夫子。我们只是做了分内之事,百姓却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赞誉。这份心意,我们收下了,但碑文里‘功绩’二字,实在担当不起。能否修改一下,将功劳归于百姓?”

李夫子连忙拱手道:“王爷王妃,您二位言重了。若没有您二位临危受命,带领百姓走出困境,燕云哪有今日的生机?百姓们常说,‘没有萧王王妃,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这碑文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们的真心话。您二位若执意修改,便是辜负了百姓的心意啊。”

萧玦与苏清鸢对视一眼,心中满是感动。他们知道,李夫子的话代表了百姓的心声,再推辞便是矫情。萧玦郑重地将碑文收好,对李夫子说:“既然如此,我们便收下这份心意。但请夫子转告百姓,我们会把这份认可当作责任,继续为燕云的百姓谋福祉,绝不辜负碑文里的每一个字。”

李夫子连忙应下:“王爷王妃放心,我一定把您的话转告给百姓们。他们听到您的话,一定会更加安心。”

离开王府时,夕阳正缓缓落下,将王府的朱红大门染成金色。李夫子捧着萧玦夫妇回赠的笔墨纸砚,脚步轻快。他仿佛已经看到,这篇饱含深情的碑文被刻在洁白的汉白玉碑上,矗立在蓟州城的中心广场,与百姓的笑容、燕云的生机融为一体。

几日后,碑文被送到石匠工坊。负责雕刻碑文的李师傅接过宣纸,看到上面端正的字迹和感人的文字,郑重地对筹备会的人说:“这碑文写得太好了,每一个字都透着敬意。我定要用心雕刻,让这些字永远留在碑上,留在百姓心里。”

而李夫子的书斋里,那盏油灯依旧亮着。他铺开新的宣纸,写下“燕云重生记”五个大字——他要把萧玦与苏清鸢的故事、百姓的感恩之情,写成一本书,让这段历史不仅刻在碑上,更流传在世间。窗外的梧桐叶依旧在飘落,但书斋里的笔墨香,却带着温暖的力量,飘向燕云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这段关于付出、感恩与重生的故事。

博看读书推荐阅读:穿书之反派儿子九岁半惊!嫡长女她撕了豪门炮灰剧本小生问道之九天逆世崩铁:我真不是秩序太一觉醒八三,嘴碎丈夫冷脸洗内裤野性难驯相亲当天我闪婚了豪门继承人修仙而已,只复仇不搞纯爱嫁糙痞军官!娇软美人顶不住了我的现实女友恋上我的游戏女友被赶出国公府,假千金富可敌国什么温柔万人迷竟然还吃香在年代文里手握空间称王称霸穿成虐文女主,都别想逼她走剧情春来江山笑我在清园肆与大佬结盟流金岁月:开局女神就倒追?海贼王之天龙人的荣耀猎罪图鉴:我能看见破案提示天补舍行次元行者:从火影到无限绝区零:系统商店怎么越来越怪火影千手传说之龙威崛起养猫逗狗让我爱情事业双丰收李丽精灵:重生之我在合众当教父快穿:宿主手持空间一心囤货无限惊悚:我在恐怖游戏里杀疯了一个不正的出马仙帝凰策:魏璎珞的乱世抉择平山随快穿之相见未识假面骑士:另类魔王的旅行小夫人会玄学,携崽炸翻豪门六皇子快追,阮小姐又上战场了【追金主火葬场】我跪等哥哥回头卡牌:用三国卡组给对手带来啸容穿书!女主保镖成了我的菜!轮回恋曲:遗忘的秘密女散修修仙实录心声暴露后,炮灰团被我骂傻了年代文炮灰女配亲了前对象他哥后高律师又在偷偷吃醋这家事务所不太正经星辰夜晚CF外挂上交:大哥只想保护人类从斗罗开始的秋冥山组织我,熊猫!骑东北虎摆摊直播爆红万里晴空说我假冒神明,我雕刻敕封人间
博看读书搜藏榜:君意洽废柴逆天,废物小姐竟是全系天才娘娘不在乎血族琴酒,在线自闭被家暴致死后,重生八零虐渣鉴宝社恐女修靠网游在修仙界生存重生千禧年,我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现实世界走出的宗师快穿之每个世界都在发疯万千眷侣王爷痛哭,王妃画风逐渐走歪一笙慕君快乐系球王,愁苦瓜迪奥拉腹黑大佬家的小祖宗甜化啦!全能门将觅香茅山道士传奇2从东京开始的武圣美人今嫁嫁给万年老妖,想短命都不行穿成不受宠嫡女,我灭全家造反了超能勇士2温柔成瘾救命!算的太准,被全球首富盯上了死后在地府我和我死对头he了凡人修仙:我有扇能穿越的青铜门狼少女的童话之旅穿成恶毒后妈,努力养正小反派四合院之开局让傻柱识破绝户计长生:柳星海游记哇,老祖宗看我刷视频全都惊呆了COS瞎子穿越盗墓世界背景后豪门全员读心?缺德后妈创哭他们假千金一不小心养了反派,想跑路这个黑希儿可以打终焉误惹黄金单身汉:豪门权妇天灾之我携空间闯末世在生存游戏里卷生卷死鬼吹灯之秘墓异闻录落魄千金掉马后:各界大佬抢疯了中州梦史星星总会来护我穿书后我成了反派的炮灰娇妻观影终极一班3灵泉空间之逃荒农女超彪悍爱情自有天意,缘分命中注定穿越千年与你相恋灵气复苏:从仓鼠开始进化重生在死前一小时乡村灵异:被封印的禁忌传说
博看读书最新小说:青囊经外传之青囊劫穿成男主小姨子?女主不嫁让我来刚被女帝悔婚我混沌圣体藏不住了七零,我穿回被破腹取子换命当天柴门仙途错刷总裁十二亿,她成了抵债新娘烽火锻山河开局拿下甘宝宝,段王爷一边去!我的避难所通万界神魔幻影穿越唐朝当财子千金涅盘归来娱乐:离婚天仙,杨蜜带娃找上门重生后成为刘天仙男朋友诸天万界之每个世界都有无敌系统七零返城女知青,回村被全家团宠我的桃源空间红尘诡事汴京小户女大秦总工她只想搞事业菜人深空修炼解决意难平重生在男频文里当炮灰虚拟围城:游戏与规则的悖论有始碰瓷京圈太子爷,被当场求婚了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原神:成为地脉,深渊不要过来啊灵异复苏,开局驾驭鬼心脏重生白月光她爹,我爽翻了黄皮子讨封万界说书记长梦令绑定就变强?那全国校花我都要点亮哲心:迪卡拉底的启迪之课宋神宗的新宋快穿:主角光环收割手册将军府的账房小娘子考古仙途:从流亡孤女到仙道巅峰不是野种吗?我找后爸你哭什么?暗夜驯主:秦爷的疯犬在弑吻我成了全城动物的外卖员梨花祭下的复仇开挂人生黄金瞳【HP】依然对你偏爱真祖进化:多元尸途离婚吧,战神身份不藏了三界传说与龙行万界同位体:魔法少女开局时渊九重奏毛熊军火商,从双穿支援抗战开始